春天里的老街
江苏丹阳主干道步的老街,从南面的谷口街进入,越过三思桥,直至警钟楼步;左拐见西门大街的路牌,一路向前,穿过正义坊,和新建的云阳楼隔路相望步,我在春风里又丈量了一遍呢。
日出
前段时间基本上是雨天,连续多日一派江南烟雨的景色,曾经多次想去云阳楼上拍老街的延时日出,都被迫搁浅。
时间不会亏待任何一个耐心的等待,终于在前不久,穿着厚厚的冬衣,在春天的料峭寒风中等了一个半小时,看着火红的太阳从东方老街和高楼交界处冉冉升起,内心莫名的欣喜。
老街的行人越来越少了。从云阳楼上一眼望去,东方的晨曦中,薄雾在略显绿芽的树梢飘荡,两排林立的老房子中间的路上,只有清理垃圾的车儿在撒欢地跑着。
太阳越来越高,一缕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透过,折射出美丽的光芒,微风拂过,树影婀娜,相映成趣。
小河
信步向前,杨柳已穿上嫩绿的新衣,摇曳着她那纤细的腰肢在风中翩翩起舞,水中倒影在波光粼粼中轻轻荡漾。
透过柳枝,对面码头上晨起的人儿三三两两在洗着衣服,真是久违的景色呢。前几年的水可不能这样去用,最多就洗洗拖布吧,现在治理的不错,水干净了。
不远处涵洞中越过大块石头的水流,清澈透明,不停汇入小河,水草油油的,在碧波中飘摇,三五条小鱼穿梭其中,怡然自得。
岸旁,迎春花肆意地开放,那一抹抹灿烂的*在长长的花枝上竞相绽放,河中间两叶小舟插肩而行,原来是捞水上花叶等散落物的,这一静一动,宛若一副行走的水墨画。
桥
由西向东,两座小桥各架南北,西面的一座称“土桥”,东面一座叫“三思桥”。听老人家讲
小河向东蜿蜒处省丹中的围墙里面还有桥的,只是站在这两座桥上看不到那里。
土桥,西面的窄桥,桥面和水面平行,仅行人和三轮小电动车能通过;却是连接丁庄和老街的要道。
路上一位大哥热情介绍,这里原来都住着渔民,是先有丁庄后又丹阳城的呢;并手指土桥的北侧一民居,那是武侠小说大家金庸老先生住过的地方呢。
不由得眼前涌现出一代宗师,衣袂飘飘,挥剑起舞,刹那间山石纷飞,尘土散开,苍劲的大字尽显文武的功底,大哥说我可以写小说了,哈哈,其实我只是小说看多了而已。
三思桥,东面的拱桥,桥的基座是一块块大石头堆砌而成,朝西的桥面外侧依稀可见“慎思桥”三字,桥面上铺着长长的石条板,古人的汗水和智慧在此不得不令人惊叹。
据说,这是以前去县衙的必经之地,小老百姓无事不登三宝殿,路过此地,一般都是去打官司,开弓没有回头箭,经过此桥希望能三思而后行。
一两株发芽的新苗从桥端伸出,迎着光,叶子的外圈整个一层朦胧的银色,毛茸茸的,随风微颤,仿佛在朝路人招手,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老建筑
三思桥朝南,记忆尤为深刻的是煤球店,以前来来往往买煤球的人很多,现在特意路过,只有紧锁的大门,和大门底下依稀可见融入泥土的黑色的煤灰了。
朝北,就是警钟楼了,这里是以前的救火会,原本层高五层,在战火中被炸了部分,多年中来来回回从这里走了无数次,很想有机会上去看看,一直未能如愿。
警钟楼朝西拐角处,西门大街四个字映入眼帘,远处的牌坊“正义坊”屹立在老街的中央,走入近处,阳光从石缝中透过,牌坊上曾经的“黼黻文明”早已看不清了,但是心中油然而生对正义的敬佩感还是满满的。
东面青砖的胡同里林家大院,可惜大门一侧上端雕刻的龙的一块砖近几次来看都没有,只剩北侧一边孤单着。
院墙上青苔的缝隙里几支小草长得正欢,一阵鸟鸣略过,仰望天空,四周廊檐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整齐,沿着精美的木格窗向下,竹制的碗橱端端正正在哪里,仿佛等待归来的主人来轻轻开启。
土桥旁的一家老宅,偌大的庭院,门的上下端墙上全是精美的石刻,栩栩如生,盆中花花草草种了不少,只住了一户人家。
西侧的老井,围上的是新的井圈。那布满拉绳印的老井圈去了哪里了呢?历史的厚重往往还需要年轮的印证。
再回到老街的牌坊,往西,原本商户林立的大街,只有难得经过的人影,早已没了往昔的热闹,尽头处的胡家大宅,屋顶处晃悠着几根杂草,和西边早几年建的巍峨的云阳楼隔路相望。
老街的人物
每天的小河相对还是热闹的,人们三两两在这里洗衣服,洗拖布。
老街的人还是勤劳的,一大早就出门,只是颤颤巍巍的大都是老人家。
下午河边的亭子里,左右邻里的老人家凑成几桌玩起了纸牌,甚是惬意。
在门前的春风里,我恰巧还看到用毛线针织毛衣的阿姨,一只小狗警惕地守护在旁,遇到我路过,早早汪汪大叫提醒着主人,看到我和主人开心交谈,没有恶意,很快摇头摆尾。
和周边的高楼相比,老街有儿时的记忆,有厚重的历史,更有那难有的安宁,走着走着感觉远离了喧嚣,远离了浮躁。
恋恋不舍的又丈量了一遍老街,这次从西往东,再往南,依然是步,好久没这样数过步子了。
想起路过老街中那醒目的“支持搬迁工作”,不知道未来的老街会变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