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来过武汉的朋友,如果游玩过东湖听涛景区,应该记得听涛的中心景点,湖边半岛上的三层楼宇——行吟阁,阁楼的正前方就矗立了一尊屈原的全身塑像。而行吟阁的名字也来自于屈原的《楚辞·渔夫》中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咵一咵这屈原屈大夫和武汉的关系,他当年到底有没有来过武汉?东湖里立一个他的塑像,到底是有理可循,还是牵强附会?
屈原,出生在湖北宜昌的古秭归城,他的家乡已经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沉入了江底。他在家乡待的时日不多,他半生在工作,半生被流放。那么他工作的地方在哪里呢?现湖北荆州市城郊纪山南面的纪南城,也就是那座在楚国年历史里稳坐年C位的都城,传闻中的“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和郢都相比,武汉当年所处楚国的东部,吴楚两国交火的必经地,应该是一处*事要地,战火连连。这样看来,屈原就算来过武汉,也只能是他在被流放的岁月里了。
屈原大概活了62岁,一生被放逐了2次,总共22年,半生都在放荡不羁爱自由。第一次被放逐了6年,在楚怀王时期,屈原本来深得楚王信任,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大夫一直都是一个有志青年,他要改革,主张变法,为百姓谋福祉,那就只能削弱贵族权势了。楚国,毕竟不是秦国,楚国的世袭贵族士族大家太多太多,权益盘根错节,岂是屈子一人能动摇的?于是,他受到了各种打压,诬陷,用屈原的话叫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他被楚怀王疏离,第一次被放逐,按照《九章·抽丝》中“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的说法,他被放逐的路线,应该是汉北,在汉水上游地区,而且还在湖北境内,大概就是十堰丹江口一带,也就是楚国最开始发迹的都城丹阳一带。按照这个行动轨迹,他是不可能来到武汉的。
我们再来咵一下屈原的第二次流放,时间大约发生在他第一次流放回国后3年。因为他一回家就碰上了著名的张仪戏楚事件,楚怀王还做了人质,客死他乡。这3年里面,屈大夫一直力谏新晋国君楚顷襄王,不能与秦国议和,应与秦国保持距离,仍需改革图强。这些举动都使靳尚、子兰等人谗言以对,使得屈原走上了第二次流放长达16年的不归路。他到底有没有来过武汉,就看他这一次的流放路线了。他的诗作《九章·哀郢》完整地记录了这次的线路。首先,他还是从郢都,也就是现在的荆州江陵县出发,“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之焉极”。他先顺着长江而下,往东南方向流放,沿途经过了夏首,“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夏首,汉水在楚国境内的上游位置,今天的湖北省沙市东南。随后到达洞庭湖,而后进入长江,“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他的流放还在继续,顺着长江,他来到了武汉,终于来了,“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夏浦,夏水的入江口,也就是现在的汉阳,很多官方解释是现在的汉口,估计是忽略了汉水改道这一历史事件,年前是没有汉口的,汉水入江口也应该是在龟山的南面,并不是现在的龟山北面。而诗中另一个地名词汇“大坟”,就是指汉阳的龟山。屈原的流放的步伐并没有停,最后来到了陵阳,“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据说是今安徽省的青阳县。
屈子到过武汉,那他到底有没有到过东湖呢?他的《九章·涉江》中有“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这里“鄂渚”,相传就是东湖之中的小岛。现在的武汉,大大小小个湖泊,其实在古代,根本不算什么,因为晚清时期的地图表明,武汉应有多个湖泊,而且面积都比现在的大。那么再往上推算,鄂渚就更多了,毕竟湖北古代是被叫做“云梦泽”的。之所以有行吟阁屹立在听涛内,还是那句“行吟泽畔”,这个“泽”字,就是东湖。而和屈子对话的那位渔夫,估计就是在东湖边隐匿的楚士。所以,屈原不仅到过武汉,还在东湖边吟唱过诗篇。
公元前年,当他听到郢都被破的噩耗,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在汨罗江赴死。这时,应该是他已经完成了这次流放,正风雨兼程地朝向阔别已久的故都奔去的途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治上的不得志,成就了他文学上的高成就。楚辞的文风,气势雄伟博大,意境开阔深远,色彩瑰丽绚烂,想象丰富奇特,词藻绚丽华美,感情多变,有时如*河奔涌,有时如九曲回旋。楚人的浪漫情怀,瑰丽意境,崇巫尚*,都能于屈原的诗作中窥见一斑。
亲爱的朋友们,待到樱花灿烂时,请到听涛来和屈子合影,行吟阁上赏湖光山色,沧浪亭中听浪涛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