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运河经济时期的“淮扬”曾与“苏杭”齐名,现在,则有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大运河淮安至扬州段的“淮扬运河”、国家六大文化高地之一的“淮扬文化高地”。很明显,“淮扬”是指一个区域,而不是专指扬州市!
但是,现在不少论文、文章、帖子,引用了一些古人诗词、历史记载,证明:“淮扬”指以扬州为代表江淮地区,兼指扬州。有的直指扬州。说白了,就是淮扬=扬州。
这些文章大多千篇一律,大多数作者基本的考证能力和理解能力匮乏,全靠一张嘴生编或者复制粘贴。
本文,就是要打脸这些不懂历史、甚至篡改历史的极少数扬州人,请这些人自备云南白药,脸打的会很疼。
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驳扬州人作品中的“淮扬”;二、淮安与淮扬。
首先提个问题,“淮扬”的“淮”是什么意思?“淮”如果指淮河,那么淮河穿淮安而过,古淮河也是淮安的母亲河,淮安仍然与“淮扬”相关;如果指淮安府,那就更不用说了。“扬”如果指扬州府,那么明朝时泰州、南通市境都属扬州府,不能专指今天的扬州。
一、驳扬州人作品中的“淮扬”
扬州人引用1:
较早用淮扬一词的是宋代丞相周必大。他曾写《送邓曹根移帅扬州》一诗。诗曰:“闻道淮扬地望雄,风流人物似江东。”
事实:
第一,较早使用淮扬一词的不是周必大。
第二,《送邓曹根移帅扬州》一诗原文写的是:“闻道维扬地望雄”,“维扬”被人为改为“淮扬”作为证据,这是赤裸裸的篡改!
扬州人引用2:
灾后,清圣祖玄烨南巡扬州视察。他撰写了《念淮扬居民,特留漕粮二十万济之。回銮之日,复谆谕所司,使布实惠》一诗。诗云:“淮扬皆巨郡,地本号丰腴。”
事实:
康熙三十八年(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四月二十一日经扬州,二十五日船泊淮安,作《念淮扬居民》。
第一,康熙不是灾后特意去巡查扬州,只是南巡北上北京时路过。
第二,诗云:“淮扬皆巨郡”,“皆”字表明诗中“淮扬”为淮安府、扬州府,两府都是巨郡。
乾隆《淮安府志》记载的《念淮扬居民》扬州人引用3:
康熙中叶,江淮大水,苏北,皖北受灾.江苏巡抚宋荦撰《淮扬赈饥示官吏》一诗云:淮扬咽喉郡,相望江海边……。宋荦还撰《赈饥淮扬,寓江都范公祠作》一诗云:五年河决淮扬郡,拯救偏当力绌时……
事实:
康熙三十八年(年)七月,因淮安、扬州二府属等地水灾,上《淮扬二属赈济疏》,赈饥后,宋荤才作《淮扬赈饥示官吏》。淮扬二属表明是江苏巡抚管辖的淮安、扬州二府!
另外,康熙三十七年,宋荤曾上书《淮扬徐三属再请接赈疏》
、《淮扬二属请赈疏》,“淮扬徐三属”、“淮扬二属”,意思很明白吧,宋荤笔下的“淮扬”就是淮安府、扬州府。
究竟谁在篡改?扬州人引用4:
唐朝诗人杨凌的《奉酬韦滁州寄示》:“淮扬为郡暇,坐惜流芳歇。散怀累榭风,清暑澄潭月》...”注解:滁州在唐朝属于扬州直管的下辖地区。
事实:
看看,为了证明淮扬为扬州,这作者还特别注解当时滁州属扬州直管,简直篡改历史!
韦滁州即时任滁州刺史韦应物,唐朝滁州和扬州都是淮南道下属的两个独立的州,不存在隶属关系!
此处的淮扬应代指江淮地区。
《中国史稿地图》·唐朝滁州扬州人引用5:
商务部发表了《全国餐饮发展规划纲要(-)》。按照《纲要》要求,为改良和创新传统菜系,五大餐饮集聚区将正式替代传统的四大菜系,以扬州菜为代表的淮扬菜集聚区,涵盖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为主的餐饮区域。
事实:
商务部《全国餐饮发展规划纲要(-)》原文:“淮扬菜集聚区:以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省为主的餐饮区域。”
不得不佩服,这也敢改,“淮扬菜集聚区”直接被改为“以扬州菜为代表的淮扬菜集聚区”。
扬州人引用6:
民国淮扬道、淮扬日报。北洋*阀时期,民国*府在苏北设淮扬道(后改为江苏第九行*区),治所在扬州。民国年间,民间报刊纷纷出现。据80年代初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扬州报刊志》载:《淮扬日报》,年发刊,年休刊......
事实:
年,江苏分为5道,其中淮扬道依淮安、扬州两府辖境置,治所在淮阴(今清江浦)!这明摆着的历史,也被改了。另外,江苏第九行*区辖区远远小于淮扬道的辖区,而且不包含今淮安市境。
淮扬道*府在淮安境内,扬州属淮扬道,办个《淮扬日报》又能说明什么。类似于今天江苏省驻南京,江苏大学在镇江,江苏师范大学在徐州。
民国淮扬道,原图来源:方志江苏扬州人引用7:
自古以来,扬州一直是淮扬地域的*治经济中心。“淮扬”即指扬州行*辖境的地域范围。“淮扬菜系”即指扬州为中心的淮扬地域性菜系。扬州是上古中原九州之一。自秦汉以后,扬州为历代郡、州、路、府、署的治所。汉元封五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州,扬州为其一......宋代改淮南道为淮南路,治所仍在扬州......因此,历代文献及文人诗作,多以“淮扬”代指扬州。
事实:
扬州是淮扬地域**中心,淮扬指扬州辖境的地方范围,先不谈其它的,这么讲,不矛盾吗?
第一、关于古扬州和唐朝以后的扬州的史实
呵呵,上古中原九州都搬出来了!请问当时的扬州和现在的扬州有关系吗?一点关系都没!哦,有点,都叫“扬州”。
汉朝地图,来源网络扬州成为正式区域始于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年),当时范围包括今安徽省淮河以南,苏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却不包括今扬州市,今扬州市当时属徐州)。之后扬州治所,曾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建业(今南京)等地,而且都跟现扬州没关系。
隋开皇九年(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广陵(今扬州)。至此,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才基本统一。
三国时的扬州,原图来源:方志江苏第二、扬州一直是淮扬地域的*治经济中心?
三国魏、西晋,今扬州市当时属广陵郡,看清楚了:这个广陵郡治所(相当于郡*府)在哪?在淮阴!!!
西晋广陵郡治在淮阴,原图来源:方志江另外,明清漕运总督别称淮扬巡抚、淮扬总督,治所在淮安;清朝监察区淮扬道、晚清江淮省*府、民国行*区淮扬道的驻地,都是在今淮安市境内。等等。
第三、宋代改淮南道为淮南路,治所仍在扬州?
这个也真是欺负历史小白!
科普下:北宋行*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路只是直辖于中央的监察区,在州之上,而且,路并没最高领导,而是漕、宪、帅、仓四个监司并立。
淮南路最早成立的路级机构是淮南转运使司,在另外三个监司成立前,转运司成为实际上的一路最高机构,但是,这个淮南转运使司是驻楚州的(今淮安区)。
本图淮南路路治在山阳,原图来源:方志现在再看:“淮扬”即指扬州行*辖境的地域范围。某些人是不是感觉很打脸?
扬州人引用8: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有多首诗词提及淮扬。《祠署送朱礼坦奏计过家淮上》一诗云:江草醉吟新月夜,淮扬归兴五湖余。《送淮扬分司吴年兄,并问谢山子》一诗云:暂过维扬作乡语,吾怜小谢最才情。
上海古籍出版社,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
事实:
第一首:
汤显祖《送夏别驾总兑淮上》诗云:“自柏淮源远,维扬海运动。”;《送姜十游淮上》诗云:“桐淮泗水流。”
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因此,《祠署送朱礼坦奏计过家淮上》中的“淮上”指的是淮河,“淮扬”应指包含淮安、扬州的江淮地区。
第二首:
吴年兄指吴撝谦,谢山子指谢廷赞,这两位与汤显祖都是江西人。
“暂过维扬作乡语”指临时路过维扬(扬州)和谢山子(谢廷赞)叙叙乡情、讲讲乡音。
“淮扬分司”:明朝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驻扬州,下辖三个分司:泰州、淮安、通州(今南通)。两淮即淮南、淮北,此处淮扬分司中的“淮扬”,是指江苏境内包含淮安、扬州的两淮地区。
另外:
汤显祖写有《答淮抚李公五十韵(有序)》,“淮抚”即时任淮扬巡抚李三才,淮扬巡抚是当时漕运总督的别称,驻淮安城。
《明史·李三才传》:三才挥霍有大略,在淮久,以折税监得民心。及淮、徐岁侵,又请振恤,蠲马价。淮人深德之。上面和这里的“淮”指淮安府!
扬州人引用9:
明代曹学佺撰《送李玄白擢淮扬运长》一诗云:“东南财富困征求,转运今须第一流。际海金钱输九塞,隔江歌吹是扬州。”
事实:
参考《大中大夫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李君墓志铭》,李衷纯,字玄白,时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即诗中的“淮扬运长”,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下辖泰州、淮安、通州三个分司,此处“淮扬”还是指江苏境内包含淮安、扬州的两淮地区。
扬州人引用10:
明万历间去南通判吴稼竳撰《送以训兄之淮扬,谒宁伯叔任中》一诗云:“垂老吾兄不远游,一游今便达扬州…”
事实:
“去南”?很多文章直接复制粘贴,“云南”误写为“去南”都没人留意。
这篇诗文非常难找,在*山书社出版、沈乃文主编的《明别集丛刊》第四辑第二十七册《玄盖副草》里。我相信引用这首诗的,没几人看过这书。
一、以训指伦以训,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比吴稼竳父亲年纪还大,故此诗云“垂老吾兄”。伦以训在去世时,吴稼竳还是青年,并不是云南通判。
二、“宁伯叔任中”,参考吴稼竳与上文前后时间写的《寄转运宁伯叔》:“淮北淮南草正芳,相思千里隔垂杨。”
此时宁伯叔应该是两淮都转运盐使,转运司下辖泰州、淮安、通州三个分司,此处“淮扬”同样是指江苏境内包含淮安、扬州的两淮地区,就好比外地人去苏州,也可以说去江苏,这是一个道理!
扬州人引用11:
扬州知名文化学者曹永森说,淮扬菜俗称“扬帮菜”,也就是说,淮扬菜的诞生地就是扬州,“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酒香也要多吆喝。”
事实:
淮扬菜俗称“扬帮菜”?少部分人俗称的吧!
淮扬菜,是江淮地区包括淮安、镇江、泰州、盐城、扬州等地人民多年以来勤劳智慧的结晶,怎么成你扬帮菜了?
淮扬菜一词,最早见于清末民初著名美食家杨度的《都门饮食琐记》:“淮扬菜种类甚多,因所代表之地域亦广,北自清江浦,南至扬镇......”
文中说的很清楚,淮扬菜代表地域很广。况且明清扬州府也不仅仅包含扬州一个市。
淮安、扬州都被授予“淮扬菜之乡”称号,并不是你扬州一家的,且看扬州著名文人笔下的淮扬菜:
声称狮子头为扬州菜,可近代著名文人、扬州人汪曾祺的美食随笔集《肉食者不鄙》一书写到:“狮子头是淮安菜。”
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说:“北平淮扬馆子出卖的汤包,诚哉是好,在扬州却少见;那实在是淮阴的名产,扬州不该掠美。”淮扬菜馆卖的汤包,扬州少见!
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图:淮史砖家还有:
关于“淮扬”之“淮”,一些人会引用宋代词人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认为淮左名都扬州,即淮扬。
姜夔《扬州慢》这首词的序第一句就是:“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他笔下的扬州就是维扬,一些人却这作品指的是淮扬。
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淮水东南第一州”,明朝唯一一位文臣身份入明祖庙的姚广孝《淮安览古》:“壮丽东南第一州”。
那么,同在淮河南边,“第一州”淮安和“名都”扬州那个地位更高?淮扬少得了淮安?
二、淮安与淮扬
关于“淮扬”与“淮安”,史书记载很多,所以找起来也很方便。
一、明朝淮扬巡抚驻淮安。
景泰二年(年),置漕运总督,《明史》卷七十三记载:“(始命副都御史王竑总督漕运)因兼巡抚淮、扬、庐、凤四府,徐、和、滁三州,治淮安。”
由于漕运总督府设在淮安,淮安成为运河重要枢纽、漕运中心以及四府三州的*治中心,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淮扬”为名的官职,如淮扬巡抚、淮扬巡按御史等。
总督漕运兼四府三州巡抚范围《明史·曹元传》记载:“当刘瑾时,廷臣*附者甚众。”“巡抚则顺天刘聪……淮扬屈直……”这里的淮扬巡抚屈直为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
明正德十年(年),丛兰“改督漕运,寻兼巡抚江北。”,正德十四年,解漕务,专任巡抚,同年,宁王宸濠反,《明史·王琼传》记载:“琼请敕南和伯方寿祥督操江兵防南都……淮扬巡抚丛兰扼仪真。”
淮安,漕运总督府遗址二、清朝淮扬总督驻淮安。
清顺治元年,置漕运总督,仍驻淮安。
《清史稿·世祖本纪一》记载,顺治二年五月(年)以王文奎为淮扬总督;四年春正月(年)以杨声远为淮扬总督;四年冬十月以吴惟华为淮扬总督。”
无论是王文奎还是杨声远、吴惟华,《清顺治朝实录》对他们职务的记载不是“漕运总督”就是“淮扬总督”,二者混用。
因此,“淮扬总督”“漕运总督”的称谓均来自“总督淮扬等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务,兼理粮饷”,清初以后,淮扬总督的用法少了,主要使用漕运总督。
淮安,漕运总督府遗址三、清朝淮扬镇总兵驻淮安。
《清史稿·职官四》:“咸丰十年,置淮扬镇总兵。驻淮安。”淮扬镇总兵驻淮安清江浦,负责江苏长江以北的防务。
四、清朝监察区淮扬道治所在淮安。
《康熙朝实录》记载,康熙九年(年),改淮海道为淮扬道。
淮扬道属分巡道,在府之上,省之下。
《清史稿》记载,(淮扬道)掌察诸府州官吏善恶*治得失,兼收扬关税收,兼盐法、漕务、海防,加提法使衔,驻淮安。
淮扬道后又改为淮扬海道,原领淮安、徐州、扬州,驻淮安府;后领淮安、扬州、海州。
清乾隆二十五年(年)淮扬道治所移至清江浦,《清史稿·地理五》:“清河:冲,繁,疲,难。淮扬道治所。”
淮安府署五、民国行*区淮扬道治所在淮安。
据《江苏省志·大事记》(中)记载,年5月23日,民国北京*府颁布地方官制,改行省、道、县三级制,江苏全省置5道。
其中淮扬道辖江都、仪征、高邮、宝应、淮安、阜宁、盐城、淮阴、涟水、泗阳、兴化、泰县、东台13县;淮阴为淮扬道道治,道尹衙门即设在清江浦;*事方面,先后置江北护*使、淮扬镇守使,护*使和镇守使署也驻清江浦。
民国淮扬道,原图来源:方志江苏六、淮在前、扬在后
在《明史》、《清史稿》和一些同时期史书中,同时记载淮安府、扬州府,基本都是“淮、扬”、“淮扬”或者“淮安、扬州”,都是淮在前、扬在后,“淮扬”当时就是淮安府+扬州府,不是什么淮河、扬子江流域。
综上,明、清及民国初年,淮安是当时的漕运、河道治理中心,是长江以北的*治、*事中心,“淮扬”一词,淮代指淮安,之所以淮在前,正是由当时淮安的地位决定的。
结语:
淮安、扬州两千五百年前因为邗沟而结缘,两地风俗文化相近,今天,希望淮扬菜、淮扬运河等是两市沟通、共同发展的桥梁纽带,而不是争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