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刘温书斋(张乔)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凉风移蟋蟀,落叶在离骚。回笔挑灯烬,悬图见海涛。因论三国志,空载几英豪。
提到东吴内部的*治环境,很多人会想到江东世家、淮泗集团、东吴宗室这样几支力量。其中江东世家和东吴宗室的组成比较单纯,而淮泗集团就比较复杂了。淮泗集团顾名思义,是江北的淮水流域和泗水流域,大概是淮南和青、徐的一部分地区。这是非常广袤的一片地区。除此之外,非淮泗地区的人来到江东,他的*治立场也偏向于淮泗集团,比如右北平人程普、辽西人韩当,也属于淮泗集团。可以说淮泗集团的组成是很复杂的。客居江东的江北人士,都可以划入淮泗集团中。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其中青州出身的官员,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扬州刺史刘繇留下的遗产。
孔融与刘繇
在东吴或者说江东集团中的青州出身的官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北海国。小编在《三国志·吴书》中找到的青州出身的东吴官员,几乎都是北海人,或者在北海有仕宦经历。比如太史慈、孙邵、是仪、滕耽、滕胄,其中或者有北海国仕宦经历,或者祖籍北海。小编认为这种现象并非一种偶然。而是大批人才从北海相孔融那里流失到扬州刺史刘繇那里,这样一种规律。小编也认为这种人才迁徙路线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来看北海的地理环境和孔融的性格能力。青州有济南国、平原国、乐安国、北海国、东莱郡、齐国六个郡国。其中平原国、济南国、乐安国、齐国是北方的大*阀袁绍、公孙瓒主要争夺的地方。而北海国和东莱郡处于青州东部,左边是泰山山脉,右边靠海,上有齐国的屏障。平原国等地过早参与*阀混战,人才流散,而北海国的局势相对稳定,北海相孔融又是天下名士,所以北海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人才,走出仕本郡本县佐吏的路子。
首先说一下孔融。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属于家学底蕴最深厚的文化世家。孔融本人也是年少成名,四岁能让梨;十岁与名士李膺交往;十三岁以孝扬名州里;十六岁时因为收留“*锢之祸”中被追捕的张俭,导致孔家遭难,孔融、孔褒(孔融的哥哥)、孔母一门三人争死,更让孔融扬名天下。孔融这个身份自带吸引名士的光环,何进就是看中他的名声,才礼辟孔融进大将*府。
后来董卓与孔融不合,当时北海有大量的*巾余部(这也说明北海受中原战乱影响较小,否则不会出现大量的*巾*流寇),于是将孔融扔到北海国。孔融在文化事业上是一把好手,但是在战争手段上是个弱鸡,*巾、袁谭,一个都搞不定,最后被袁谭驱逐出青州。只能说孔融这个人吸引人才,但是保不住人才,毕竟自身都岌岌可危,怎么能给人才一个稳定的前途和事业呢?
再来说说刘繇。刘繇是青州东莱人,与北海相邻,与北海中的一些人物也有交往。刘繇是汉室宗亲,本身也是文化世家,祖父刘本是东汉大儒。刘繇本人因为救回被叛*劫掠的从父刘韪而扬名。刘繇当然不用出任县吏郡吏,举孝廉入仕,后来凭借汉室宗亲的身份和名声捞到扬州刺史的位置。不过这是虚的,因为当时扬州很大部分在袁术的手里。在袁术的支持下,刘繇得以渡江,然后侵吞了袁术控制的丹阳郡和吴郡,派兵到江边抵抗袁术,被汉廷升为扬州牧。
与孔融相比,刘繇的官职和控制范围更大;刘繇身为汉室宗亲,更容易做出一番事业;最重要的是刘繇从在扬州毫无根基到从袁术手中夺取丹阳、吴二郡,证明他不是一个在*事和权谋上的废物。而且随着北方*阀实力的扩张,北海的局势也无法再维持下去,江东大多是山越、宗帅、叛*等零散的势力,没有大规模的*阀混战。而且刘繇也是青州人,与北海相邻。在权衡利弊之下,北海一批人才从孔融那里迁徙到刘繇那里,又被孙氏所接收。
北海出身的官员
小编上面也提到了,太史慈、孙邵、是仪、滕耽、滕胄都是北海国出身或者有仕宦经历的人,他们都是从北海到扬州辅佐刘繇,然后继续辅佐江东孙氏。下面小编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人物。
太史慈
太史慈应该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了。太史慈也是东莱人,为了郡守毁坏州章而出名,然后避难辽东。孔融听说太史慈的名声,很照顾他的母亲。太史慈为了报恩,到平原请刘备出兵,解除*巾余部管亥之围。太史慈与刘繇都是同郡人,到扬州依附刘繇,但不受刘繇的重用。刘繇被孙策击败之后,太史慈在丹阳郡西部依托山地和山越人的支持,成为一个小*阀,但也被孙策击败。于是太史慈成为孙策的部曲,担任对荆州南部的战区长官——建昌都尉。可以说太史慈在江东集团的地位很高,但是不幸早逝,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因为太史慈的“山大王”的经历,陈寿将其与刘繇、士燮并列一传。
孙邵
孙邵在《三国志》中没有立传,但是地位也很高。据说孙邵不被立传是因为得罪张温、暨艳一派,修撰《吴书》的韦昭倾向于张温,所以不为孙邵立传,删掉已经存在的记注。孙邵曾经是孔融的功曹史,受孔融的重用,而后也来到扬州投奔刘繇,继而服务孙氏。在孙策时期,由于孙邵的理念与孙策不合(孙邵主张与曹操言和)没有受到重用,在孙权时期才崭露头角。孙邵也是东吴立国之后第一任丞相,可惜缺少足够的史料,他的*治举措很模糊。
是仪
是仪本姓氏,因为孔融的嘲讽改为是。是仪先为北海郡吏,后投奔刘繇,也是在孙权时期被起用。是仪支持吕蒙袭取荆州;试图阻止东吴后期的“二宫之争”;为官清廉不置产业。总而言之东吴君臣对是仪的评价很高。
滕耽、滕胄
滕耽、滕胄是两兄弟,没有明确出仕北海郡吏的记载,滕家和刘家为世交,所以也就直接投奔刘繇去了,后来又服务孙氏。滕耽、滕胄两兄弟去世得早,滕胄的儿子滕胤在东吴可以说是官居要津。滕胤与孙权联姻;出任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太守;孙权去世后成为五个辅*大臣之一。
孙权死后辅*大臣为了争权展开激烈的火并,诸葛恪杀孙弘;孙峻杀诸葛恪;孙峻去世后孙綝上位,又引起吕据的不满。于是吕据联合滕胤对抗孙綝,但是没有成功。吕据被迫自杀,滕胤被孙綝夷族。
余论
太史慈、孙邵、是仪、滕耽、滕胄等人都有鲜明的特性,即从北海来到刘繇这里,再服务孙氏。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他方式来江东的青州出身的官员。比如平原人刘惇先是避难淮南,然后服务孙氏。不过《三国志·吴书》中这样的人物比较少,不具备代表性。总而言之,由于孔融在*事上的软弱,以及刘繇这个青州东莱出身的扬州牧,导致一批青州北海出身的人来到江东。由于其淮泗集团的*治立场,也受到孙权的重用。这是东吴*局中存在的一种现象。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中国历史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