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粟裕可以领元帅衔。陈毅:“有百万*中取上将之首级”的勇气和才干。林彪言:“粟裕竟打神仙仗”。充分肯定了粟裕的*事才能。
粟裕的指挥作战思想有三个特色:一、出奇制胜的指挥艺术、二、预见长远的战略眼光、三、辩证发展的*事内涵;这些让他立下了赫赫的功绩,赢得了无上的荣耀,是我*最杰出的*事家战略家。
年下半年,全世界范围内的反法战场局势越米越有利于盟国。在中国抗日敌后战场,共产*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态势正在转变为敌人的孤立据点被大片抗日根据地封锁和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进一步筹划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部署,决定留守延安的八路*三五九旅一部南下向湘粤发展;在华中的新四*一部向西向河南发展,一部向南向东南沿海发展。
顺利渡江,进*苏浙皖
年9月9日,日*从浙江沿海登陆,攻占温州,后占领福州,控制了闽、浙沿海地区,国民**队纷纷向西撤退至后力。
27日,中共中央向华中局发布关于发展苏浙皖地区总的方针和部署:“我*为了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的条件,对苏浙地区应有新的发展部署,特别是浙江的工作,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
同时,新四*苏南部队的中心工作除了巩固已有地区,还应发展太湖西南岸,须将兵力沿京杭国道深入天目山,造成新四*意图跨过钱塘江与浙东打通的战略形势。
早在年2月,毛泽东就在关于华中的三个战略区任务指示中就有这一设想,华中局曾设想成立江南区*委,以苏中为依托向江南延伸,但由于进入年后,苏中进入最艰苦的“反清乡”斗争阶段以致这个指示未能付诸实施。
而至年9月,苏中抗日根据地已走出了残酷时期,已经发展壮大,为新四*向南发展作了思想上、组织上、*事上的准备,有能力随时执行发展和支援新区的任务。
曾遭受日伪疯狂扫荡的苏南地区也日渐恢复,各县成立县*权和县警卫大队,武装力量也得到发展;浙东地区的三北(姚江以北的余姚、慈溪、镇海地区)游击根据地在保存原有的浦东根据地基础之上建立了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同时其触角伸向了金华、义乌方向。
粟裕也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有利于新四*向东南发展,年9月,他主动请缨,要求率领苏中第一批主力部队,执行南进任务。
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准备,调集干部,增添装备。12月,粟裕率第七团、特务一团和特务四团共七千余人及各类干部三百余人首批南下,意欲会合十六旅、浙东游击纵队发展苏浙敌后。
从苏中南下至苏南,部队需经过长江、京沪铁路(今沪宁线)、京杭大运河以及京杭国道等封锁线,其中长江是风险最大的一关。长江以南沿江有南京、上海两大城市和若干中小城市,日伪派重兵把守,并对长江沿岸进行严密封锁,严格管制江上船只。
加之,当时正值冬季枯水季,长江水位低落而形成宽阔的泥滩,车船无法靠岸,人马又难于徒涉,而且此次渡江人数众多。
粟裕决定兵分东、西两路过长江,东路从江都大桥地区渡江,经过口伪新丰据点,于年1月4日到达丹阳西南的延陵地区。
粟裕率领西路,从淮南出发,通过中间地带狭窄、两边遍布据点的龙潭地区,后越过铁路进入九华山区,在仪征、东沟见地区渡江,同前来接应的同志会合。部队在溧阳休整三日,与十六旅会合于长兴西北地区,标志着南进长途行*任务的胜利完成。
年1川30日,为统指挥江南、浙东部队,中央*委成立苏浙*区,任命粟裕担任苏浙年区川令员,后来他同时负责江南、浙东地区的*委工作,全面统一负责苏浙区的工作。
粟裕抓紧时间统一整编部队,确定战略部署,组织团以上干部学习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并根据浙东地区山地多的地理形势,向连以上干部作了山地战的专题报告。
他着重分析了掌握山地特性与大兵团作战的关系、行*与宿营、爹谋工作和后勤保障等。
粟裕关于大兵团山地作战的论述,使得部队尽早从平原水网游击战向山地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后来的天目山战役奠定基础,也是他*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次天目大捷,迎接抗日胜利
苏浙两省在抗战前是国民*经济、*治、文化中心,当时是日伪统治中心的腹地,而且有较长的海岸线,可能成为盟*登陆区。日伪、国民**队在该地区均有各白的占领区,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中共中央下令新四*向苏浙进*,也意在争夺这一地区的控制权。一时间,日*、国民**、新四*三种力量糜集于此。
日*与国民**队之间既相互斗争,又默契反共,新四*既要打击日伪,又要警惕国民**队借刀杀人。
因此,粟裕认为,在斗争中要“充分注意和掌握敌顽之间的矛盾”。同时,这种三角斗争又因为二战中盟国的胜利影响而显得更加复杂而难以参透。
美国看到中国大陆胜利在望,“对华实行扶蒋压共的方针”,而日寇垂死挣扎,为挽救太平洋战场的败局,“对蒋加紧实施又压又诱和策动内战的方针”,这一地区斗争蒙上中、美、日国际斗争背景的色彩。
各方力量在苏浙地区纵横交织,日伪占领着南京、上海、芜湖、杭州、宁波等重要城市和几乎所有的城镇,看似强大,但兵力日蹙。而国民**队的第三战区,处于新四*向东南敌后发展方向的西侧,是新四*前进任务首先遇到的对手。
粟裕针对敌情作了详尽分析,天目山是渐西的脊梁,天目山北麓和东麓的各县城及较大集镇都被日伪占领,但由于日*在太平洋战场的失利而兵力不足,无法发动有效大规模战斗。
面在天目山地区集中有大量国民*部队,在数量上、战斗力上均有优势,而此时,粟裕可指挥的战斗力量只有新四*一师随他南进浙江的第一、第三两个纵队,第二纵队长期活跃于浙东地区,未能与他们打通联系。
粟裕决定先以一部分兵力先进入天目山支脉莫干山地区,深入杭嘉湖,打通与浦东、海北的联系,再谋求向浙东发展。
得到新四**部同意后。粟裕遂将一纵、三纵布成犄角之势,以一纵伸入敌后,伺机进退,亲率三纵在宣城、长兴路以北备战整训,盘马弯弓,伺机而动;下令二纵隔江活动,遥相呼应。
一纵伸入敌后,引起国民**队注意,以为新四*意欲在莫干山地区建立根据地,集中5个团兵力从孝丰向三纵7支队发起攻击。这样,新四*赢得“*治”优势,自卫反击,师出有名。
2月12日,天目山第一次反顽战斗打响。
三纵7支队反击,粟裕命一纵日夜兼程西移至孝丰以北,投入战斗合围国民**队。至18日,新四*一师取得第一次反顽自卫战斗胜利,歼敌余人,缴获枪支武器众多。
在此次战斗中,粟裕发现新四*部队通讯联络差,师部与分部,分部与分部之间不能及时联系,导致屡次遗失战机,部队士兵缺乏山地战经验,对逃入山林的敌人追赶不,上而缴获不多。
这对这种现象,粟裕在山地作战问题一文中对山地作战从行*、宿营、进攻、守备等方面进行探讨。
国民**队在失利后,又以12个团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成马蹄形向孝丰分进合击,而新四*迎战的依然只是一纵、三纵两个纵队,只增加一个独立第二团。国民**队气势汹汹,装备精良,但其建制混杂,指挥部统一,内部矛盾重重。
粟裕认为,只要新四*能利用有利地形,阻击钳制其他各路,狠狠打击一路,歼其主力后再收拾其他各路。
3月3日,国民**队发起第二次进攻,双方在孝丰周围的山地反复争夺,激烈战斗后,新四*以少胜多,完全占领天目山,并解放了临安,胜利结束第二次反出战。
在第二次反击战中,新四*的山地战适应力提高了,但协同配合还有待提高,另外在作战中,粟裕觉得手中没有预备队而兵力不足,“部队编制以五五制或四四制为好。否则不敷机动。”
5月23日,蒋介石命上官云相率第三战区十个师的兵力,向苏浙*区扑来。
29日晚,粟裕迅速组成前线指挥部,集中一、三、四个纵队的3个主力支队,决定乘国民**队立足未稳之际,打个措手不及,搅乱对方进攻部署。
新四*集中分散兵力,在积极准备*事斗争的同时,指挥部发布告浙西同胞书,对群众进行思想动员。粟裕对战时形势和新四*的作战能力作了仔细考量,决定不与来世汹汹的国民**队胶着,主动撤离新登、临安,诱使敌人脱离堡垒阵地,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新四*的主动撤退使国民**队产生错觉,以为新四*溃逃,国民**队遂分批冒进。
粟裕决定在孝丰,采取先阻东再打西、后阻西再打东的办法,连续作战各个击破两路顽*。经过5昼夜恶战,最后击溃国民**队,取得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斗争的胜利。
粟裕在指挥天目山三次作战中勇于创新,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因敌而变,因情措法,突破新四*一贯以分散式打内线的游击战术传统,尝试采取大兵团协同作战作战方式,这是从游击战争战略向正规战争战略转变的先声,为行将到来的解放战争的战略、战役任务提供先期经验。
粟裕也从抗日战争中善于打游击战的新四*将领,成为解放战争中指挥几十万大*的高级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