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商周时代,有一个艾侯国,但艾在何处,一直有争论。艾的争执主要有两点,一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龙岗坪,二是鲁南苏北一带。近年出版的《江西通史》称:公元前年吴败楚后改艾侯国为艾邑。越灭吴国,艾邑受越国控制。战国时期,越国攻楚,为楚国所败,艾又为楚地。秦汉时置艾县,隋开皇九年()废除艾县,并入建昌县,到宋朝时,龙岗坪仍称艾城,在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渣津龙岗坪为中心的修水流域一直以“艾”为名。
江西称古艾侯国所辖范围包括今修水、铜鼓、武宁、永修等修河流域一带及靖安、奉新、安义一部分地区。目前所知,除渣津存在艾城和艾城桥等一些古艾文明遗迹或遗址外,永修、武宁县还分别沿袭有“艾城镇”和“古艾镇”的名称,其它的均已轶散,不可考。
似乎夏商时代江西存在一个艾侯国,西周时期已经灭亡,后改为艾邑。这种说法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夏商时代,中华先民集中在*淮流域,长江流域尽管存在大量的先民,但由于水网沼泽密布,根本无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侯国”。仅楚国被封在这一带,国都先后在这个没有形成大规模部落的地方迁徙。初为丹阳(今安徽宣城),后迁到鄢郢(今湖北宜城),公元前年,从鄢郢迁都至载郢(今湖北荆州),公元前年,逃去陈(今河南淮阳),前年,再迁都巨阳(今安徽阜阳北),前年,楚国又迁都寿春。除了楚国,这片被称作荆蛮之地在夏商周三代未见有其他诸侯国活动。徐偃王时,徐国沿泗水渔猎采食,楚国认为侵犯其利益,就报周穆王后讨伐之,安能容忍艾侯在其心腹巢穴之地建国。
历来对江西称把龙岗坪称为艾侯国”的质疑之声、否认之声不绝于耳。明嘉靖年间进士張鏊写过一首名为《登凤山》的诗,其中有“凤山之麓艾子国,弹丸眇眇何時封?”的质问。
明末吴县(常熟)文学家钱希言的《九十九曲洞天记》有言:“寻求厥自意者,与艾子国牵连,或云此即艾子国也。国何以名艾子?春秋,吳公子庆忌出居于艾,移即此地與,不可知,然莫可考也。”钱希言以明人而论国之名:“艾子”不可考,可见关于古“艾国”的历史陈迹,确已湮没无闻了。
明隆庆戊辰科(年)户部、刑部侍郎方沆在其《修江再入豫章逢七夕四首》中表述:“乍起眉开,色翻成剡,曲游江縈,艾子国坏。”更在其《西略循行記》中说道:“次杉市巡检司过河至龙岗坪,相传艾子故城在焉。”方沆的“相传艾子故城在焉”更是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似乎方沆不仅不很确定艾子故城在龙岗坪,且亦不很确定“艾子”这一称呼是否来得有出处。“相传”到底是始自何人、源于何时,今时的我们似乎不得而知了。
其实把修水龙岗坪称为“古艾国”的首推《左传》,《左传·哀公二十年》)记载:“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遂适楚。”然而,一千二百多年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借题发挥称“氵买水出豫章艾县,吳公子庆忌谏夫差,不納,出居於艾是也”。这个“艾”侯国就这样被定在荒蛮的长江南。
这个记载是否成立,我们先来看看《左传》,该书原名《左氏春秋》,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记述范围从公元前(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鲁悼公二十七年)。但清代学者刘逢禄(-江苏武进人,嘉庆十九年进士)根据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认为《左传》是两汉之际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伪造。民国初期,著名学者康有为、顾颉刚、钱玄同、张西堂认同这个观点。另一部分学者章太炎、刘师培、钱穆、杨伯峻等认为刘歆不能伪造《左传》。史学界即否认康有为等人的观点。
我们认为:《左传》不管真伪,他具有很高度的学术价值,但把他说成是严谨的编年纪实史书也是不妥当。康有为等人观点之所以不被人们接受,原因是他们没有在《左传》中找出强有力的证据。其实《左传·哀公二十年》记述的“庆忌居艾”,无论时间、地点、事情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一场乌龙。笔者今年三月初到修水古艾遗址参观,原来他们历代所称的“古艾侯国”的唯一遗迹,竟然是一座有着厚厚的封土,叫做“陕君墩”的汉以后的墓葬。而远在西周初年古艾国就已经灭亡了,要知道直到战国时代墓葬才有封土。
既然江西修水一带没有所谓古艾国,而史籍中多有记载在鲁南苏北的古“艾”就呼之而出了。古艾到底在何处,还需要认真考证,邳州艾山的出处,还要史迹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