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省南部的丹阳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大融合的人文历史社会环境、发达的经济贸易水平,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就是这方土地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教育新星!
年学校获丹阳市中学生文艺会演一等奖
成立于年的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距今办学仅16年,是丹阳市*府部门为“策应新城市发展进程,顺应新教育办学理念,展现新时代学校风貌”创建的九年一贯制现代化学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文化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育人”的关键是从学校的土壤里生长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然后用这种文化潜移默化、浸润身心、化育英才。华南实验学校受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山的稳重水的灵动》启示,提出了富有华校基因的“山水”哲理:水——至柔至韧。温柔,处下不争,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山——至高至稳。敦厚,脚踏实地,低调沉稳。只有坚持“山的稳重+水的灵动”,更好地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活动课程系列化实施,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生动、多元、个性、和谐发展。具体内涵为:规范办学是山,自主管理是水;国家课程是山,校本课程是水;教育质量是山,个性发展是水。在“山水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华南实验学校快速打开了办学新局面。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新时代新学校应该具备怎样的教育生态?华南实验学校认为: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努力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一要强化一个观念,追求“绿色质量”。
首先要“全体”,面向全体学生;其次要“全面”,学生全面发展;再者要“个性”,彰显学生个性。主张教育就像承包责任地,除了收获粮食作物,还有经济作物,既要继承传统农业,又要创新现代科学生产,不但能给予学生分数,还应给予学生责任、品质、习惯、能力、艺术、特长、健康的身心等科学、人文素养……
江苏省第三届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培训观摩活动在学校举行
二是要处理好三大关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大关系是:义务教育纲要性文件是“山”与校本发展规划是“水”的关系;国家课程是“山”与校本课程是“水”的关系;规范办学是“山”与自主管理是“水”的关系。紧扣“办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学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理想的发展”这一目标,全面确立“规范+活泼=成人,优秀+特长=成才,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文化校园、生态课程、魅力教师、活力课堂、绿色质量”为工作思路,努力构建“四校四园”的办学特色:似*校,似体校,似艺校,是学校;似花园,似乐园,似家园,是学园。
三是重点抓好五大管理,优化教育教学管理。
1.强化德育管理。以常规评比为抓手,狠抓“山一样稳重”的养成教育,坚持从路队、卫生、用餐、礼貌等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搭建“水一样灵动”的德育平台,依托以思品、主题班队课、团队课、各类仪式、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生活体验、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优化教学管理。把握“基础扎实、思维灵活”的两大原则;文科重养,理科重训;“有用有效,科学合理”,做到教学管理精细化、教学研究一体化、教学训练校本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抓实两个方面:集体备课,提升团队战斗能力,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教研,“炒好家常菜”,抓好常态课,在抓实过程中提升质量。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检查督导,一月一次抓好教学五认真检查;二是课外活动,为学生全面、多元、个性发展搭建平台;三是质量监控,加强对各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和分析,促进共同提高,各科教学优质均衡发展;四是规范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好各门课,严肃纪律、规范办学行为。
3.深化体艺管理。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体艺“2+1”活动。推行“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相结合的群众性“阳光体育运动”,如足球操、武术操、冬季三项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齐开足音乐、美术和艺术鉴赏课,让每一个学生做到“七个会”,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情操。学校获评“江苏省书法美术教科研基地”“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足球示范校”,成为丹阳市委宣传部门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基地、市科协重要的科普教育实践基地。
华南实验学校图书馆
4.细化精细管理,以四“精”求四“高”。常规管理求精细,学生素质高品位;校园管理讲精致,校园文化高品位;活动设计很精彩,教学研究高品位;教师队伍有精神,学校发展高品位。校园有高雅的现代文化气息,教师有大师一样的儒雅气质,学生有蓬勃向上的文雅气势。
5.探索多元化评价管理,实行成长评价记录袋,形成“笔试+口语”“单项+综合”“过关+能力”等多元考评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业水平合格率达95%以上,期末全市调研,近几年综合排名均列全市之首,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居全市前十。
开发育人生态课程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是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标志。华南实验学校从德育活动课程化、社团活动特色化、劳动课程多样化三个方面,开发育人的生态课程。
1.以德扬善,涵养学生精神风貌。
人生重要的是品质,莫忘修身养美德。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重要的时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创新完善,走出了一条具有华校特色的德育之路。
学校根据学生所处年级群体特点,基于成长趋势的研判,有效整合德育资源,积极推进理想教育、挫折教育、团队教育、养成教育、环保教育、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应急教育及节日教育等“十二大德育主题”课程建设,以多角度、连续性的活动作载体,有效增加了立德树人总体目标的广度和深度。
2.以智启真,奠定学生扎实基础。
为奠定学生扎实的“五育”基础,有效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华南实验学校依托地缘,归序资源,优化整合,力图实现课程同步配套,增强课程学术品位,提升课程品牌内涵。先后与南师大中北学院、丹阳中专、江苏大学合作,对社团课程进行研发,使社团活动课程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尤其以“百团大战”为标志的学生社团活动,经历四个阶段,不断螺旋上升:
——启动阶段,主要特点是兴趣发展化,载体:开展“百团大战”,此时的出发点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社团,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学有所获。
——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管理化运作,载体:形成“百团竞彩”,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社团课程。编制了《华南实验学校社团管理章程》规范社团,期许给孩子在学校学习铺就一条五彩之路,让他们背上“适合”的行囊成长、成才。
——提升阶段,主要特点是课程化实施,载体:建立“社团联盟”,牵头镇江市13所中小学校成立社团联盟,华南实验学校也因此被确立为基地学校。《华南实验学校社团校本课程实施指南》在这个阶段诞生,课程平台建设在这个阶段启动。校际互动,团队培智,建设区域社团立体课程平台,扩大受益面。
——升华阶段,主要特点是品格化提升,载体:共建“社团研究”,学校的社团项目“聚智养品:区域社团立体课程平台建设”被列为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汇聚13所学校的社团,凝聚全校师生和联盟校的智慧,共同开展社团研究,把目光聚焦于滋养学生们的品格。
四个阶段,不断登攀,不断提升。“四调”主题,社团活动从“兴趣化发展”到“课程化实施”,再到“品格化提升”,教育内涵不断丰厚。编印校本教材32本,编写校本教材80余门万字。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精品项目,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以劳立行,锤炼学生坚毅品格。
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学校深入推进7个“1+N”工程,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劳动资源,整体构建劳动育人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建立了“1+N”个劳动资源平台。“1”指校园劳动资源平台,“N”指家庭、社会多个资源平台。校园内有田趣种植园,约平方米,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他们将校园进行“微改造”,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包括:智慧发展带、餐饮服务区、环卫自理所、美丽生活廊、手工制作坊、物联创造场、劳动丰收路。餐饮服务区以三层餐厅为主,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的场所,还设立了烘焙室、花样小炒间等。环卫自理所为班级保洁区域,让学生用自己的劳动打造一方洁净的天地。美丽生活廊为教学楼、活动楼的走道、门厅,学生用绿植、鲜花为其装扮,让眼睛、心灵都得到享受。信科楼一楼为手工制作坊,学生动脑、动手进行泥塑创作、版画制作……呈现别样的手工作品。物联创造场,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劳动文化,还可以让学生运用高科技进行田园主题劳动课程自动化管理。这样的环境,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生长进行互动,让生命更亮丽、让生活更有意义。同时,连接家庭与社会,形成项目多维资源平台。
创设了“1+N”个校园劳动基地。包括:劳动课堂+社团、田园基地。学校针对一至六年级开设了不同强度、丰富多彩的劳动课,有基础劳动课程,与劳动相关的知识、故事分享,也有劳动技能与技巧和身体力行的田园耕作等。全面而有趣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劳动。
开辟了“1+N”个校外实践基地。每个年级至少开辟一个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学校已经与江苏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吟春碧芽股份有限公司、丹阳市练湖乳品有限公司、镇江驰香调味品有限公司、丹阳市陵口镇雨莱皮鞋厂、丹阳市明眸眼镜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们前往茶场考察茶场环境,体验茶农生活,体验茶叶采摘制作流程,给茶树施肥,学唱采茶歌等;走进牛奶生产车间动手挤牛奶,参与加工制作。参观牛奶的加工过程、消*方法、分装运送;参观眼镜厂,了解眼镜的材料、生产和组装,跟着技术工人学习尝试组装一副眼镜……通过创设生活化、劳动型、体能性的劳动环境和实践活动,提供多渠道亲自实践体验机会,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生存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求知欲和责任心,提高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全面、阳光、健康发展。
实施“1+N”项班务校务劳动。班务与校务劳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进而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劳动的意义。这样的劳动,不仅能引导学生为他人、为集体服务,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培育学生的荣誉观念,使学生逐步由自我走向他人,由个体走向群体,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
引导学生体验“1+N”项家庭事务劳动。学校努力让家庭成为学生成长的根基,彰显家庭的劳动方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把参与家务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每个阶段的孩子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家务劳动。
创建“1+N”支劳动教师队伍。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少先队、学生干部的作用,聘请家长代表、义工志愿者、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培训、活跃劳动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辅导教师的劳动专业技能,提升项目实践的质量。其中,专家指导队伍聘请江苏省教育学会老会长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王国强、《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镇江教科所许国良主任等专家组建指导团,指导项目实践,引领劳动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师队伍以劳动专任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社团辅导教师为主体,围绕“五育融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劳动课程、“百团大战”社团活动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劳动教育,激发师生劳动兴趣,培养劳动光荣观念,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学生骨干队伍以学生小干部、劳动骨干为引领,带领全体学生积极开展班级劳动、自我劳动、校内公益劳动等活动,养成每天必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为班级出份力等习惯,强化劳动光荣的习惯和意识。家长义工队伍落实每班“”劳动队伍机制,即:以1位班主任为核心,带领3位家长代表、5名义工,形成班级劳动教育核心指导团队,以家务劳动为重点,充分发掘家庭资源,开展各类家校共育活动,培养学生家务劳动能力,增强衣食住行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志愿队伍根据丹阳历史文化悠久、广阔农村和现代工贸发展迅速的地域特点,聘请非遗传承人、农科站技术员、农场师、工艺师、工程师、劳模、职业专科学校教师……成立社会志愿辅导队伍,定期来校开设讲座、辅导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工厂、农场、商场,走进各类实践基地,开展综合劳动实践活动,体验社会劳动价值,感受乡土乡情产业特色,提升现代劳动能力,增强综合劳动素养。
探索“1+N”种劳动评价手段。针对小学生实际,尽量避免纸上谈兵,更多采用现场场景式评价方式。学期中不定时组织班级、小组、社团,在学校田园基地、餐厅、劳技园、垃圾处理等现场,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式,展示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及在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收获等。五一、暑假、国庆等时间,学生纷纷邀请老师和家长,在田趣园举行各种劳动现场展示、汇报活动。他们设立劳动学习发展记录册,指导和帮助学生将劳动所见所闻、所想所为真实地记录下来,实施过程评价。此外,根据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兴趣、活动、成果等,制定详细的评比条例,采用“五星三级”评比制:“五星”为劳动自理之星、家务之星、班务之星、劳技之星、创造之星。“三级”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学生得到一至二颗星,可评为“合格”级,得到三颗星可评为“良好”级,得到四颗星以上可评为“优秀”级。将学生劳动情况通过微视频等发布到学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