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华商韬略遗墨
开车到上海不到一个半小时的小镇,常住人口不到百万,却有5万人多家企业在干一件事——卖镜片。
这个地方就是江苏丹阳,中国80%以上的眼镜片、全世界50%以上的眼镜片都是产自这里。
在这座“城”里,你可以找到各种眼镜名词,防蓝光、防紫外线、变色等,商场几百上千的镜片在这里只需要几十块就能买到,甚至流传着眼镜论斤卖的传说。
这里不仅是镜片之都,也是中国眼镜产业枢纽。无论是奢侈品集团开云的镜架,还是地方小厂产品,都会一视同仁在这里组装好,送到世界各地。
丹阳的镜片产业,也要面临和其他产业抢人的窘境,应对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招工难。
但扣员工的成本并非明智之选,在镜片行业,熟练工人价值仍不可替代。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往价值链上游走。
同样产品,来自丹阳,贴上大牌和白牌产品,价格堪比云泥之别。不仅和国外比不行,和国内比,丹阳也是地位偏低的,比不过深圳、温州的产品。
今天的消费者不怕花钱,怕的是花钱买不到好产品。
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的镜片及镜框生产商和下游的眼镜零售商……镜片是最重要也是技术壁垒最高的一条产品线。
此前,高端镜片一直被国外品牌占据,依视路、蔡司等已在中国高端市场打开了销路。反观国内镜片,却困在靠“低价”竞争市场的围城里,这源于技术的缺失。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自己连树脂镜片都做不出来。没有自己技术产品,自然也只能被外资收割。中国品牌要想在千亿级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丹阳眼镜产业要突围,必须创新,特别是创造出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镜片。
中国品牌明月镜片,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
最初,明月就是卖眼镜的。但事情做大了,明月就不满足于只给消费者提供低端产品。一开始,明月想找一家能生产高质量镜片公司合作,但找遍全中国,他们也没找到这样的生产企业,这才下定决心,自己干。
虽然对比中国航天业,以及至今被卡脖子的芯片业而言,镜片的科技门槛和难度没那么高,但明月真正一脚踏入行业后,也同样饱受了自身的落后,以及外商的卡脖子之苦:原材料只能依赖美日韩三国,因此在价格上没少吃暗亏,自己想研发,没人、没技术。
明月镜片从开始与韩国KOC集团合作设立工厂,共同研发生产树脂原料,如今已经做到从原材料、镜片、研发都做到了完全的自主。
年,为生产出真正适合中国人眼球结构和用眼习惯的产品,明月与全球知名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合作,建立了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眼镜光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眼视光行业的前瞻性课题进行专项攻坚。
值得期待的是,明月镜片目前有包括1.71超量镜片树脂、树脂材料工艺研发在内的11个镜片研发项目在进行中。招股书显示,明月计划将融资的3亿元用于高端树脂镜片扩产项目,且公司研发费用也在攀升。
低质向高质的跨越并不容易,但总要有人去做这个引路人。
——END——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