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赵曜,年4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为吉林大学)。曾任中央*校科社教研部主任,现任中央*校科社教研部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名誉理事。
赵曜学长对母校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并十分崇敬和怀念匡亚明老校长。
六校合并前的吉林大学是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年6月于哈尔滨市成立的,至今已有74年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校名几经改称,从东北行*学院——东北科学院——东北行*学院——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受国内形势的影响,校址也不断搬迁,从哈尔滨——佳木斯——再回哈尔滨——沈阳,最后定位和落脚在吉林省长春市。
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在东北几乎转了一个小圈。学校的性质也不断改变,从建校初期的培养革命干部学校,到建国后实行教育正规化,重点培养财经、*法专门人才,再到年全国实行院系调整确定为文、理科俱备的东北第一所综合大学。文科的重点是文、史、经,理科的重点是数、理、化。
从年建校到年“文化大革命”前,这20年是吉林大学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校换了四任校长。第一任是东北行*委员会主席林枫(兼),第二任是东北人民*府民*部部长王一天(兼),第三任是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第四任是匡亚明。
客观地说,这四任校长在不同时期都对学校建设做出很大贡献。但比较而言,做出最大贡献的应是匡亚明,这几乎是共识。其原因,一是专职,任期最长,共计八年;二是能力强,魄力大,处理问题果断,作风雷厉风行;三是懂教育,尊重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大教育家。
在吉林大学的八年
匡亚明(以下尊称“匡老”),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年参加革命,年就读上海大学并入*。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同国民*反动派斗争中,曾四次被捕入狱,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抗战后在延安曾任全*整风办公室主任,期间不断总结整风经验,并以个人名义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并兼任华东*治研究院*委书记和院长。年*中央撤销了各大分局,按匡老的资历和级别,如果安排到省里,不难任*、*一把手。但他不想当官,只想从事教育,主动找华东局负责人陈毅和谭震林,提出自己的要求。由是,匡老于年5月来吉大任校长兼*委第一书记。匡老在吉大八年期间,就我所见所闻,至少做出如下一些重大贡献。
提出和树立优良校风。一个好学校要有优良校风。匡老来校不久就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提出了吉大的校风,即高度的社会主义*治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学术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文娱体育空气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空气。“四个高度”指明了吉林大学办学的根本方向。我国有许多百年大学,它们各有特色的优良校风,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内涵深厚。
清华老一辈大师中,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大都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在“文革”“左”的出奇年代,在批匡狂潮中,吉大竟有人离开前三个“高度”,猛批第四个“高度”,即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空气,好像文明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无产阶级是不讲文明的。这是一个严重的*治和理论错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文明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和蒙昧、野蛮状态对立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
原始社会处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进入到奴隶制社会才产生文明,其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国家的诞生。文明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和*治的,是各方面进步的总合。批判高度的文明空气,表明这些人的肤浅和无知。
扩大校园和建设教学大楼。吉大是在年8月因爆发 和美*在仁川登陆,威胁我国东北南部安全而从沈阳搬迁至长春的。来时校园面积比此前早来的院校要小很多。匡老来校后,通过与市里协商,将就近的一所公园要来,扩大了校园面积,其中包括后来作为礼堂的“鸣放宫”。
其次是大兴土木,先后建设了理科、文科大楼。年,理科大楼正式开工建设,匡老亲自规划指导设计,提出整栋大楼必须展示出高等学府的英姿,要让人们有神圣之感。楼内各种实验室应有尽有,其设备在当时是全国最先进的。到60年代初,又开始修建文科大楼,其中拥有文、史、哲、经、法、外语六个系各种班次的教室和教学与工作人员的办公室,这就为从事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悉心关爱老教师。匡老以超人的胆识,多次强调,学校没有校长可以,没有教授就办不成,标志一所大学的水平,是教授的数量和学术水平。
年,全国院校调整中,教育部重视吉大的教师配备,将北京一些高校的一流教授调到吉大,包括化学家唐敖庆、蔡镏生、关实之,物理学家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数学家王湘浩、江泽坚等。
在文科方面,副校长刘靖和教育长龚依群多次到关内聘请学科带头人,如文学的冯文炳、蒋善国,历史学的金景芳,经济学的关梦觉,哲学的刘丹岩,法学的马起,师资队伍焕然一新。
在这个基础上,匡老来校后,又亲自动手聘请了重量级学术大师来校任教。一位是老革命家、我国著名诗人,“八路*进行曲”(后改为“解放*进行曲”)的词作者,还戴着“反*”、“右派分子”的帽子在吉林省图书馆劳动改造的张松如,请来任教,并担任中文系代理主任。这是他和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联手完成的,在当时可说是一个“大胆”行为。二是匡老三次到北京,通过“三顾茅庐”将著名考古专家于省吾请到历史系任教。他悉心关爱老教授、老教师,经常到各家走访,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大力培养和提高中青年教师。匡老到校不久,就在第二年,即年,通过听课,发现哲学教师高清海的教学与科研都出众,并力排众议,将其大胆从讲师提拔为副教授。年5月,在匡老的领导下,学校确定培养重点教师计划,从文、理科讲师中选拔了39人,其中理科20人,文科19人,以后又确定第二批重点培养教师,也是39人。为保证他们能集中精力从事教学与科研,采取了一些必要的大胆举措,如不参加*治会议、免去体力劳动、解除**职务、可拜校外名师、改善住房条件等。据“文革”时期一张大字报披露,在讨论中有人提出,这些措施带有“很大风险”,匡老和刘靖副校长都表示“豁出来了”。
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得力的,效果显著。这些重点培养提高的教师,后来绝大多数成为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竭力保护广大师生。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武器,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并号召*内外广大群众帮助*整风。
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的社论,根据社论精神,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全*全国从整风运动转为反右斗争,并严重地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全国错划了55万右派分子。当时,反右派是一项“硬任务”,甚至对有些单位下达了指标。任何一个单位的领导人,如果闻风不动,就有可能被划为右派分子。
匡老在这场运动中,尽可能少地划右派,吉大共划了多名右派。当时,长春另一所与吉大的规模和人数大体相等的学校,划了多名右派。吉大与其相比,不到该校的二分之一,从而保护了一批敢讲话、讲真话、有才华的知识分子。
高度的理论修养和坚定性。匡老工作能力强的背后是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他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理论的原则性与坚定性。一个人的理论水平愈高,工作效率和能力就会愈强。
年,*中央为加强理论工作,要求编写哲学教科书,确定理论队伍比较强的五个省、市各编写一本,以便通过比较择优在全国选用。吉林省承担了一本,省委确定了两位主编,匡老是主编之一。在讨论大纲时,两位主编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另一位主编受极“左”思潮影响,主张以“顶峰论”为纲和确立体系。匡老当场反对这种意见,坚持理论工作和编写哲学教材必须把坚持与发展相统一,既坚持又发展,坚持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坚持住。
理论工作最重要的是不跟风,不人云亦云,不左右逢源,不做*治上的风向标。实践证明,匡老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革”风暴中的铮铮铁骨。“文革”初期,匡老被中央点名批判,消息传来,吉大就成为省内的重灾区。折腾了几年后,吉大的“红卫兵”将匡老从南京押到吉大批斗。匡老在鸣放宫全校大会上的表现,令人赞叹不已。
一是不卑不亢。此前,被批斗的省、市领导人,多是或卑或亢。“卑”就是红卫兵让说什么就说什么,丝毫没有骨气;“亢”就是在小将面前不服气,吃尽了皮肉之苦。匡老则不同,既不卑又不亢,讲话头头是道,仍如以前校长那样,铁骨铮铮,显示出老革命家的形象,令人钦佩。
二是胸怀宽大。会上有的领导干部在批匡老时划线,说匡老是黑线,自己是红线,以求群众谅解和早日解放。反过来,匡老对这些并不反感,而是以宽大胸怀表示,希望这些人能早日解放,为*做更多工作。匡老的这些表现,使在场的同志受到很大教育,进一步提高了老校长的威信。
如前所述,匡老在吉大的八年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现在看,他的教育思想很多是超前的,影响了吉大好几代人。在匡老的推动和全校人员的努力下,年*中央书记处通过,年10月公布,吉林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综合大学。吉大的发展超越了我国有些百年大学。匡老在吉大工作期间,有两位领导人是他的好助手。一位是副校长刘靖。刘于年生于吉林省农安县,20岁远赴北平求学,就读于辅仁大学。在校期间参加革命,年入*,曾任北平市委书记等要职,并曾三次被捕入狱。年被组织营救出狱后,在太行山抗击日寇。
年建国后,任东北行*学院第一任副院长,主持院务工作。他工作经验丰富,分析问题深刻,对问题的实质常能一语道破。另一位是陈静波。陈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年参加民先队,年入*,曾任著名的回民支队抗战剧社社长。是年轻的老干部,是匡老到吉大后从东北师大挑选来的,任吉大*委第二书记。他在吉大是匡老的好助手。
写吉大的建校史,不应漏掉老教育长龚依群。龚是湖南省湘潭人,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
年10月参加革命,年5月入*。经过5个月陕北公学学习,因各方面优异,被中组部分配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务处、秘书处处长。当时江青曾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之后周扬接替沙可夫任院长,又兼任周扬的秘书。
年,随王震旅南下和中原突围,转战到东北,历任东北行*学院教务处长、教育长等职,并先后兼任过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主任和中文系主任。任职期间,讲过马列主义基础、哲学、中国革命史、文艺理论等课程,教学效果优异。
年离校,创办郑州大学,任常务副校长。“文革”中受迫害,罪名是“周扬黑线”。“文革”结束后,又担任许多教育领导职务。
他一生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是难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
到南京大学及以后
年,匡老离开吉大,调任百年历史的南京大学任*委书记兼校长。到南大以后,对匡老的情况我知之甚少。这里仅就所知,略说一、二。
人格魅力。有两件事可以说明。
一件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我到南京看望匡老时,他问我:“我这么尊重‘康老’(即康生),他怎么这么整我呢?”又说:“我在吉大期间,凡是到北京,都去看望他回校后向你传达从‘康老’处得知的中央精神。”匡老在延安社会部工作时,曾兼任过康生的秘书,被称为中央五大秘书之一。康生整他是指“文革”初期,是在康生的授意下中央点他的名。我曾听过有人说康生是个大阴谋家,谁最了解他,他就狠整谁。但我没好意思向匡老传出这句话。另一件是刘靖副校长曾向我说:“在延安时期,匡校长和吴德是中央社会部两员平起平坐的大将”。又听人说,匡老每年春节期间,谁家也不去,只去吴德家。我去南京匡老家,曾向匡老说过后一句话,匡老听后截然表示“我什么时候到过吴德家?都是他到我家。”这两件事充分说明,匡老重学而不重*,重道而不重势,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众望所归。我们还得以事论人,用事实说话。一是在粉碎“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尽管邓小平多次批评国家教委无作为,但教委主要领导人深受“两个凡是”影响,不敢否定两个错误“估计”,其后果是严重影响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据说,当时在一次全国高校校长会议上,为打开局面,一些校长联名请匡老出来取代那位国家教委主任,但遭到匡老拒绝,理由是他没有在中央工作的经历。二是匡老的教育思想,通过比较,在南大深入人心。在上个世纪末,南大创立了匡亚明学院。以个人名字命名一个学院,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两件事充分说明匡老教育思想的影响之大。
无私奉献。匡老从南大校长退下来以后,又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年被任命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担任这项任务,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是难以胜任的。二是他晚年在南大成立了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持编写《中国思想家评传》。他遵照毛主席于年在《中国共产*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的一段话:“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精神,经过研究,确定了位思想家,并很快从国内外有研究的学者中确定作者。匡老撰写第一本《孔子评传》,并很快出版。
有一次我在看望匡老时,他问我“你认识不认识刘宏章?”我回答“认识”。刘是中央*校哲学教研部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位教授,中国传统哲学的功底很厚,他承担《陈亮评传》一书的写作。匡老对每位作者都很了解。这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
总括上述,20世纪是一个伟大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世界涌现了许多历史巨人,其中中国为数最多。
在中国共产*第一代领导人中,既有举世闻名的*治家、*事家、战略家,也有卓越的理论家、教育家。在教育家中有成仿吾、夏征农、彭康、江隆基等,匡老是其中最优秀最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