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际遇刘备早期路线图初探
范阳客
赵云际遇刘备,见于两则史料。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有这么一段话:
“云身长八尺,姿顔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迴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也。’遂与瓒征讨。时先主亦依托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返,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这则裴松之选择的注脚,叙述了刘备、赵云相识、相交的详细过程。
然而,《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却讲:“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这是初平三年(年)的事。
两则叙述刘备、赵云相交的史料,云别传详尽,却有兄丧不返的细节,而正传则没有反映这一事件,而是二人在公孙瓒处已经交契有归,其中旨趣,耐人寻味。赵云究竟是何时何地追随刘备的呢?
一,刘备投公孙瓒的时间、地点考。
刘备投奔公孙瓒的时间。依《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这段话透露了两个信息,涉及刘备投公孙的时间点。一是刘备“为贼所破”;二是公孙瓒当时职务为中郎将。
“为贼所破”的时间。东汉大厦倾倒的标志性事件是董卓进京,董卓进京后,妄行废立,黜杀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引发天下群雄讨伐董卓。《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引《英雄记》载:“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从讨董卓。”讨董卓时刘备的职务是青州刺史部平原郡高唐县令,刘备在高唐起兵无疑。由于讨卓联盟各诸侯号令不一,盟主、渤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南阳太守袁术等心怀叵测,时间不长,诸侯之间开始相互攻伐,联盟分崩离析。综合史料记载,刘备从讨董卓阶段,曾经到丹阳、沛国两次募兵,一次随母丘毅诣丹阳,时间在何进、蹇硕争夺立储君时,即公元年。一次随曹操前往沛国,在灵帝驾崩前后,即公元年四月前后。讨董卓联盟瓦解,约在汉献帝初平元年(年)夏秋之交,刘关张回到高唐县(今山东禹城西南),不久受到*巾*余部何仪、何曼的攻城掠地,人数达十数万人。转战青、徐、兗、豫四州,对于一个弹丸之地的高唐县和不足一千兵马的队伍,怎能招架,刘备“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据《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之谢钟英《三国大事表》标明,事情发生在初平二年(年),但月份不详。
公孙瓒任中郎将时间。
年十一月,西凉北宫伯玉、边章、韩遂反叛,虽经左车骑将*皇甫嵩、车骑将*张温、荡寇将*周慎、中郎将董卓先后讨伐,未果;年四月,凉州刺史耿鄙讨韩遂,大败;汉阳太守傅燮阵亡;马腾、王国又叛。朝廷征召涿县县令公孙瓒率三千幽州突骑增援凉州战事。六月,中山前太守张纯、太山原太守张举气愤没让自己率领这支乌桓*队去西凉,心生异志而反叛。公孙瓒改变行*路线,开始追讨张纯,在蓟中打败张纯,有功,迁骑都尉;
年九月,朝廷又派中郎将孟益率骑都尉公孙瓒征讨张纯。十一月,公孙瓒与张纯大战于石门(见《后汉书.灵帝纪》),大破之,朝廷没有封赏;此后,辽东属国乌丸贪至王率种人(即族人)投降公孙瓒,“迁中郎将,封都亭侯”,见《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
初平二年(年)11月,公孙瓒在东光战胜青、徐*巾三十万大*,威名大震。拜奋武将*,封蓟侯。
公孙瓒的中郎将应在“迁骑都尉”的年及年11月“大战石门”后,且在年11月“拜奋武将*,封蓟侯”之前所得。
《后汉书.公孙瓒传》则表述为“诏拜瓒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复兼领属国长史。”长史,按钱大昭讲:“郡当边戍者,丞为长史。”边缘郡的武将长史相当丞或相的职责,即实际的执*者。公孙瓒任属国长史与属国乌丸贪至王率种人诣瓒降,是同时发生的相互关联的两件事,虽没写明时间,应是指公孙瓒在围剿与张纯合伙反叛的乌桓丘力居取胜后所得、发生。其任属国长史更早些。
古代将领以*功为进阶受爵的前题,此阶段公孙瓒进行的战斗有安平之战、东光之战、界桥之战等。刘备的别部司马,试守平原县令,推测为参加公孙瓒与韩馥的安平之战立功所得;东光之战后,公孙瓒私署任命了大批官员。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又悉置郡县、守、令。”刘备的平原国相就是这时任命的。这是年11月东光之战后所封。郝经的《续后汉书》称,“冬十月,瓒表昭烈为别部司马,使为楷拒绍。”这里虽写明时间,其表刘备为别部司马的月份似不妥。
刘关张投奔公孙瓒的地点。当时的公孙瓒在哪里呢?在安平。安平县属幽州刺史部涿郡。现为河北省衡水市属县。安平东南距高唐里。
袁绍起兵讨董卓时,驻*河内郡治地怀县。除公开讨卓外,正在谋求兼并冀州牧韩馥。《后汉书.袁绍传》载:
“明年,(汉献帝初平二年,年)馥将麴义反叛,馥与战失利。绍既恨馥,乃与义相结。绍客逢纪谓绍曰:‘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今冀部强实,而韩馥庸才,可密要公孙瓒将兵南下,馥闻必骇惧。并遣辩士为陈祸福,馥迫于仓卒,必可因据其位。’绍然之,益亲纪,即以书与瓒。瓒遂引兵而至,外托[讨]董卓,而阴谋袭馥。”
韩馥在讨伐董卓时首鼠两端。他怕袁绍成事后吞并自己。在讨伐董卓时负责粮草供营。但他常常尅扣粮草,并盼望袁绍失败,为袁绍所痛恨。袁绍接受逢纪的献计,趁公孙瓒强势崛起,发信约他南来,实际是借公孙瓒打压韩馥,自己从中渔利。冀州牧韩馥是个懦弱毫无胆识的人,一定会害怕,然后再派人晓以厉害,韩馥就会让出冀州牧。事情果然按照这一思路演进。公孙瓒迅速率强大*队南来,与驻守安平的韩馥*对垒,恰恰这时,刘备遭到*巾*的攻击,向西北奔逃里到安平投靠了师兄公孙瓒。《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载:“后馥*安平,为公孙瓒所败。瓒遂引兵入冀州,以讨卓为名,内欲袭馥,馥怀不自安。”公孙瓒与韩馥的安平之战,正中袁绍打压韩馥之计,为袁绍七月顺利成为冀州牧铺平道路。以时间推之,此战应发生在初平二年(年)六月,在严酷的*事压力下,才有韩馥主动交出冀州大印,袁绍七月成为冀州牧。因之,刘备六月在安平投公孙瓒较为合理。
二,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时间、地点。
按照本文开篇引文,赵云由郡推荐,率领义从吏兵投奔了公孙瓒。即带领自发跟随的壮士和官吏组成的士兵。
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时间。《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没有写明,仅有一句“本属公孙瓒”。赵云投奔公孙瓒在何时呢?从赵云投奔公孙瓒的社会背景和原因来分析,便一目了然。
背景之一,“本郡所举”。赵云投公孙瓒是被常山郡推举而去。常山郡治元氏(今石家庄市元氏县殷村镇故城村)。初筑于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三年(前年),置恒山郡。汉文帝刘恒继位后,避恒字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国入常山郡。赵云不是从自己的家乡真定县出发。可想见赵云在常山郡里有较大名气。常山郡百姓官吏不喜欢袁绍而乐意接纳公孙瓒。
背景之二,赵云投奔公孙瓒时,袁绍任冀州牧。即赵云投奔公孙瓒肯定在袁绍七月任冀州牧之后。公孙瓒深忧冀州官民跟随袁绍,而孤立自己,对赵云的到来大加赞赏。
背景之三,社会大环境,东光之战后公孙瓒威名大震。
“初平二年,青、徐*巾三十万众入渤海界,欲与黑山合。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贼弃其车重数万辆,奔走渡河,瓒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
这是年十一月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从背袁绍、亲公孙瓒的举动看,赵云喜欢解“民有倒悬之厄”的宗主,喜欢行仁*的长官。综合之,赵云投奔公孙瓒,当在初平二年(年)农历十二月。
赵云投奔公孙瓒的地点。袁绍收获冀州前给公孙瓒发信,邀他南来取冀州。结果冀州牧被袁绍所得。公孙瓒当时在安平战胜韩馥,见袁绍不劳而获,心有不甘,恰巧公孙瓒从弟公孙越在支援袁术部将孙坚时,被袁绍*流矢射死,公孙瓒大怒,乘战胜*巾*的锐气,屯*磐河。然后给朝廷上疏,历数袁绍十大罪恶。《后汉书.公孙瓒传》描写为“于是冀州诸城悉叛从瓒”。《后汉书.袁绍传》则描述为“公孙瓒大破*巾,还屯磐河,威震河北,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各城均背袁绍而支持公孙瓒。推测赵云此时由常山郡治地元氏率义从吏兵到达驻扎在磐河的公孙瓒*营,时间为界桥之战前夕。公孙瓒驻*磐河地点在今沧州乐陵县东四十五里磐河店。
看来,赵云投公孙瓒比刘备投公孙瓒晚半年左右。
三,赵云为何追随刘备?
赵云追随刘备,基于两点:
情感基础。刘备、赵云结识于公孙瓒*营,刘备先于赵
云投靠公孙瓒。二人每次相遇,刘备深深佩服赵云秉赋人格体魄,用心交契。赵云则感恩刘备的亲切情谊,誓言“终不背德”。从历史看,刘备与心腹大将们交结方式主要是结拜、结盟、说教和共同生活起居。对关羽、张飞采取结盟方式,不赘述;对赵云采取“同床眠卧”等方式;对牵招采取结拜方式。据孙楚的《雁门太守牵招碑》载,“君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交。”牵招,河北安平观津人(今河北衡水武邑县东南),十几岁时曾经与刘备共同在观津县学者乐隐门下求学。两人因此结拜为死生不渝的异性兄弟。乐隐后来为车骑将*何苗长史,在何进与宦官斗争中,何苗站在宦官一边,被袁绍、袁术兄弟所杀。牵招结识刘备在关羽、张飞之前,赵云结识刘备在关羽、张飞之后。刘备效法燕赵仁人志士燕丹子,运用同盟、同器、同床眠卧等方法,感情投入,结成同休等戚的关系。牵招后来投奔袁绍,为督*从事,兼领乌丸突骑。曹操领冀州后,辟为从事、中护*、雁门太守等,由于刘备驻地飘乎不定,信息断绝,不得以天各一方。但牵招远不如关羽、张飞、赵云,关张赵无论前途多麽渺茫,道路多麽坎坷,都会寻寻觅觅,找到刘备这个核心,这是多麽可贵的人格精神啊!
价值观基础。简言之,赵云追求的是仁*。“民有倒悬之厄”,顾念的是苍生之苦。面对社会动荡,他的理想国是寄托于仁君治国,百姓安居乐业。从赵云追随刘备*治*事生涯可以看出来。刘备攻克成都后,就要犒赏功臣,分房分地分金银,赵云劝谏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尔。”这与刘备以民为本、忧国忘家思想是一致的。赵云一生中众多的举动光彩照人。在刘备最失意落魄时投奔之;博望坡之战生擒发小夏侯兰,举荐给刘备,不留在自己身边;长坂坡忠以卫上,义贯金石;因赵云持重,被选为内卫统领;孙夫人带小主人返吴,赵云、张飞截江夺阿斗;在争夺汉中时勇救*忠、张著,施空城计吓退数万曹*,被士兵呼为“虎威将*”;一出祁山失利,亲自断后,*资无损,诸葛亮提出分赐将士,赵云说,失利怎能赏赐,诸葛亮大善之!攻打桂阳获国色樊氏,而拒娶;为报关羽遇害之仇,先主征吴前进诤言;都表现出超常的高尚的大丈夫情怀。
本文开头讲述赵云投刘备的两种观点,不是对立的,是互为补充的。别传讲赵云以兄丧为托词离开公孙瓒是不大可能的。正传中公孙瓒遣刘备帮助青州刺史田楷抗拒袁绍时,赵云已成为刘备集团骑兵主管,应该是历史的原貌。赵云在邺城寻找到刘备,不是离开公孙瓒八年后,才去找刘备。而是建安五年(年),刘备参与汉献帝密诏,图谋消灭曹操,曹操进攻徐州,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失散,刘备逃奔袁绍处,赵云赴邺城重归刘备。这与关羽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赵云为先主主骑,与袁绍交战。
其一,界桥之战。发生在初平三年(年)正月。公孙瓒与韩馥战于安平,公孙瓒取胜。袁绍召公孙瓒来夺冀州,结果冀州被袁绍所得,这时,其从弟公孙越被袁绍流箭射死,然后暴发了第一次公孙瓒与袁绍之战。刘备、赵云均参加了战斗。公孙瓒以白马义从为天下无敌,不做部署,冒然冲过去,被叛韩馥投袁绍的麴义西凉*打败。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刚被擒杀。《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界桥之战中,公孙瓒被文丑追赶,赵云突然出现,大战文丑,不分胜败。或有所本。
其二,初平三年(年)夏,在龙湊(今山东德州东北,临古*河渡口,古*事要地)处于平原国与冀州刺史部交界处。从战略意图看,龙湊之战在于夺取对平原国的控制权。《汉晋春秋》载,袁绍给公孙瓒的书信称,“龙河之师,羸兵先诱,大兵未济,而足下胆破众散,不鼓而败。”公孙瓒用老弱病殘引诱绍*,还没有击鼓,用来诱敌的士兵被吓跑,冲撞后*,招致失败。
其三,巨马水之战。初平三年(年)秋,袁绍派大将星工高手崔巨业率数万*队包围故安,久攻不下,退*南还,公孙瓒、刘备等率三万人追击之于拒马水(今雄安、保定白沟河、凉马台一带),大破其众,死者七、八千人。乘胜南下到平原,以风捲殘云之势,挺进五百里,至此,刘备的平原国相才落实到位。
其四,泰山之战。公孙瓒调整*事部署。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按照公孙瓒部署被派到青州一线,先屯*高唐。《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袁术与袁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刘备处于与袁绍战斗第一线。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齐在兗州刺史部的泰山一带,这表明刘备与袁绍战斗中,从高唐向东南推进到泰山,向前扩张了二百里。与田楷、刘备相对峙的袁绍一方是袁谭、张郃领兵数万,双方连战二年,互有胜负,“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和亲后各自退*。时间是初平三年至初平四年(年至年)。此后,因曹操父亲在徐州费亭被害,曹操进攻陶谦,应陶谦请求,田楷与刘备赴徐州,帮助陶谦,刘备实现又一次战略转移,赵云遂随刘备到徐州。
刘备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又继陶谦任徐州刺史,在徐州争夺战时,刘备几经失败,经历了投袁绍,奔汝南,再投刘表,赵云在刘备失徐州后,有过短暂失散,后赵云赴邺归刘备募兵,准备东山再起,与关羽、张飞汝南重新聚会,又被曹操击败,投奔了荆州刘表。
赵云下一次在史料中出场,是年刘备集团投刘表,驻守新野,博望坡之战,赵云生擒夏侯兰,荐之刘备,为*正。(第一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