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在中国共产*迎来百年华诞、全*正开展*史学习教育之际,《人民日报》几位青年记者来到位于北京的香山革命纪念馆,由中央档案馆、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红色电波中的领袖风范——毛泽东同志香山时期发布电报手稿专题展览”正在这里展出。
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进驻香山。此后天,香山成为我们*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一串串红色电波从这里发出,指引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嘀嗒、嘀嗒’就是*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全*全*都无条件执行。”跟着记者的脚步,循着红色电波,走近老战士、老机要员,重温那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记忆,可以清晰看到,无线电波指挥千*万马所向披靡,靠的是全*全**治坚定、纪律严明、一切行动听指挥。
*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旗帜鲜明讲*治、保证*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的生命,也是我们*能成为百年大*、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
深学细照学*史,担当作为开新局,必须把讲*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坚定不移向*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治判断力、*治领悟力、*治执行力,更加自觉在思想上*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追寻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
“嘀嗒、嘀嗒”……陈列的几台发报机锈迹斑驳,按键却磨得锃亮。走近展柜,耳畔仿佛传来70多年前发报员们那无数次的指尖按动。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陈列的一台发报机。香山革命纪念馆供图这里是香山革命纪念馆。毛泽东同志在香山时期发布的封珍贵电报手稿正在此间展出。展览主要选取反映重大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决策的电报手稿,辅以珍贵历史图片、文物、文献等,以“*队纪律严明”“工作作风优良”等多个专题进行展示。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盏台灯,一部老式电话……展厅序厅,“双清别墅毛泽东同志办公室”历史场景重现。“南京:4月23日;杭州:5月3日;武汉:5月17日;西安:5月20日;南昌:5月22日;上海:5月27日……”展厅内,一幅渡江战役后全国各大城市解放时间表,再现了人民解放*向各地胜利进*的过程。“就是在这样简朴的办公室里,毛泽东同志起草了一封封电报,通过嘀嗒嘀嗒的电波,直接指挥解放全中国、筹建新中国。”香山革命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徐中煜讲解道。几封电报手稿,一张历史照片,让我们印象深刻——攻入上海市区后,解放*战士露宿街头。资料图片那是年4月至5月,在解放上海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修改多封电文,强调加强*队入城纪律、完成对于攻占上海的*治准备工作等问题。照片是那张让人动容的“解放*露宿街头”的红色经典照片:攻入上海市区后,解放*战士严格执行“不入民宅”的规定,和衣抱枪露宿在雨后湿漉漉的街头……为什么凭“嘀嗒、嘀嗒”电波指令就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让全*全*行动如一人?“讲*治是具体的,‘两个维护’要体现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战争年代,*中央和毛主席用电台指挥全*全*,‘嘀嗒、嘀嗒’就是*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全*全*都无条件执行。”展厅入口处的墙面上,醒目地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年7月在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一段重要讲话,很多观众驻足凝视。“嘀嗒、嘀嗒”声中,我们走近电报背后,追寻那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感悟共产*人忠诚与信仰的实践品格。电报发出之后“嘀嗒、嘀嗒”的声音,就是无坚不摧的如山号令,令行禁止照鉴对*忠诚“入城纪律是入城*策的前奏,是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必须强调入城纪律”……上海市档案馆,一份陈毅同志在江苏丹阳整训期间的讲话记录手稿已经泛*,揭开这样一段历史:年5月上旬,为落实*中央做好解放上海*治准备工作、加强入城纪律等的电报指示,部队和城市接管干部来到丹阳,集中学习纪律规定、城市接管*策。与之相映衬的是,上海解放纪念馆展陈的一本《入城纪律》口袋书装订小巧,要求“人人熟读,人人遵守”。还是在这个纪念馆,一张部队当年的行*照同样令人过目不忘:一些战士不识字,“入城纪律”就被画成漫画,挂在战士背包上,一边行*一边学习。*中央的指示迅速传达落实,入城纪律深入每一名战士心里。在上海阮武昌的家中,我们见到了这位92岁的解放*老战士。解放上海时,他曾带着一个连队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从城市西南角打到东北角。服从命令听指挥,老人的讲述里,这些情景让人格外难忘——年5月20日凌晨,部队正向浙江绍兴方向急行*,突然接到攻打上海的命令,我们都很兴奋。很多人盼着战斗结束后好好看一看大上海,部队里还有不少上海籍战士,更盼着能早点和家人见上一面。又是连续几天的急行*,我们终于在5月24日傍晚到达上海徐家汇。在一座教堂广场前,我们连队作了战前动员,反复强调作战纪律: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市区作战不准使用火炮;不能拿群众物品、进入民宅……当时的上海,苏州河南岸地区已基本解放,战前动员时一些群众主动围过来,我清楚地听到他们的夸赞:“看,解放*多讲纪律!”我们投入战斗时遇到了困难。在苏州河北岸,敌人凭借严密火力封锁桥面,我们发起好几次冲锋都无法向前。能不能架上火炮?团部召开紧急会议,再次强调不准使用火炮等作战纪律,“对岸有敌人,但也有上百万群众!”会议决定改变战术,挑选我和其他十几名擅长射击的战士,迂回到大桥西侧,架起机枪猛攻敌人工事,正面部队趁势攻入对岸。几次攻击时,前进的道路被敌人封锁了,我们就利用敌人原有工事掩护、攻击,宁可让子弹从头顶飞过,也不进民房躲避,不使用火炮。为此,一些战友牺牲了,虽然很悲伤,但我打心里认可组织命令——因为三天三夜的战斗,我所在的部队没有误伤一位群众,没有打坏一栋建筑、居民房屋,实现了“**全胜”。那是永远难忘的三天三夜!激战频频,但我们夜晚都是睡马路,遇上下雨就躲到屋檐下。为不影响市民生活,部队不在市区烧饭,白天战斗间歇,吃的都是后方从几十里外送来的饭食——凉白开加米饭。27日上午,我们最后一项任务是攻占江湾机场,敌人见大势已去,主动投降,还打开一个机场仓库——里面是满满当当的食品罐头。对方往我们手里塞牛肉罐头,但我们拒绝了。对方以为我们嫌食品不好,又接连打开鱼肉罐头、火腿罐头,后来见我们态度坚决,只好作罢。仓库封存,等待接管人员接收。部队撤退的路上,一位指导员问我们:“看见罐头不想吃吗?”“特别想吃!”一位战士说着,摸了摸肚皮。指导员开玩笑:“那为什么不吃?”那名战士指了指脑袋,“这里不让吃!组织有命令!”听*指挥、令行禁止,我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7日傍晚,部队接到命令撤离上海、投入下一场战役,很多人想好好看一看上海的愿望落了空。那些家在上海的战友们,离家征战多年,三天三夜却几过家门而不入。一些战友牺牲在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再没能看看解放后的上海以及他们的家人……说着说着,阮武昌老人语带哽咽。面对生死考验,何以做到令出行随?“任何时候,我们信任*,对*绝对忠诚。”阮武昌老人挺直腰杆说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70多年前,解放、接管上海这座大城市,实现**全胜,就是生动一例。“入*78年,我始终坚持*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老人说,亲历解放上海这场特殊战役,见证上海这座城市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是一辈子的荣光。传达电报的他们及时、准确、安全地传达*中央的声音,源自信仰的力量,靠的是平凡坚守“一封电报,牵涉前方几十万大*动向!”“我们的工作枯燥了些,却是前后方沟通的‘眼睛’‘耳朵’,哪能不认真对待?”在北京赵天恩的家,这位90岁的老机要员想起丈夫72年前的话,依然心潮澎湃:“一定要及时、准确、安全地传达*中央的声音!”老人缓缓的讲述里,充满责任与坚守——我的丈夫沈世英年参*,从事机要工作近40年。在香山期间,他是机要部门一名股长,那时我刚从事译电工作,世英的认真严谨,深深感染了我。如何做好机要工作?他和我们新入职的同志谈心,说起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在解放战争初期,一天晚上,世英正在窑洞内的办公室休息,收到一封标有“平报”的电文稿,按要求需在3天内发出。一看时间不急,他就把电文稿压在枕头下,准备休息一会儿再译电。哪知一觉醒来,电文稿不翼而飞!组织派人在窑洞内找了好几遍,都没找到。后来一位同志在桌脚发现一个老鼠洞,便用木棍掏,终于把那份电文稿掏了出来。原来,电文稿被老鼠叼进洞里了!这次经历让世英深受触动。自那之后,无论“平报”“急报”,他都随到随译。他多次用这个教训告诫我们:“要提高工作时效,及时传达*中央的声音。”准确传递同样重要。一次,世英收到一件准备发往长江前线的电文稿,发现一处文字可能有误。他没有立刻处理,而是先请示报告,最后电文内容得到及时修改。“一封电报,指挥千*万马,必须做到准确传递。”世英拿这件事提醒我们,一定要通读全文,确保理解电文内容后再校对检查、译成电码。后来,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这份工作的特殊性。那时,北平已经和平解放,我们心里很想去城里逛逛,但为严守*的纪律,那段时间我们从未下过香山。工作中,我们保守*的秘密,即便捷报传来,也从不交谈电报内容,但相互间发自心底的喜悦是能感受到的。在工作中,我和世英相识相知。没有花前月下,但彼此心意相通,经受住了战火考验、岁月洗礼。年5月28日,我和世英结婚。婚后第三天接到组织命令,我和他一同参加 战争。 ,一路上遭敌机轰炸,好几次炮弹就在我们不远处落下,世英叮嘱我们保管好密码本——人在密码在,密码就是我们机要人员的生命!年5月,我们的两个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世英接到去西北某部队执行任务的命令,没讲任何困难,打起背包就出发。去哪个部队、做什么,他没说,我也不问,一边做好工作,一边独自挑起照顾家庭的担子。几年之后,我才知道他是去参与原子弹试验基地建设。“面对枯燥的机要工作与严格的组织纪律,有没有过后悔?”“不问不说,严守纪律,做隐姓埋名人,我们干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几十年来,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无论离休前还是离休后,赵天恩和丈夫从不交谈经手的具体电报、工作内容。“世英年去世,与他相依相伴67年,我真的很想念他。”老人话语平静。这份平静里,透着信仰的力量。“回顾过去,我感慨自己是‘幸存者、幸运者、幸福者’,有幸闯过了战火硝烟,参与过机要工作,更赶上新时代的幸福生活。”老人抬高了嗓音,“一辈子听*话、跟*走,跟对了!”电波里的回响如磐的初心融入老一辈共产*人的精神血脉,也激励着更多后来者解放*老战士阮武昌在上海外冈游击队纪念馆给青年学生讲*课。袁婧摄2月22日上午,上海外冈游击队纪念馆广场,阮武昌脱去外套,换上挂满*功章的*服,为台下听众讲*课。今年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你们亲历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更懂得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希望老同志们继续发光发热,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多讲讲中国共产*的故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作为上海市新四*历史研究会的一员,阮武昌告诉我们,3月底他为中国电信学院*员干部讲*课,主题就是“中华民族如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此准备了好几个晚上。“收到回信,研究会近千名新四*老战士都很振奋,更加积极地发挥余热。”上海市新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苏闽说,研究会已与40多个学校、街道等开展*建共建,年以来累计开展*史宣讲多场次,听众达40多万人次。采访期间,我们看到不少老战士的演讲手稿、撰写的*史书籍、捐献的革命文物,其中香山革命纪念馆的一件珍贵藏品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枚中国人民解放**徽样徽,由当年参与设计制作的97岁解放*老战士赵光琛捐献。纪念馆文物征集研究部副主任桂星星回忆,当他询问赵光琛是否愿意捐赠时,老人激动地说:“我整个人都是*的,有什么不能捐?”赵光琛老人的这句话,让人思绪万千。香山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杨佳萍(右)为在校学生在线直播讲解《为新中国奠基》主题展览。香山革命纪念馆供图时光流转,“嘀嗒、嘀嗒”的发报声已经远去,红色电波背后,如磐的初心融入老一辈共产*人的精神血脉,也激励着更多后来者。为筹办电报展,查阅史料、核对文献,40岁的香山革命纪念馆编辑研究部负责人都斌常加班至深夜。工作中,他时常想起爷爷都德仁。都德仁年参加抗日战争,那时候弹药匮乏,多少次子弹打光了,他就拿起刺刀和敌人近身肉搏。抗战胜利后,都德仁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历经大小战斗百余场。年,都斌把爷爷获颁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捐献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他说,对爷爷那代人最好的纪念,就是讲好*的历史,弘扬和传承好革命精神,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年4月,“90后”杨佳萍入职香山革命纪念馆当讲解员。两年来,她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幕:一对90多岁的老战士夫妇,特意到纪念馆参观毛泽东同志香山时期发布电报手稿专题展览,他们挽着胳膊,认真观看。对比刚入职时,杨佳萍如今更能理解这份工作的价值。撰写1.7万字的专题展览讲解词,她查阅了几十万字的*史资料,又根据专家和观众意见,前后改了30多稿。去年3月,纪念馆推出“云课堂”,她和同事通过在线直播,为17所学校的3万余名学生讲解了17场《为新中国奠基》主题展览。采访中,刘苏闽的一席话引起我们的共鸣——我的爷爷、奶奶上世纪20年代参加革命,后来都英勇牺牲了。父亲14岁参加红*,历经许多次绝处逢生,一次炸弹在身边爆炸,几块弹片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身上。母亲是新四*战士,好几次战斗中,子弹从她的头顶、耳边擦过。我后来也参*入伍,每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就会想起我的父母,告诉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叫苦叫累,有什么理由害怕困难,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岗位、坚决执行命令?刘苏闽说,他把这些故事讲给我们,也要通过*史宣讲,讲给千千万万的青年听众。“嘀嗒、嘀嗒……”红色电波永不消逝!来源:*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