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人在苏州」
这段时间“散装江苏”的帖子传的太多太火。
江苏省其实是明清时候基于*治统治的一个拼贴组合产物。我们的省份刚好纵跨*(古*河)淮江三个流域,地理气候风土人情,从最西北端刚烈奔放的徐州到最东南端温婉细致的苏州,不得说江苏“人设的分裂”。
图片来自地球知识局
在方言方面,我们徐州和行*上的苏北其他地域基本都不一样(连云港的东海赣榆和宿迁西北的小部分地区除外),所以徐州并不是人文意义上的苏北。我们讲的家乡话属于华北东北方言-中原官话-洛徐片。换句话说是一种高度统一差异不大的北方方言。
图片来自地球知识局
01掰一掰江淮方言我们南边和东面一些的邻居诸如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扬州/泰州(不含靖江)/南通(不含启海和通州东部)我们徐州老话称之为“mao子”,就像他们称我们“徐州侉子”一个样,没有什么谁歧视谁,都是对另外一个地域文化集体人的划分。
他们讲的是华北东北方言-江淮官话,这种方言在更小的地域有更复杂的支系划分。这是一种特属的方言,简单的讲江南人认为是江北话,北方人认为的是南方话。它的形成很简单,是吴语区与华北方言拉锯胶着状态下的一种过度,方言越向北受中原官话的影响就越多,越向东南受吴语的影响就多。
图片来自地球知识局
南京、扬州、镇江一带甚至安徽西面附近的地方之前也是吴语区,后来随着几次中原王朝的衣冠南渡,南京做为都城,中原人来的太多,长江的天然屏障被*治集团的需求这样跨过了,渐渐改变了南京的方言。扬州在隋炀帝时代还是吴语区,镇江虽然有长江屏障,但显然离南京太近也被同化了。直到今天吴淮方言的拉锯仍然还在镇江、南京、常州的一些县城里开展,并且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吴语的边界一直在收缩。这一点也可以问问你丹阳、高淳、金坛的朋友们。
江苏省方言地区分布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掰一掰吴语区我们熟悉的苏、锡、常讲的则是吴语,这个和北方话没有任何从属关系的南方方言系统。简单的说,声母及韵母和以华北方言为基调的普通话不一样多,声调也不一样多,不在一个拼音系统上。这就是很多北方人到了苏州很久,却依然学不会苏州话的原因。再仔细划分就更乱了。
苏、锡、常都是吴语区太湖片,但分别从属苏沪嘉小片(苏州、吴江、昆山、无锡、常熟、太仓)和毗陵小片(常州、丹阳、宜兴、江阴、张家港),他们之前又存在很多过度关系,诸如只是一个张家港就有三四种不同的吴语,南通的吴语区别,别看就那两个半县的规模,还分别从属毗陵和苏沪嘉两个小方言带…
图片来自地球知识局
在我初到苏州的时候,就惊奇苏州人居然能在聊天开始的几句里,精确的分辨出对方是哪个镇的。行*区划在近代的调整,又是一个造成后天的“散装”的梗。问题出在南京和无锡。
民国的时候南京是首都--特别市,没有县,后来划了镇江一些地方给南京,镇江地方小了,又把传统常州府辖域的丹阳给了镇江。
南京江宁区人民请愿拒绝并入南京府
《江宁人民请复县治》,《申报》,年11月29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锡本和江阴、宜兴一样都是常州府的县,民国发展的不错,成了后来“小上海”,带着江阴、宜兴和常州分了家。常州损失惨重,又从镇江弄了个主体讲江淮话的金坛给了常州,但少了无锡、江阴、丹阳、宜兴的常州显然就变的黯淡了。无锡、宜兴、江阴之前平起平坐,突然无锡变成了老大,宜兴、江阴显然有“先天反水”根源。
苏州的太仓祖上和嘉定本是一家,漫长的封建时代里有很长时间和苏州不在行*建制里。张家港,苏南最年轻的县级城市,自嘲“苏南边角料”,是江阴的东部和常熟的西部合并而成,几十年的历史,县城杨舍本是江阴第二大镇,港城人务实勤奋的做派更像锡澄一带人的感觉。
民国时期江苏省各*府分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语区的语言支系划分和行*区划历史一样是纷繁复杂。并且,江南也好,江淮也好,多是水稻种植,漫长的农耕时代里,更容易形成自给自足的内部经济。北方小麦种植区相对很难形成小范围的内部经济,物产限制所以需要更大范围的协作。“社会共同体”的认同范围也就广阔的很多,所以每次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先在北方形成,后统一南方各地,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八大方言,八大菜系都是广袤辽阔的北方只占一席,南方却占七席绝是不巧合,南方是丰富的。
八大菜系图片来源于网络
03道·回徐州讲我们的家乡,徐人明明讲着华北方言,剋着烙馍煎饼,读诗也要“大风起兮云飞扬”,怎么就“疏烟暮雨过枫桥”混到“水韵江苏”这个大家庭里的呢?
从大明朝定都南京开始那天,徐州就在行*区划上和告别了北方。作为一个要塞城市,它的作用就是拱卫京师(南京)!乱世时,作为抵御北部势力进入江淮和江南的屏障;治世时,作为南方朝廷伸向华北中原的长鞭。自此之后,近年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徐州都是江苏的一部分。清朝时,满人将汉人分而治之,所以很多自然的民系被切割到了不同行*省份里,就是几个风俗方言等等不同的人群拼装成一个行*区(那是另外一个故事)。
图片来自地球知识局
在这种方针下徐州依然是江苏的一部分,而且近代江苏基本形成,江苏的意思实则是江宁府和苏州府各取一字(清朝江苏奇葩的是三套班子,2套在南京,1套在苏州,这也为以后苏宁之间的梗埋下了祸根,这又是一个故事)。到了中华民国更不用说了,徐州作为首都南京的北大门,一度跻身民国十大城市。后来抗日战争三大会战有徐州一场---徐州会战,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也有一场徐州的---淮海战役。至今淮塔依旧是我们国家仅次于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二高战争纪念碑。从楚汉相争到解放战争,徐州做为一个要塞型城市,徐州人的整体性格也被渐渐打磨出来,徐人有血性,刚中有细,重情有义!
△淮塔图片来源于网络
徐州年的文明史,是今天江苏地区最早有文明记载的地方,毕竟离中原近,乃华夏上古九州之一(更是一个方位概念)。从彭祖的传说(其实彭是个部落的名字)到彭城国同下邳国,到彭城郡,再到徐州的州治迁到彭城,到形成今天的徐州。今天的主城区(含铜山)以及现在的五县市,千年以来都是在统一所治之下,近代区划调整让徐州所治区域少了西南两县划会了给安徽,所以有徐州老八县的这个概念,国民*的同乡会仍然以老八县的范畴组织。徐州地理属华北平面的南缘,地势平坦,但也不像江淮江南地区的平原多水系阻隔。所以徐州不管是历史沿革上还是自然地理上还是民系语言上,都不存在江淮江南的地区的“散装”问题,也不应该存在这样用的问题。
△徐州市地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面讲两个小故事:
一、巴别塔(通天塔),这是一个在旧约圣经里的故事。上帝造人,人团结聚众造巴别塔通天。上帝大惊,毁巴别塔,并分人以不同肤色民族与语言,互不相通。
人有隔阂再无法聚众,无可再造巴别塔。(这个故事自行百度,也有电影)
二、温州人的商业故事,这个可以讲很多很久,总得来说瓯人是很团结的,尤其在外。我曾亲历一次温州人相互融资在徐州拿地的场面,特别震撼。若果当时再分以乐清、瑞安、瓯海,显然是荒唐可笑的。瓯人起于浙南,今遍布四海。多利于同乡相聚互助。其同徐人分立江浙之南北,一为苏C,一为浙C,吾等徐人当效之。(这个故事是个系列,可自行同朋友八卦了解)。
04最后江苏也非“散装”,明清以来徐州作为要塞拱卫江南拱卫南京,保证江南的经济繁荣,近代又提供能源和联通西部北部的铁路货运于江南地区。江南地区过去贡献粮食,现在是国家GDP的权重之地。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省内和国家做着自己贡献。
最后希望我们在苏的所有徐州同乡,整件儿不散装!整件儿不散装!(有苏北其他地区县区地方商会组织出现)只有汇聚更多人的力量,才能有更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一年里望各位乡亲,不畏艰难,开拓进取,为苏州、徐州两座城市多做贡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