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落概况
余西居位于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社区,地处长江中下游,紧邻长江入海口,水网密布。村庄占地约74.4公顷,人口约人。其古称“庆余”,有多年的历史,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村庄基于煮海为盐逐步发展形成,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也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余西曹氏是通州地区的大姓,始祖是北宋开国大将曹彬。元末为避战乱,曹氏武惠堂中一支从江南迁徙至通州余西。余西曹氏后人中涌现出不少名人,包括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曹顶、明代文学家曹大同、清官曹玹等。01余西居区位02余西居鸟瞰二、选址格局
余西居因盐而生,因水而存,初为盐场。后随着海岸线东移,余西居逐渐成为以食盐转运为主的交通节点。区别于一般滨水村庄平行于河道轴向生长的空间格局,余西居形成了独特的“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工”字形村庄格局,属国内罕见。其以“工”字形主街为骨架,衙署为龙头,两侧的东西街为龙须,左右古井为龙眼,南北向主街为龙身,铺路碎石为龙鳞,四座高桥为龙足,南街为龙尾,三宫殿和大悲殿为龙的左右顶珠,镇内24座寺庙香火为吉祥龙云,故又称“龙城”。03余西居空间格局示意图聚落演变建国前余西居的聚落发展受运盐河、场署的影响,以运盐河沿岸与龙街沿线为发展轴,向南北发展。解放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庄格局仍以环城水道内为主。年海二公路开通后,余西居开始向东向南拓展,与东边的三甲、路中、新市居等连成一片。
04余西居空间范围演变图
余西居自建村以来,内部格局一直维持着“8字形”水系与工字型街巷的空间格局。直到年油厂填平二河,村内新建余西油厂路,其格局才转变为外环水系与王字型街巷的空间格局。
05余西居空间格局演变图传统街巷村内中心街道为龙街,北接场署与北街,南接南街与运盐河。其中,龙街、北街和南街是余西居的主要传统街巷,村内的商铺全部集中在三条街道沿线。当前,龙街全长米,路面仍保持碎石铺地,加之两侧传统店铺宅院林立,仍较好地保存了余西居的传统风貌。
06传统街巷三、建筑遗存
传统民居特色余西居自古隶属扬州府,居民又多由吴地迁来,使余西居的文化传统兼具淮吴之风。其传统建筑亦反映了这种混合的文化特征。由于余西居所在的通州在古代时经济并不发达,且无装饰宅院的风气,故传统建筑少装饰:由于内敛朴实。通州近海,多台风侵袭,故余西居多平房,少有小楼。村中建筑院落较为封闭,保有南通地方特色的“一进三堂”式院落,即沿中轴线由前到后按序为敞厅、穿堂、正屋。同时也保有部分较为简化的三合院、四合院,以倒座、正屋、厢房为主要构成形式。传统民居建筑皆为木结构体系,并受苏式建筑影响,多为穿斗构架体系,少部分建筑在正贴中使用抬梁构架;进深多为六步架,亦见四步架或八步架。穿斗式构架常用扁作月梁,抬梁式构架常用圆作直梁,梁间以板壁填充,部分建筑在板壁上带有精美花纹,纹样内容多为暗八仙等吉祥图案。传统民居多以白墙灰瓦为基调,无豪门大宅,外立面造型简单,皆为硬山屋面。临街店铺多为可拆卸的木板门,临街院落多为实墙,入口为附墙式门楼,门楼简单大方,不设门罩,仅在入口设抱框安装门扇。07传统风貌建筑
重要建筑遗存村内有钱氏牌坊、朱理治故居、朱晋元故宅、杜谊茂绸布庄、精进书院等5处文物保护单位;有朱溥泉故宅、袁宅、南街曹家店铺等40处历史建筑。(1)朱理治故居朱理治是南通余西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财经战线的卓越领导者。朱理治故居建于清末,位于余西西街西端。现仅存的两间朝东厢房进深四界,屋面为黑色蝴蝶瓦,墙体抹灰,梁架为穿斗式结构,边贴已毁,正贴为四界大梁上承两界梁,上立短柱承脊檩。门前柿树已有百年。08朱理治故居(2)朱晋元故宅朱晋元故宅位于龙街和二河街的交叉口西北侧。现存建筑群包括:朝东建筑一座,倒座和当铺。朝东建筑为面宽五间,进深六界硬山建筑,结构为四界穿斗前后剳牵,东面檐廊,廊下轩梁雕刻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山墙为观音兜。其建筑高大,四阶台基,室内地面为进口地砖。故宅临街部分为当铺和店铺。09朱晋元故宅(3)杜谊茂绸布庄杜谊茂绸布庄由杜谊茂建于清末,建筑为前店后宅,各为两层楼。前店为两滴水屋面,屋面材料为黑色蝴蝶瓦,地面为方砖地面,墙面抹灰;建筑结构为六界穿斗,在中间四界设置为两层。为承受上层结构,其下层使用了硕大的扁作梁,仅在六界进深的中间设柱子一根;其上层为穿斗式四界进深,屋架圆作。后宅为两层建筑,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六界,观音兜山墙。院落为四水归堂。10杜谊茂绸布庄四、历史环境要素
余西居旧时曾有迎江门、登瀛门、镇海门、对山门四个街门,目前龙街南端尚存迎江门残迹。村内原有两个牌坊,目前尚存钱氏牌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中百年以上的古树较多,品种多为桂花、银杏、腊梅等。其中有古树名木两棵,分别为位于村北大悲殿遗址的罗汉松与银杏。村内四面环水,河塘众多,运盐河上有古桥两座;并保有7口古井。11钱氏牌坊12古井五、人居环境
村庄内部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基础设施完善,各类杆线排列整齐,垃圾做到日清日运,自来水普及率达%;村内环境优美,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进行了绿化美化,因地制宜建设村庄公共绿地,河道、沟塘水体清洁,河塘坡岸自然、生态。13人居环境六、传统民俗
传统工艺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余西居为影响较大的作坊之一。年余西居所在的二甲镇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展示基地,年村内王振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正兴染坊是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基地。
14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余西居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风貌保存较好,是南通地区传统乡村聚落的典型代表,于年3月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年11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年3月被列入“江苏省传统村落”。
图片来源01、03、04、05图片来源:《南通市通州余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02、10右图图片来源:《江苏省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余西居)》
13图片来源: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实施照片
08图片来源:《余西曹氏研究》
06、07、11、12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