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三国
TUhjnbcbe - 2021/5/22 17:36:00
沈阳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dxkfbl/160212/4769995.html

简介

三国是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三国时期起止时间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到年结束。广义一般认为从年*巾之乱开始,到年结束。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年东汉已开始失去*权实体、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雏型直到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年到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历史*巾之乱

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压制,又令地方州郡*府和豪强地主招募*队协助。最后*巾*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精疲力竭。

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例如益州牧刘焉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年汉灵帝驾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何进,改立太子刘辩弟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大权。董卓乱*

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卫的丁原夺得其*队,袁绍及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最后董卓废除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年,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师三公之名向各地发檄文,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于是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旧都洛阳。其间,关东联*只有孙坚、曹操二人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也随之解散。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董卓迁都后,自封为太师,继续掌控朝*。

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不久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四年。其间凉州马腾与韩遂等也率*逼近长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于长平观击败马腾等人。年,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发生内斗,分别挟持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7月,汉献帝离开长安,开始东归洛阳。李傕与郭汜等人又联合起来,追击献帝。而后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才停止追击。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已成废墟的旧都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许都。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年,曹操派裴茂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中初定。

群雄割据

 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阀对东汉皇帝*权已不加理会,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张济因*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队由侄子张绣继承后,反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联手抵御曹操。孙坚在攻打刘表据有的襄阳时战死,其子孙策投奔袁术后向他借兵,带领孙坚旧部于年到年间在江东四处征战。最后孙策独领江东,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中原。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成”,最后被曹操及刘备攻灭。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马腾、韩遂等人则于凉州、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公孙瓒击败刘虞后雄踞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东迁的吕布先是夺取曹操的兖州,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着夺其领地徐州,最后被曹操于下邳抓获处死。刘备继任病故的陶谦成为徐州牧,但先后因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汝南试图建立势力。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韩馥的冀州,继而打败田楷、臧洪、公孙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四处征战,收编*巾*余部男女老少约十万人,择其精锐组成了著名的“青州*”,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曹操奉立东逃的献帝于许昌后,借由朝廷名义来讨伐各地群雄;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公元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势力。通过北征乌丸以及平定辽东公孙康,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国鼎立

 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孙、刘联*以少胜多,大败曹*于赤壁,迫使曹*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局面的形成

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年,刘备从曹*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相持。年,因张飞又被杀,刘备出兵与吴*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崩于白帝城。之后不久,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姜维发生拉锯战,魏*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三分归晋

 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在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年方夺回交州。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率大*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孙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中游杜预胡奋王戎*、下游王浑司马伷*多路并进。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沿长江配合其他晋*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战役三国战役

战争名称

时间/年

双方统帅

结果

*巾起义

-

何进、张角

何进依靠众多地方*阀击败张角

讨伐董卓

-

董卓、袁绍

董卓迁都长安,盟*决裂,形成*阀割据局面

江夏之战

刘表、孙坚

刘表杀孙坚,孙策接任

兖州之战

曹操、青州*巾*

曹操击败*巾*,取得兖州

宛城之战

-

曹操、张绣

第一次战斗曹操损失爱子曹昂与爱将典韦,第二次战斗取胜

易京之战

袁绍、公孙瓒

袁绍消灭公孙瓒

官渡之战

-

袁绍、曹操

曹操连连用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平阳之战

钟繇马超、呼厨泉高干

匈奴呼厨泉联合高干攻略河东,钟繇联合马超大败高干等。

南皮之战

曹操、袁谭

曹操在华北平原的控制再无人能撼动,袁氏余部则在追击下北逃

赤壁之战

曹操、孙权刘备

孙刘联*利用风向火攻打败曹操,奠定三国雏形

合肥之战

曹操、孙权

双方各有胜负

潼关之战

曹操、韩遂马超

曹操利用反间计打败马超

汉巴之战

-

刘备、张鲁刘璋

刘备击败敌*,收马超,取得益州

宕渠之战

张飞、张郃

曹*进兵宕渠,巴西太守张飞守之、张飞胜

汉中之战

刘备、夏侯渊

*忠力斩夏侯渊,取得汉中

荆州之战

孙权曹操、关羽

孙权与曹操联手击杀关羽,孙权取得荆州大部

夷陵之战

-

刘备、陆逊

陆逊用火计击败刘备,刘备不久病死

曹丕伐吴

-

曹丕、孙权

三次入侵皆未果,吴和魏脱离臣属关系

南中平定战

诸葛亮、孟获

诸葛亮采取攻心,使南蛮心服口服

诸葛亮北伐

-

诸葛亮、曹真司马懿

共5次,互有胜负,诸葛亮病逝。

石亭之战

陆逊、曹休

大败曹休

魏灭燕之战

司马懿、公孙渊

辽东地区归于魏国统治

兴势之战

曹爽、费祎

攻克汉中失败

姜维北伐

-

姜维、钟会邓艾诸葛绪

互有胜负

淮南三叛

-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司马氏

后两次有吴*参与,司马氏彻底铲除魏帝势力

东兴之战

诸葛恪、司马昭

魏*战败,诸葛恪声望达到顶峰

魏灭蜀之战

钟会邓艾、刘禅

邓艾钟会灭蜀

交州之战

陶璜、董元

吴*收复交趾地区,打破西晋三面包围之势

西陵之战

-

陆抗、羊祜

陆抗以3万士兵击溃晋国8万士兵

晋灭吴之战

-

司马炎、孙皓

西晋统一中国

帝王世系曹魏世系追认的先祖

姓名

表字

庙号

(追)谥号

封号

史称

在位年限

曹腾

高皇帝

曹嵩

太皇帝

曹操

孟德

太祖

武皇帝

魏王

魏武帝

-—

曹魏世系表

庙号

谥号

封号

史称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世祖

文皇帝

魏王

魏文帝

曹丕

*初(7)

烈祖

明皇帝

平原王

魏明帝

曹睿

太和(7)

青龙(5)

景初(3)

齐王

齐王

曹芳

正始(10)

嘉平(6)

高贵乡公

高贵乡公

曹髦

正元(3)

甘露(5)

元皇帝

陈留王

魏元帝

曹奂

景元(5)

咸熙(2)

蜀汉世系蜀汉世系

庙号

谥号

封号

史称

姓名

表字

使用年号

在位年月

烈祖

昭烈皇帝

汉中王

汉昭烈帝

刘备

玄德

章武(3)

仁宗

1.安乐思公

安乐公

汉怀帝

刘禅

公嗣,

小字阿斗

建兴(五)-

延熙-

2.孝怀皇帝

蜀后主

景耀-(七)

炎兴年(八)-(十一)

东吴世系东吴世系

庙号

谥号

封号

姓名

表字

生卒及在位年月

年号

陵寝

备注

孝懿王

孙钟

?-?

高陵

孙权追尊

始祖

武烈皇帝

孙坚

文台

-

高陵

孙权追尊

桓王

吴侯

孙策

伯符

-

孙权追尊

太祖

大皇帝

吴王

孙权

仲谋

--

*武[84]-

蒋陵

年称吴王;

年东吴建立

*龙-

嘉禾-

赤乌-

太元-

神凤

会稽王

孙亮

子明[85]

---

建兴-

定陵

五凤-

太平-

太宗

景皇帝

琅琊王

孙休

子烈

--

永安-

宣陵

世宗

文皇帝

南阳王

孙和

子孝

-

明陵

孙皓追尊

乌程侯

孙皓

元宗

---

元兴-

甘露-

宝鼎-

建衡-

凤凰-

天册-

天玺

天纪-

争议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在辽东,有一个与魏、蜀、吴三国性质相同的国家──燕国,该国从年初成规模,到年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6年。燕国鲜为人知的开国之主公孙度,也是一个堪比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乱世枭雄。公孙度和董卓部将徐荣是同乡,在徐荣的力荐下,公孙度得以出任辽东太守。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此时中原混乱不堪,而辽东郡偏居东北,所受影响较小,得以借机振兴。不久,公孙度把辽东郡分为辽西、中辽两郡,各置太守,他还按照皇家规制设坛于襄平城郊,行郊礼天地之礼,无论车驾、仪仗、服饰都同大汉天子一般无二。在保境安民的*策指引下,燕国成为乱世中难得的“世外桃源”。年官渡大战之时,公孙度拒绝了曹操的拉拢,打算在曹袁两败俱伤后进*许昌。不料天不假年,他于年去世。此后,其后代公孙渊周旋于曹魏和东吴之间。曹魏一直图谋一统中国。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俭进攻燕国,大败而归。年六月,曹魏太尉司马懿率大*进入辽东,公孙渊调数万步骑兵防守辽隧,没想到,司马懿对辽隧只是进行佯攻,而转*袭击燕国都城襄平城才是目的。燕王公孙渊和全城*民被围困城中,八月弹尽粮绝,将*杨祚开城投降。公孙渊突围途中被魏*斩杀,燕国诸郡全部归降。至此,燕国成为四国中首个灭亡的国家。三国文化学术思想

 汉晋之际的学术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动,主要受传统思想的变化与*治斗争有关,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变为循名责实,归于申韩。因尚名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直,归于老庄。

 由于东汉晚期*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经学方面,汉末郑玄之经学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晋之世,王肃继承父学而注经,其对经学的见解与郑玄不同,遂有郑、王两派互相驳难。曹魏末年,司马氏篡魏为晋。当时*治黑暗,知识份子之思想趋向反动、消沉而无出路。倾向曹氏者多是失势士子,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治,主张自然。倾向司马氏者,则主张维持名教,使儒家作风渐起分化。因王肃为晋武帝外孙,遂被立为官学,一时黜郑申王,使王学成为宗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南朝大墓砖画。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别为春秋隐士荣启期及竹林七贤阮咸、刘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魏晋时期最突出的思想为玄学。其基本教义为《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玄学家好谈玄理,不谈俗事,称为清谈,流行于魏晋时期。在年-年的酝酿期,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玄学家认为一件事情需要理解其背后原理的“本”方能了解平常所见的表象“末”,进而提倡“以本统末”的理论。又视“本”为“道”,类比为没有形体的“无”(原理、趋势),视“末”为实际现象的“有”,并认为“万物皆产生于无”。之后到司马炎篡魏建晋为止。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把焦点由思想理论转移到人生问题上。当时*治黑暗,司马氏压抑士大夫,并以崇尚名教自饰。阮籍及嵇康等人遂主张儒教的礼法压抑人性且虚伪,强调人性的解放与自然真诚。他们带头实现这个理论,形成一股解放个性的风气。到了西晋之后,清谈之风蔓延到*治舞台上,握有大权的达官显要也大谈玄理,呈现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权贵。斐頠对“自然”提出修正,主张“崇有论”,以矫“虚诞之弊”。郭象进一步证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学发展至此已臻终结。

文学

 三国文学中以曹魏文学最盛,分为前期的建安文学及后期正始文学,其中建安文学反对靡弱诗风,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这是因为自曹操等人热爱文学,各地文士纷纷吸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为“三曹”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学家还有邯郸淳、蔡琰、繁钦、路粹、丁仪、杨修、荀纬等。曹操具有沉雄豪迈的气概,古朴苍凉的风格,著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华洋溢,曹丕著有文学评论《典论》,导致文学开始自觉发展。曹植具浪漫气质,著有〈洛神赋〉等文。建安七子与蔡琰、杨修等人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正始文学时期,由于当时*治形势受司马氏操控,文人备受压抑,难以直接面对现实。当代的作家有竹林七贤及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正始名士”。正始作家大都通老庄,好玄学,对于社会现实,不如建安作家那样执着,持比较冲淡的态度。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咏怀诗〉尚继承“建安风骨”,敢于面对司马氏*权,其文学都有鲜明的特色。《文心雕龙》提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说明了阮籍和嵇康皆为正始文学的代表诗人。

 孙吴作家有张纮、薛综、华核、韦昭等。张纮为孙权长史,与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等友善。薛综为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华核则是孙吴末年作家。蜀汉作家有诸葛亮、郤正、秦宓、陈寿等。诸葛亮作为一代*治家,他的作品有〈出师表〉等。其文彩虽不如他人艳丽,然而内容浅易,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露出他北伐的决心。秦宓所写的五言诗〈远游〉,是蜀汉流传下来唯一可靠的诗篇。蜀中亦多有学者为书作注的人,如:许慈、孟光、尹默、李撰等,蜀汉后期有谯周、郤正都醉心于文学,谯周更写下了《仇国论》讨论过度征战的缺点,及郤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借文表达意见的〈释讥〉。东汉末年亦有研究纤图、术数的学者,如:任安、周舒,之后出现了周群、杜琼等人。

 三国时期有名的史学家有王沈、鱼豢、韦昭及陈寿。王沈的《魏书》被史学家刘知几评为“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这跟他亲附司马氏势力,打压魏帝曹髦有关,故该书的参考价值也相对较低。韦昭善写史,著有〈吴鼓吹曲十二曲〉,内容为整部孙吴发展史,与缪袭的〈魏鼓吹曲十二曲〉南北相对。他又著有《吴书》55卷等。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他参考《吴书》及鱼豢撰写的《魏略》等资料,采三国并述的方式,创新纪传体史书的写作模式。虽仍有不足之处,但实是研究三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史籍之一。

艺术

 三国在艺术方面,孙吴有很多擅长各种艺术的名士,时人称为吴国八绝。有吴范、刘惇、赵达、严武、皇象、曹不兴、宋寿和郑妪等人。例如严武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有“棋圣”之称。至于曹不兴则擅绘画、皇象则擅书法。

 东汉末期动乱不堪,许多画作被破坏或遗失,造成损失。佛教的发展,开始出现以佛教为题材的绘画。三国时期的绘画,因*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三国之前,绘画主要属于“百工之苑”的技术性职业,尚未艺术化,在本时期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内容,亦是由礼教宣传过祖”,作品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画家也由*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当时有名的画家有曹不兴、吴王赵夫人,其他擅长绘画的有桓范、杨修、魏帝曹髦、诸葛瞻等人。孙吴曹不兴,擅长写生与绘佛画,被誉为“佛画之运笔而成。其作品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孙吴吴王赵夫人,吴丞相赵远之妹,善于书法山水绘画,时人誉为“针绝”。她为孙权绘各国山川地形图,实开山水画之首。汉末杨修相传有《西京图》等画。曹魏桓范擅长丹青,魏帝曹髦绘画人物史实。蜀汉诸葛瞻亦工书画。

 书法艺术兴起于东汉末期。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碑文书体方正、气度庄严,少有生趣。孙吴的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发神谶碑》以圆驭方,势险局宽,气势雄伟奇恣。本时期主要的书法家有张芝、张昶、韦诞、钟繇及皇象等人。张芝擅章草,并创新出今草。出名的作品有《冠*帖》、《今欲归帖》等。张昶为张芝季弟,擅长章草与隶书。韦诞总结书法经验,著有《笔经》。其中“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他的名言。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等作品为楷书经典之作。皇象擅小篆、隶书,尤精章草。流传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将队帖》及《天发神谶碑》等。

科技

 马钧擅长机械应用,提升生产量,制作出水转百戏和失传的指南车,荣获“天下之名巧”的美誉。他改良汉代的织绫机,使织出花纹具立体感,能与蜀锦相媲美。改良汉末毕岚的龙骨车,发明出龙骨水车来灌溉较高位的农田。现在部份梯田仍在使用。他还将发石车改造成轮转式发石车,提升抛击量与速度。

 诸葛亮为了方便在山地栈道运输,发明“木牛流马”。其构造历代文献有异,学者一般认定为独轮车及四轮车,目前未有确实答案。他发明可以连续发射十箭的连弩,又称“元戎”。另外,据说源自诸葛亮设计,用于传递信号的孔明灯,被公认为热气球的始祖;据《事物纪原》载,诸葛亮也最早制造出长枪的原形,长枪最后渐渐取代了长矛。

 刘徽为数学家,他自幼对数学有兴趣,学习中国古代数学的重典《九章算术》。年长后于曹魏景元四年(年)著有《九章算术注》,借由自己的注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后刘徽又著作《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后称《海岛算经》),这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医学方面,有名的有华佗、张仲景和皇甫谧。华佗医术精湛,擅长外科手术。他与董奉、张仲景被史书称为“建安三神医”。不过关于他医术传奇的部份,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应该源自印度的佛教传说。然而,他可能是最早使用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的医者。张仲景鉴于当代动乱频繁,疫病流行,致力研究疾病,参考各家书籍写出《伤寒杂病论》。该书集两汉医经、经方二派的大成,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后世奉其为“医圣”。皇甫谧自幼家频,学习废寝忘食,淡于名利而不愿任官。他对针灸深入研究,将晋代之前各种经脉理论与针灸方法整理成《针灸甲乙经》,该书成为后世针灸学的范典。他还著有《寒食散论》,魏晋之后服食寒食散逐渐的流行起来。

关于其他技术,天文学方面,有先后担任孙吴与西晋太史令的陈卓。他收集各派资讯,完善中国星官体制,并绘制星图,为后世所沿用。裴秀的“制图六体”在中国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蒲元擅长锻链铁器,他在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为诸葛亮制刀。其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誉为神刀。由于孙吴位于江南地区,水路发达,造船技术发达。其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还能容纳士兵三千人。蜀汉盛产井盐,利用当地的天然气来煮盐,提升了产能。

兵制

 魏的中央*,分中*和外*。中、外*的来历,何兹全《魏晋的中*》一文作了明确的阐述:“‘中*’是对‘外*’而来的,中外*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至年),到魏*初年间(至年)都督制成立,中外*的区分及中外*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团不过是当时割据局面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队(虽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队在那里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中央直辖的*队,就称为中*。”

 魏的中*略等于汉代的南北*,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历代兵制》认为“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如故”,依然把魏的中*称为南北*。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相比,魏中*的作战任务重得多。

 《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将*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年)。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曹魏作武卫将*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将*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统帅;东汉以来北*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关于魏中*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领、护*将*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了。其实,只有中*相当于汉的南北*,所谓左、右、前*等,显然与中*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的称呼。

《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左、右、前*等也是这类提法。中*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领、护*将*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同时存在中护*、中领*与领*、护*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与护*和中领*与中护*是不同时期的职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史涣为领*,非汉官也。

建安十二年,改护*为中护*,领*为中领*。”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中领*的前身就是护*、领*,无疑是正确的。改领*、护*为中领*、中护*,是由于当时中央*在事实上已分成中*与外*,所以要在中*统帅领*、护*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改名中领、中护*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与中领、中护*并存。对于中领*或中护*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将*或护*将*,但中*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将*、护*将*,又有中领*、中护*。中领*是中*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诸营;中护*在中*的地位仅次于中领*,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留屯各地的外*,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事,寻加四征四镇将*之号,又置大将*都督中外诸*,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征南将*、征西将*、征北将*与镇东将*、镇南将*、镇西将*、镇北将*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事的将*,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即中*与外*,“置大将*都督中外诸*”,则是以大将*统帅全国中央*,大将*成为曹魏最高*事统帅。曹魏*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长官,置大将*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陈傅良说大将*“位太尉上”。


  综上所述,曹魏中央*的系统是:


  

——中*-领*、护*——诸营将校


  中央*-大将*——


  

——外*-都督诸州*事

 除了中*与外*,曹魏*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外*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同......苟在中*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晋书.段灼传》),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曹魏兵制,还有屯田兵值得一提,但陈傅良对此又疏漏了。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汉代官田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典农中郎将负责一州郡的民屯,典农都尉负责一县级单位的民屯,屯司马负责一生产单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务是种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获上缴*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实行*法部勒式管理,应该纳入兵制研究的范围。建安初年开始的屯田,本是为了束缚流民于土地和为*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需;到魏末晋初,统治者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经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毁灭性破坏。兵屯的开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事编制,设立在与吴蜀两国对峙的边境,让士兵且佃且守。东吴也有与曹魏大体相似的兵.

 蜀汉兵制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点。蜀的中央*,《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其左、右将*、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各一人,其前师、将*、监、护、督*各一人,其后督、将*、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五*即前、后、左、右、中*。中*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略等于曹魏的外*。蜀汉中央*置*师将*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事统帅。五*的组织系统不完全一样,中*有护*、监*、*师、都护、领*、典*各一人;前、后*有护*、监*、*师、领*、典*各一人;左、右*有护*、监*、都护各一人。据《三国志.蜀志.关张马*赵传》,前、后、左、右*的统帅分别是前将*、后将*、左将*、右将*,只有中*统帅是护*;而据王平、刘敏、姜维等传,前、后、左、右四*又常以护*或监*为各自的统帅。因此,前将*等官号,究竟是护*的另称还是进称,或者是不同时候的职官,还有待进一步考查。

 蜀的基层*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历代兵制》:“兵有突将、无前、(上宗下贝)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刘璋时,三辅流人数万,收以为兵,号东州兵。”这里所举的尚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蜀有以下称号的基层*队:曲长,汉*本有部和曲的编制,蜀有曲长,则在部分*队尚有曲的编制。屯将,蜀有屯将,则有屯的编制。突将,冲锋队的将领,则蜀*往往有专门的前锋队。无前、无当,二者可能同为一支精勇的队伍。飞*,以羌族的一支——青羌为主,分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此外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白(目毛),由以白羽毛为饰的少数民族组成。(上宗下贝)叟,由(上宗下贝)人(湘、川一带的少数民族)组成。此外还有夷兵,由荆州一带少数民族组成。从这些称号可以看出,蜀*权不仅让蜀中汉人当兵,而且大量以外族为兵,组成飞*、青羌、白(目毛)、(上宗下贝)叟、夷兵等外族*队。从东州兵的情况还可看出,蜀汉还把外来流民组建成*队。

 东吴兵制比较杂乱,大体也与魏无异。其*队特点,如《历代兵制》所说:“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东吴立国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有东海、南海,内地多湖泊水泽,多水域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决定其水*强于魏、蜀,以致数次以舟师挫败来进攻的曹魏大*。东吴的般只体积大、数量多,并且有艨艟、斗舰、楼船、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大(舟扁)、青龙战舰、晨凫等众多名号。根据《吴书》的记载,当时能载马八十匹的还算小船(《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嘉禾二年注引)。又根据《晋阳秋》,西晋灭吴时,接收其船只五千余艘(《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其中包括运输船和战船,运输船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水*作运输*需用。这样,我们虽不能得知东吴水*船只的具体数字,但其规模之大则是可以想见的。当时东吴水*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辽阔海域。东吴水*统帅为水*都督。

 东吴的中央*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中将领亦有护*、领*、典*、*司马等。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各*置部督等。

 东吴*队大部分由山居的越人组成,以山越为兵,仅见于记载的已不下十余万。西晋灭东吴时,接收其*队二十三万。东吴*队有许多不同名号。《历代兵制》:“兵有解烦、敢死两部,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及健儿、武射之名非一,调度亦最无法。”这里列举的也很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东吴*队有下列名号:羽林,是宫廷禁卫部队。虎骑,拱卫京城的骑兵部队。敢死、解烦、无难、马闲,都是精勇的冲锋队,多分左右两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领兵。五营、五校,各有五营兵,五营有五营督领兵,五校有五校督领兵。升城、绕帐、外部、营下、帐下,大约都是屯驻在京城以外的队伍,分属前、后、左、右四*。还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健儿、勇敢、虎射吏等名号的地方兵。从义士、健儿等名号推测,这些地方队伍可能大多为东吴豪族将帅厚养的子弟兵。《三国志.吴志.甘宁传》:“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可见这些队伍与其世袭将领的关系非常特殊。

经济魏国经济

 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蜀国经济

 蜀自古以来已有天府之国的美名,汉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质丰厚为根本。东汉末年,刘焉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用以宽制宽之*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因而减低税收。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又在都江堰设堰官,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此外。亮及法正对冶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以上一连串措施,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条件。后来关羽失荆州,备讨伐吴败亡,使蜀面临崩溃边沿,故亮在经济方面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绵生产量,以助加快恢复国力之步伐。

吴国经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连年征战,地方残破,北方人民携家渡江以避难。北方难民不乏富商大贾,他们由北方走难到江南同时,带备了生产技术与文化,为当时贫困的江南带来新血。原本吴农耕技术十分落后,尚未懂得牛耕。及后生产技术注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人口亦因此渐渐增加,一改以往地广人稀的境况。孙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之统治领地渐大,*队亦因此变得庞大,故此粮草*需耗费成为国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为减轻负担,逐实行屯田制,并设置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为屯田客。吴位于长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兴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资源和作*事防备。

*治概略曹魏随着汉丞相曹操(著名的*治家,*事家,战略家)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力逐渐恢复。*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建都于邺。年正月,曹操死;十月,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建元*初。

魏建立后不久,大权旁落。曹芳在位时发生了辅*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胜、毕轨等人,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建*功。年,他率*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版图。年,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变,处死曹爽及其*羽,独揽朝*,史称高平陵事变。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毌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趁时立功,于年出兵灭蜀汉。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

武将文臣

武将谋士

八虎骑

夏侯惇

夏侯渊

曹仁

曹纯

曹休

曹真

夏侯尚

曹洪

五子良将

张辽

乐进

于禁

张郃

徐晃

其他武将

李典

典韦

许褚

高览

臧霸

吕虔

庞德

文聘

郝昭

王双

郭淮

诸葛诞文鸯

文臣谋士

荀彧

荀攸

贾诩

程昱

郭嘉

董昭

刘晔

蒋济

司马懿

钟繇

华歆

王朗

孔融

崔琰

毛玠

满宠

蒋干陈群陈琳许攸蜀汉

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刘焉死,子刘璋继任。刘焉、刘璋相继压平了当地豪强的反抗。年,刘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年,刘备占据益州;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次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袭杀。年,刘备在成都登基为大汉皇帝,国号汉,建元章武。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刘备

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三郡,于次年东征孙权,在夷陵被东吴陆逊击败退入蜀,病死白帝,刘禅继立。

诸葛亮辅刘禅,处境困难:西南夷接连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年,诸葛亮南征,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当年秋天,诸葛亮败孟获,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队。年,诸葛亮开始北伐曹魏。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粮不济,没有成果。年第五次北伐。病死于五丈原,汉*撤回,北伐停顿。诸葛亮死后,蒋碗、费祎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年以后,宦官*皓等人擅权,*治腐败。姜维北伐,因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劳而无功。年,魏攻蜀汉,刘禅投降,姜维假投降欲复兴汉室,然而失败被杀。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蜀汉亡。蜀汉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武将文臣

五虎上将

(注:“五虎上将”这个说法在正史中并未提到)

关羽

张飞

马超

*忠

赵云

其他武将

魏延

姜维

马岱

刘封

孟达

严颜

王平

关平

关兴

张苞

张翼

张嶷

吴班

廖化

夏侯霸

诸葛瞻

陈氏

周仓马谡糜芳

文臣谋士

诸葛亮

庞统

法正

简雍

麋竺

孙乾

伊籍

秦宓

蒋琬

费袆

李严

董允

谯周

东吴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孙武后人,孙策、孙权之父。少年时,因杀贼有功,被荐为校尉。*巾起义时,孙坚率一千五百余人(据《三国演义》)随朱儁到中原镇压*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在洛阳意外得到玉玺。隶属于袁术。在奉命进攻荆州刺史刘表之时,在岘山被刘表部下*祖射杀。孙策字伯符,孙坚死后,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年向袁术献玉玺后借三千兵马离开袁术,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周瑜等人相助,逐刘繇,降王朗,杀许贡。年献帝迁许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年,孙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年孙策出游打猎,被许贡门客刺杀。孙权字仲谋,孙策死,孙权统众霸江东。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年吞并交趾士夑,取得东南半壁。年孙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六郡。夷陵之战胜利,限制了蜀汉出峡发展。

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国号吴。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人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年诸葛恪率*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权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孙权主要*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汉战争停止,魏加强淮南对吴的进攻。吴*除沿江设督驻*、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魏吴相持有年。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

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一段流经山间,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扶南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东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

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东吴*权的主要支柱。孙权死后吴日趋衰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事叛乱后日趋强大。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权暂得延续。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事方略。冬,晋灭吴之战开始,三月攻下石头城,孙皓降,吴亡。

武将文臣

五都督

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

诸葛恪

武将

程普

*盖

韩当

太史慈

甘宁

凌统

蒋钦

周泰

陈武

董袭

徐盛

潘璋

丁奉

陆抗

凌操

文官谋士

张昭

张纮

顾雍

诸葛瑾

陆绩

虞翻

步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