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眼镜店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因为我们已经迈向商业5.0时代了,但是大部分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商业1.0时代。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甚至病急乱投医,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迷惘。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
1商业1.0时代思维——利润差价载体:眼镜产品
市场:卖方市场
这个时代大约从改革开放持续到年,是一个“眼镜”相对短缺的年代。此时劳动力充沛、廉价;资源开发效率低、人们的需求粗放、宽泛。在这种大背景下,眼镜的“生产”和“流通”主导价值很大,负责“生产”的就是各类眼镜及配套工厂,负责“流通”的就是各种眼镜渠道商、批发商、连锁店、零售店等。
采访过广州信江眼镜城的一位董老板,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成都春熙路开了当地第一家眼镜店,那时每天排队购买太阳镜的多达数十至上百人,没有任何服务,基本就是交钱给货,为什么呢?因为产品的稀缺。而他的赚钱模式也是非常简单粗暴,丹阳的货倒到成都卖掉,如此循环。
供不应求的状况决定了整个市场是“卖方市场”。这个阶段财富的核心是:差价。眼镜厂赚取的是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差价,眼镜店赚取的是眼镜从“原产地”到“目的地”的差价。在那个时代他们的买卖促进了商品流通,填补了经济空白,同时给自己创造了财富。
既然是“差价”思维,商人比拼的就是信息的灵通性。比如敢于冒险的浙江温州人不断游走于全国各地做着小生意,逐渐掌握了各地差价,迅速扎根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经济弄潮儿。而其中部分人不再满足赚差价,从家庭作坊起步生产各种轻工、快消产品,慢慢形成工厂、再发展成工厂群、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集群,中国制造业就是这么发展起来了。温州人的大胆甚至突破国门,记得10年前在迪拜,一条专卖鞋具(基本是温州人开的)的华人街上,一辆货车和单车有轻微的擦碰,没想骑单车的大妈把单车往货车前面一横,便开始破口国骂,那可怜的巴基斯坦司机哪见过这个阵势,只在那里呆若木鸡。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兴起,于是进入到下一个时代:
2商业2.0时代思维——单品海量载体:传统互联网
市场:第三方市场
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起,这个世界的规则就被改写。年开始中国步入电子商务时代。此时社会的生产方式没变,但是消费方式却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产生,让商品在你面前一览无遗,这彻底撕裂了“人为”和“区域”形成的差价信息,交易的电子化和物流的高速发展使得商品流通更加顺畅。而此时中国实体店近30年的发展导致同质化愈发严重,于是一大批依赖“信息不对称”生存的店家首先被淘汰。
然而一批人倒下,必然会有一批人站起,这是铁律。近乎为零的开店成本吸引着首批从实体转型到网店(最初的淘宝店主等)的人,理所当然的收获了财富。
电子商务由于不受时空限制,很容易产生边际效应(即产品销量越大成本越低),所以很适合“单品海量”的产品,也即是“爆款”。第三方平台因主导着流量和排名,“卖方市场”迅速变了“第三方市场”。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这也是铁律。最终我们可以看到:商家并没赚钱,却肥了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第三方平台。
电商时代的商品基本是大同小异的,消费者的比价导致价格激战,“网店”只有不断的促销、刷单才能产生交易量,这导致“网店”成本的攀升。最终电商又把大家拉入同质化、价格战的怪圈。这时由于生产的惯性,商品已经由“短缺”步入了“饱和”阶段。当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增大,这也就意味着一种微妙的变化又将发生了!
3商业3.0时代思维——增值服务载体:产品增值
市场:买方市场
随着市场上的眼镜越来越多,眼镜开始出现“过剩”。这就是“产能过剩”,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卖家都急于出手,反正你不卖有人卖。所以这个阶段有很多传统工厂要倒闭,很多粗放的生产方式被淘汰。但是矛盾的是社会的进步促使人们的消费在升级。也就是说传统方式生产的眼镜,已越来越无法满足需求日益增长的要求。
以前人们的需求是如何更加快捷的找到眼镜,买到性价比更高的眼镜。而如今眼镜的品类已经足够丰富,且都在打折。人们的需求升级成了如何找到“好眼镜”,或者说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眼镜,这就是当前的状态。
所以,那些能给大家带来“价值”的商品,依然是短缺的。这就需要我们给商品增值:
第一:纵深化。将眼镜的功能做到极致,越来越聚焦、越来越专注,服务特定人群,引领行业的不断细分。
第二:定制化。给消费者量体裁衣,走个性化生产路线,今后的眼镜不再是一刀切的模式,这也是工业4.0时代的生产特征。
今后的眼镜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多元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大家彼此之间完全搞不懂对方在搞什么,当然了我们也不需要懂。而由于商业的细分,商家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情况将越来越少了,都属于“闷声发大财”。
此时商业重心已经转移到消费者端,“第三方市场”主导的市场正在变成“买方市场”。现在的重心是如何圈自己的消费者,最好的切入点就是需求,一切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以前是先做眼镜,再去找消费者;今后是先找消费者,再去做眼镜,这完全是颠覆性的逻辑!我们终于发现:商业的核心最终从做“眼镜”切换成了“聚众”。而按照“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的铁律,消费者有权分得产品利润的一杯羹!进而言之,谁拥有聚合消费者的能力,谁就掌控了未来商业。所以,下一个时代又到来了!
4商业4.0时代思维——号召力载体:社交媒体
市场:信用市场
马云曾说:“如果说中国还有什么红利没有被发掘的话,信任、互信是最大的未开发财富。”
的确,中国未来还有一波最大的红利:社会信用关系的重建。之前,第三方平台的特点是“强信息、弱关系”。比如淘宝、天猫、大众点评,都是在强调商品信息的准确性、公开性,但是平台上的消费者过于分散,很少互动,只能任由平台发号施令。哪个商品做活动了、哪个商品能上首页、哪个商品必须得下线,都是第三方平台说的算。
而社交媒体却让大家进入到“弱信息,强关系”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IP、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而且彼此联动性很强。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大的来自于“分享”,而不是“告知”。
既然商业核心机理从“物以类聚”过度到了“人以群分”。那么今后消费者也必将从分散走向联盟。作为一个消费者,今天你不主动把别人团结过来,明天别人也会把你团结过去。谁主导了消费者,谁就主导了市场,谁就能来分钱。看看现在的淘宝吧,排名靠前的店铺机会都被“网红”把持了,再看看现在的大V、女主播、自媒体、各种小众品牌的崛起等都是这种特征的直接反映。
什么才是团结别人的最好工具?当然是:信用和影响力。一方面如今信用市场还未建立,另一方面大家彼此之间失去了信任。我们都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如何互动提防上了。但是在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驱使下,信用市场必将一步步建立。今后的市场一定是“信用市场”!
未来最好的营销是内容,最好的内容是产品,最好的产品则是信用。
对于未来每个人来说,信用会变的格外重要。同时,“链接力”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未来我们经营的不再是产品,而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符号,产品只是一种副产品。
有人会说,拼多多算哪一阶段的产物呢?其实拼多多具备了这一阶段的特征,因为它的驱动力是低价+团购,它具备了社交的属性,但它却并不是这一阶段的代表,因为它的产品不具备品牌化/定制化/品质化的特征,拼多多只是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它并不代表未来。未来的大趋势是什么呢?
5商业5.0时代思维——小众品牌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经济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手段来解决,那就是:个体化。顺应个体化这个浪潮,中国未来将有海量的中小品牌崛起,这才是未来商业的大势所趋。现在10个亿的市场由50个客户构成的,三年以后10个亿市场将是由个客户构成。社会已经在越来越细分,点对点的衔接越来越细致,这是海量小众品牌崛起的基础。
未来这些中小品牌将非常专注聚焦于某一品类,具备垂直打通、纵向整合的能力。比如从原料来源、设计开发、到生产营销,再到客服、后期维护。他们面对的可能不是一家工厂,可能是一个工厂群,甚至能随时被他们整合。其次这些小众品牌将非常善于对人的聚合,他们用内容和用户建立强关联。他们懂得如何更好运用群众的力量,每一句话都蕴含了发动群众的艺术。
当众多品牌在百花齐放时平台就可以发挥更宏观的作用了,平台可以通过数据统计把同类的需求汇总到一起,协同生产,这些看似碎片化的生产环节,又可以具有强大的“计划性”了。平台还有一个核心的任务:给平台上的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授信,降低大家不必要的磨合损耗的成本。平台还可以根据零售数据做精准匹配,促成消费端向生产端渗透,帮助生产端制定各种计划。这就是使“零售”和“生产”之间的协同效率增加,解决了是无效产能,使库存最优化。
总结
只有抓住商业变化的精髓,深刻理解商业变化规律,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可以发现:公开化、共享化、平台化、定制化,是未来商业的大势所趋。
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就好比逆向打通了中国经济的任督二脉,唤醒中国进入下一个春天!从小的方面来说,这种新型的商业趋势,必将引起一场人们个性和兴趣的解放,包括个人价值的实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