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過後就是“清明”了,每年回曲阜入“至聖林”,先在孔子墓前行跪拜禮、敬獻鮮花,然後到父母親墓前除草添土、獻花祭拜。
完成這兩件重要事情,即可悠閑自在地踏青賞春了。
繁星攝漫步孔林,嗅到的是春天帶給這片園林特殊的泥土芬芳。生機盎然的二月蘭在林子裏盡情綻放,輕風襲來泛起陣陣的漣漪,讓人仿佛進入一個如詩如歌般的紫色世界。
繁星攝盤曲蒼虬的青松翠柏,有一種亙古綿延的靜穆,伴隨著歲月滄桑的石望柱、石翁仲、石獸在叢林深処,靜靜守護著曾經爵位顯赫的主人墓前,與蓬勃浪漫的綠茵野花相映成趣,讓莊嚴肅穆的孔林陡然生趣盎然。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孔林占地面積三千多畝,安葬在園林中部的孔子墓,是孔林的核心與靈*安踞地。
星霜屢移,兔走烏飛。
圖片來源於網絡二千五百多年來,孔林內的墳冢已累積十萬余座,墓碑四千余座。其延續時間之久,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繁星攝墓前靡靡春草深,
惟有行人看碑路。
走進古木異草掩映的孔林裏,只見古冢累累,碑碣幢幢,除著名的孔謙、孔君、孔宙等漢碑移入孔廟碑林保護外,林內有康熙、乾隆皇帝禦題碑額,還有嚴嵩、李東陽、何紹基、翁方鋼、康有為等歷代文人大家的親筆題碑。故孔林有碑林的美名,堪稱書法藝術的寳庫。
繁星攝在一片盛開的桃花林中,有塊石碑上書寫:“奉直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這是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康熙年間國子監博士,《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墓。
每行至此処,總要折上一枝桃花,供放在墓前的石案上,默默的憑吊這位一生與樵夫為鄰,鷗鷺為伍的讀書人。
繁星攝
仲春之際,踽踽獨行在殘碑密林間,靜心感受那百代過客,物轉星移的悠悠流年。
繁星攝一抔如五嶽,
永古此幽宮。
天朗林原氣,
川流洙泗風。
奠椒溯思処,
瞻楷不言中。
萬載讀書者,
水源木本同。
這首詩,是乾隆皇帝觀“子貢手植楷”碑後有感而寫的。
亁隆皇帝曾經九次駕臨曲阜祭孔,此舉表明滿清皇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為了與漢族知識分子的合作,維護其統治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詩中所提的:“奠椒溯思処,瞻楷不言中。”
“楷”即指楷樹。《廣羣芳譜》引《淮南草木譜》“楷木生孔子冢上,其枝幹疏而不屈,以貭其故也。”
相傳是子貢在孔子墓前守孝六年時植下的楷樹苗,後來長成了亭亭華蓋的大樹。
“華蓋”在道家的紫微斗數中,代表孤傲、孤寂、超然的命象。
清康熙年間,此樹遭到雷電焚毀。事後人們將這棵楷樹繪制成圖,鐫刻在石碑上並題“子貢手植楷”,同時為殘留的楷樹樁立碑築亭,名“楷亭”。
繁星攝
楷樹,山東人稱楷(jiē)樹。楷木木貭堅實而柔韌,久藏不腐,雕刻的器具玲瓏剔透、紋理細膩不易裂。
古代文人用孔林裡的楷木雕刻成孔子模像,作為各地文廟裡大成至聖先師供奉。
唐代經學家孔穎曰:“楷,法式也。言儒者行事,以為後世楷模法式也。”而“模”字的本義是“法式、規範、標準”的意思,從此就有了“楷模”這個典故。
古往今來,凡思想情操,品德高尚的人,都被推崇為人們學習的榜樣,皆稱為“楷模”。
圖片來源於網絡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
《辭海》解釋:形體方正,筆劃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
古代科舉應試,尤注重書寫筆法。閲卷人首先看字,後看文章,字寫不好,文章再好也受影響。讀書人必須苦練書法,紮實基本功才能考取功名。
唐朝的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所寫楷書手跡均被人刻鑿在石碑上,再用薄紙、焦墨捶拓下來成為“拓本”,也就是人們所説的碑帖。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的墨跡,刻在木板上或石上匯集而成。碑帖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是供後人敬重效法、書寫習字的典範。
繁星攝
十八年前,一位朋友來青藤茶社,遞給我一個大信封,開啟後是一張墨色厚重的烏金拓片。因年代久遠,保管不善已被蠹魚(書蟲)嗜食的百孔千瘡,雖小心翼翼的打開,紙屑仍像雪片般紛紛落下。購得這張拓片後,專程到香港請饒宗頤先生鑒定,先生看後説了句:“堅嘢!明拓本,喺烏金拓。”饒公取岀一張窄細的灑金簽條,欣然落筆:“舊拓顔真卿多寳塔碑”,再簽上“選堂題”後嵌蓋印章。
明拓多寳佛塔碑繁星攝“多寳佛塔碑”是唐代顔真卿早年作品,古人稱其“用筆結字,機圓勢穏,力足中鋒。”這幅歷經數百年的碑石拓片更顯彌足珍貴,因此拓片必須由良工裝裱。
拓片的托裱是一種專門技術,它與字畫的托裱是有區別的。石刻上的文字和紋飾以凹凸不平和黑白不同的變化呈現在紙本上,在托裱時切忌將其刷平展開,如果刷平展開就會使凹凸字和圖紋變形,物件拓形本來面目就會失真,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童年時常隨父親到廣州文德路一家裱畫社,店內的老師傅都是廣府人。當山東話和廣府話溝通遇到障礙時,雙方都將目光投向我。故此,我從小就知道一些“揭裱”、“上桿”、“磨砑”字畫裝裱術語。
來深圳後,喜愛書畫收藏,結識了在深多年的丹陽藉女裱畫工李師傅。
江蘇丹陽裝裱業具有悠久的歷史,自古出現不少書畫裝裱名師。
與李師傅多次交流後,確定了拓片裝裱形式及冶糊、用紙、用料方案。經過李師傅一段時間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裝裱工作,終於使這件殘舊的拓片回復祂原來的藝術風彩。
繁星攝
今年是不尋常的年份,令思念也變得遙遠,對故人的饗奠,現只能對北遙祭,雖有遺憾,但身遙心邇,也是一份緬懷!
冊
象形。金文、小篆字形與甲骨文相似,像簡櫝形。
本義:書簡
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者。象其劄,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
圖片來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古文又從竹。
——《說文》
史乃冊祝。
——《尚書·金滕》
公歸,乃納冊於金滕之匱中。
——《尚書.金滕》
簡牘即竹簡和木牘。在紙發明以前,簡牘是中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在單片的簡牘上書寫文字後用繩編連在一起,稱之“冊”。
長篇文字內容成為一個單位的,叫作“篇”。一“篇”可能含有數“冊”。以麻繩編之,如竹簾狀,可以舒卷,故“簡編則為冊,卷則為卷”。
古代帝王將祭祀天地神仙的文書或封爵的詔書皆稱:冊命、冊書。
圖片來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雙手將重要的文獻、簡冊捧著恭恭敬敬擱放在書架中稱之“典藏”。
“典”是個會意字。甲骨文上部分是冊,下部分是雙手鄭重捧著典冊。
金文則發生訛變,雙手變為“丌”形(書案)。
《説文?丌部》:“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閱之也。”
意思是:典,五帝的重要文獻、書冊。
雙手將典冊捧著恭敬地擱放在書架上。
圖片來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拓片
亦稱拓本、拓版、脫本,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稱為“拓本”。
拓本實物最早見於唐代。晚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二:“論畫體、工用、搨寫”中寫道:“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顧愷之有摹拓妙法)。古時好拓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亦有禦府拓本,謂之官拓。國朝內庫、翰林、集賢、秘閣,拓寫不輟。承平之時,此道甚行,艱難之後,斯事漸廢,故有非常好本拓得之者,所宜寶之。既可希其真跡,又得留為證驗。”這說明遠在唐代之前摹拓書畫的技藝已相當不低,且有多家兼任拓寫的官府機構。
拓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其不同的特點。唐拓存世稀少,僅有碑拓幾篇。宋拓,拓工十分講究,紙墨都十分精良。元拓,雖有拓本,但沒有什麼特色。明拓也比較講究,壹般均按宋拓的具體要求來捶拓。清沿襲明代的拓法。
中國傳統拓印程序要求先將甲骨、碑碣或金石等青銅器皿表面圖文部分刷洗乾淨,再澆上清水。將宣紙潤濕,小型拓片可用軟毛筆潤濕、大型拓片可用毛巾潤濕。潤濕後自上而下將宣紙輕敷於拓文表面,再在濕宣紙上貼上壹層幹宣紙以吸取多餘水分,將四角四邊固定,用毛刷敲捶宣紙,使濕宣紙緊貼所拓平面,隨後除去幹宣紙。待濕宣紙稍幹後再用撲子蘸取適量的墨汁,輕輕撲打濕宣紙以複製刻畫的圖文。等宣紙、墨汁在碑器上曬乾或風乾,移去四角固定,最後將宣紙取下。按用墨分,可分為墨拓本、朱拓本。按拓法分,可分烏金拓、蟬翼拓。
拓片壹直被稱為“黑老虎”,因為碑帖拓片作為壹種專業水平高的收藏門類,需要藏家具備包括壹定的金石學、文字學、歷史學、文物學,還有書法繪畫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
中國傳統拓片的主要拓印對象是石碑、甲骨、青銅器皿上的書法文字,另有少量的花紋圖案。拓片製作手法不同。簡單可將紙覆蓋在刻有欲拓內容的硬平面上,傾斜鉛筆頭,輕輕塗畫,使圖文的凹凸不平之處複製到紙上。
參考資料:
1.中華百科全書
2.故宮博物院3.維基百科4.百度百科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留言請點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