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别说你不知道,淅川曾是三苗和巴人的居住地
TUhjnbcbe - 2021/3/26 21:29:00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否         https://m-mip.39.net/pf/mipso_6698604.html

年11月28日,中国.丹淅流域学术高峰论坛在淅川召开,全国70余位考古专家、历史学家以及古代动植物研究学者云集淅川,对丹淅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古代历史进行探讨。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院吴锐先生做了《从四神泉看鸟夷、三苗、巴人、楚族等多种文明在淅川的交汇》的报告,吴锐老师在报告中阐述了鸟夷、三苗、巴人、楚族都在丹淅流域居住,并强调丹淅流域是巴人部落的最早居住地。笔者对吴老师的文章进行了认真研读,并在此基础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撰写此文,意在更加深入地探索丹淅流域早期文明,普及淅川文化。温馨提示:本文只代表田野个人观点,欢迎各位专家批评。

一、尧伐驩兜的丹水之战

《太平御览》引《六韬》:“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有苗”即“三苗”,传说,驩兜是继蚩尤后的三苗部落联盟首领。驩兜,又作驩头。《山海经·神异经》中说:“大荒之中有人,名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山海经》中把驩兜想象成一个人鸟一体的人物。在《封神演义》中,有一个名叫雷震子的人,也是人鸟一体,不知道作者是否受《山海经》中驩兜形象的影响,无可考证。

约公元前23世纪,丹水流域生活着一支以修蛇为图腾的三苗部落联盟,首领名叫驩(huan)兜,经常通过丹江水道,骚扰华夏族。尧率中原部落联盟向其进攻,在丹水岸边与之大战,击败驩兜,迫使三苗求和。尧将驩兜及其部族驱赶到崇山(今河南登封嵩山,也说在湖南张家界)一带,缓解了矛盾冲突。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吴锐考证,丹淅流域是巴人的最早居住地。吴锐老师的论据是:

《山海经·海内南经》,夏朝国王启手下的大臣孟涂是巴地的司法神,住在山上,在丹山西。这是有关巴人的最早文献记载。郭璞注《山海经》:“丹山在丹阳南。”

在百度百科里,“巴”解释为“蛇”的称谓。《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驩(huan)兜部落也是修蛇的,又有记载:驩(huan)兜与共工、三苗、鲧“作乱”,被称四罪。据此,驩(huan)兜与三苗又不是一个部落。那么,驩(huan)兜究竟是巴人的部落首领还是三苗的部落首领?如果不是三苗部落首领,尧伐驩兜缘何又称为“伐有苗于丹水之浦”?苗族缘何至今还称驩(huan)兜为先祖并供奉?笔者认为合理的解释是:驩兜原是巴人的部落首领,曾经担任三苗部落联盟首领,这个部落联盟包括巴人部落。丹水之战后,尧将驩兜及其残余部族驱赶到崇山,与三苗部落同化,又成为三苗部落的首领。

二、舜征三苗,使丹朱居丹渊

《吕氏春秋.召类》:“舜却苗民,更易其俗”。《战国策·秦策》有“舜伐三苗”,《孟子·万章》有“舜迁三苗于三危”。舜继尧为联盟领袖后,三苗部落通过长江、汉江和丹江水道,又开始骚扰中原。舜采用了武力征服和和平安抚的办法。《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舜认为武力征服三苗是下策,以德服人才是最好的办法。他采用了三种方法治理三苗部落:一是把三苗部落的贵族迁到了一个名叫“三危”(汝州、禹州以北,郑州、洛阳以南地区)的地方;二是派遣尧帝的儿子丹朱到三苗部落的占领地“丹渊”为诸侯。《尚书.逸篇》曰:“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派遣丹朱到丹渊,管理和防御三苗部落,并使其同化为华夏族。三是强力发展华夏族的生产力,努力是华夏族强大,以此震慑三苗部落。

丹朱是尧帝的儿子,丹朱在丹淅流域治理丹江水患,安抚丹淅流域的三苗部落,使之与华夏族和睦相处,并逐步同化。至今,淅川县老城镇石门村还有丹朱坟,当地还流传诸多关于丹朱的传说。

三、禹战三苗,统一华夏

禹担任华夏族部落首领后,把中国分为九州,其中,三苗部落聚集地为荆州。荆州包括今丹江、汉江及长江部分区域。《禹贡》记载:“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三苗部落在云梦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带耕作。田是第八等,赋却是第三等。于是,三苗部落再次通过汉江和丹江发动了针对中原的大战。

为了安定南疆、统一江汉,禹通过丹江、汉江航运,对三苗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这次从丹江、汉江一直打到了长江以南的公安、石首及澧县一带,三苗部落彻底溃败,一部并于华夏族,大部退逃至湘、桂、川、滇地区。禹的威望大增,“四方归之,辟土为王”。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遗址的发掘和出土文物道出了真相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国家文物部门组织了全国家考古单位对丹淅流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淅川下王岗遗址附近,发掘了下王岗、龙山岗、沟湾、坑南、文坎、申明铺、裴岭、茅坪岛、金寨子、狮子岗、马川等十六个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发现了大量具有南方与中原器型特点的陶器。这些遗址和文物南北文化层次十分清晰地说出了华夏族与三苗部落在丹淅流域的活动先后顺序,也说出了尧伐三苗的直接原因以及丹朱居丹渊的证据。

丹水之战极有可能是因为三苗势力向这丹淅流域扩展而引起的,考古发现说明丹淅流域是一直是远古时期华夏族与苗蛮集团交汇、争夺的热土。淅川下王岗史前遗址分为三层,一层是距今年前后,这里是属于华夏集团先民居处地,留下了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第二层是距今—年前,这层属于苗蛮集团先民创造的屈家岭文化曾扩展到汉水上游至秦岭以南广大地区,也在下王岗留下了居住遗迹。第三层是距今—年间,这里再次成为华夏集团(具体为龙山文化先民)活动地区。可见尧舜禹伐三苗的传说是有根据的。丹水之战以驩兜族的失败而告终,舜派遣丹朱到丹淅流域,也带来了华夏文化,并最终使丹淅流域的三苗部落同化为华夏族。(撰稿:田野)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淅川田

原创不易,打赏随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说你不知道,淅川曾是三苗和巴人的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