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运河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研究以
TUhjnbcbe - 2021/2/7 21:32:00

点击北运河今昔,了解更多运河故事

摘要:中国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至今仍在延续使用的活态遗产,它凝积着中国智慧,彰显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从先秦到现在,运河的贯通、繁荣、衰败、重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建设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创造的伟大工程,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其工事技术之精湛、沿线文化之繁荣、对经济社会影响之巨大,都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至今仍在延续使用的活态遗产,它凝积着中国智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从先秦到现在,运河的贯通、繁荣、衰败、重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01

强化文化遗产发掘

保护和传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树立整体保护、综合管理、示范引领的理念,充分把握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特征,统筹推进整体性、系统性、抢救性、预防性保护。

1.开展遗存发掘工作

镇江作为一座典型的“运河城市”,拥有一批极具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大量的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运河沿岸文化历史遗迹遗存、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反映运河文化特色的京口闸、上河街、西津渡以及那些横跨在运河上的一座座石桥,均见证着镇江城市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仅西津渡就有文物保护单位41处。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遗存发掘工作,力争遗存发掘有新突破,整合现有遗存的内涵,做好内容的整理、凝练、分类、串联工作,同时要注意总结提炼大运河文化中的民俗饮食、戏曲杂艺、本地方言等非物质文化,彰显遗存特色,提升遗存品味;进一步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的要求,通过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激发全市人民对运河遗产的保护意识,挖掘大运河镇江段独有的文化资源,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自信。

2.做好现有运河文化的保护继承

分级分类做好大运河镇江段相关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工作,支持具备条件的文物点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大运河镇江段特色,深入挖掘水利工程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对运河河道及沿线古闸、古桥、古码头等各类水利航运遗产进行保护展示。推进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大运河聚落遗产的系统保护,展示城市与大运河相伴相生的历史文化。推进大运河红色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加强与大运河相关的重要遗址遗迹考古发掘展示工作,积极推动镇江古运河城区段、京口闸遗址、新河街一条街扩展申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下一步用科学的方法,对遗存开发和包装,打造系列特色大运河遗存品牌,让人们记住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02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运河精品旅游线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旅游是集多种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活动。一个地方虽然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但如果没有历史,没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可循,就会缺少吸引力,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内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能为文化的传播插上翅膀,随着游客的来往,文化会得到广泛传播。因此要打造运河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体验游,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1.打造运河精品旅游线路

在区域联动、组团发展、一体营销上下功夫,集成沿线古城、古镇、古街、古渡、古庙、古塔、古桥、老店、老厂以及街市繁华景象、市民生活习俗等优质旅游资源,将大运河沿线旅游景点“串珠成线”,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2.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体验游

依托大运河沿线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及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重点开发丹阳古吴文化、三国文化、明清文化、齐梁文化等专题区域旅游,打造一批集中展示镇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手工技艺和生态景观的运河文化旅游风情小镇,领略镇江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3.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

统筹规划大运河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大运河全域旅游体系为目标,以串联文化旅游景点、方便旅游出行为出发点,对现有沿运河绿道和旅游公路进行升级和串联,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主干旅游公路建设。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使城市快行系统、慢行系统、水上系统等互相衔接,实现古城、古镇、古街、古渡、博物馆等景点互联互通,着力解决沿线各文化旅游景点“最后一公里”的通达问题。依托大运河沿线风光,以慢行自行车道、慢行步道为主干,规划建设慢行旅游风景道,连接重要自然人文景观资源。逐步规范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沿线重点景区的水电、安防消防、展示解说设施,做好景区环境整治提升。

03

突出“文化+创意”融合创新

加快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深度挖掘开发利用运河遗产资源,鼓励具有市场前景的遗产资源与产业相结合。加快创意设计、文化信息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努力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充分利用大运河两岸工业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老旧工业厂房、仓库等设施,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改造升级,对尚有生产功能的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进行活态保护。比如推进镇江恒顺醋厂(镇江醋文化博物馆)、丹阳钢铁厂的活化利用。

2.加强运河文创发展平台的建设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江苏睿泰数字产业园、西津渡文化产业园、镇江科技产业园、中国中小企业信息产业园、长江游戏谷建设。加强创业孵化,支持利用运河遗存打造众创空间,顺应“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逐步建成沿运河文化创意特色产业带。

3.加强运河文化传播载体建设

要按照可移动文物主题展、不可移动文物虚拟展、非遗文物活化展的工作思路,提升现有镇江古运河文化展示馆功能,建设一批新的文化展示场馆。加大运河文化宣传推广力度。要加强文艺作品创作规划,着力创作一批反映大运河文化精神、富有影响力感染力的精品力作。要开展运河主题文化活动,筹备镇江市运河文化节,内容可涵盖文化旅游、非遗展示、主题摄影、文学创作、主题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拍摄等,努力打造镇江运河超级IP。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大运河沿线城市建立交流沟通机制,推动全域项目合作、*策联动、区域协同,积极参加世界运河大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

04

统筹“文化+城乡建设”协同发展

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镇江样板”

统筹大运河文化带与城乡建设、区域发展的关系,衔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发挥支点城市和沿线镇村的作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运河本体与城乡空间协调融合发展,传承水乡人居文化,构建城乡建设发展新格局。

1.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建设

加快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建筑修缮,推动运河文化遗存与现代化城镇功能融合,注重地域、民族、乡土、时代、文化等特色传统元素和符号的运用,加强凸显运河特色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提升沿线人居环境品质,形成一批有特色的运河人居组团,打造人与运河和谐共生的人居典范。

2.加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积极引导沿线特色村庄和大运河互动发展,加强沿线村庄环境风貌整治,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立足村庄建筑、乡村文化以及景观特点,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彰显村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建设焕发“山水田林居”运河魅力的美丽宜居村庄。比如丹阳陵口古镇、吕城古镇等大运河镇江段核心区内与运河文化密切相关的重点古村镇,完善周边环境整治,动态全景展示运河古村镇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借助大运河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集旅游、生态、文化于一体、展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现实样板。

3.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扬子江城市群、省委省*府“1+3”功能区战略,以大运河为纽带,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产业分工协作、旅游品牌共建等合作,凸显区域发展联动效应。强化以城带乡的区域带动作用,按照“区域统筹、集聚集约、因地制宜、低碳生态”的原则,总体形成“紧凑城市、开敞区域”的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激发城乡发展内生动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0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控

构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优化滨河生态空间,加强核心监控区空间管控,在古运河城区段、江南运河丹阳段和具备条件的其他地方的两岸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严格防控环境风险,改善水环境质量,构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

1.全民参与水体整治,恢复运河水环境

水是大运河的“*”。弘扬水文化,首先要固本清源,净化水环境,以水润文,以文养水,相得益彰。深入实施黑臭河综合整治工程,消除城市区域内黑臭水体。建议由*府牵头,强化落实河长制,实行全民共治。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防污治污和开发建设,恢复生态循环。大力开展运河环境整治工程,特别对污染较为严重、水质已出现富营养化的河段,可以通过生态链的方法,利用一些植物来自净水体,美化亲水空间。

2.加快推进河道及两岸的生态修复

首先,对河道进行修复清淤工作。现有部分河域内长满了树木、农作物、杂草等,建议实施修复清淤,恢复成为河道遗迹湿地状态,保持古运河的基本形态。其次,对境内运河进行全线打通,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全线或部分河段通水通航,并做好沿线景观及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最后,有重点地开展针对违章建设、违规排放等行为和危险品仓库、堆场、高大烟囱、杂乱居民等环境的综合整治工程,并打通通行道路。实施运河两岸陆路交通的贯通工程,打通断头路,改造提升现有道路标准,实现运河两侧或单侧堤岸沿线车道贯通,全线堤岸可以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要建立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逐步打造可赏、可憩,并具有镇江特色的“生态长廊”。

3.开展环境监测评估

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提升运河沿线环境质量。加强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加强固体废物跨界转运倾倒监管,实现综合检查常态化,严防严查违法转运垃圾等固体废物行为;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覆盖主要城镇、覆盖重点流域和水体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大气、水、土壤等重点监测。实施环境监测、督察、应急等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市、县、乡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责任体系。

06

完善保障机制

营造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良好环境

1.完善协调合作机制

强化*府统筹管理,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一的协调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绿色航运转型、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等部门职能有机结合。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力度,优化*策措施,实现现行遗产保护、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策规划的有机衔接。推动各行业管理系统、平台等逐步实现互联互通,推动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统筹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和水体、河道、堤坝、植被等生态资源的整合,建立统一管理平台,增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引配领*人才,深入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培育集聚一批文化领*人才和高端创意人才、文化经营管理杰出人才;壮大创意设计人才队伍,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文化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建设,鼓励文化名人设立工作室,鼓励文化能人、创客自主创业,将镇江打造成为文创人才汇集的“洼地”。

3.完善*策扶持机制

优化*策体系,将沿河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纳入“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强规划、审批等关键环节和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的协调服务力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实施。优化产业发展*策环境,推动镇江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繁荣。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河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研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