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弯弓射出的利箭,一去不再回还;像行走夜路的走偏,起点再次回到原点;像镜潭水中倒影,现实还是梦幻?像一梦醒来的沉思,失落还是感叹?从年抗日流亡川鄂,到年10月峄县千余师生南迁湘粤到台,他们的人生地图有了怎样的标识?
老牛,宋东甫的确是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再具体说,宋东甫是一头来自台儿庄涧头集旺庄南面库山脚下的老牛,吃的是桃花涧的草,喝的是鹰愁涧的水。
一
年(光绪十七年),中国大地教案频发,丹阳、芜湖、宜昌等地民众或焚毁教堂或杀死传教士。也许每个人的出世都受出生年份的暗示,宋东甫就出生在那一年。虽然不是宗教的教,许慎在《说文》中说“教”本义为“上所施,下所效”,说这字的意思是“以教国子弟。”看来,许慎就是说宋东甫的,他一生就是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走,为教育而颠簸流离。贺敬之也对笔者说:宋东甫的确是峄县教育界的人物。
人生不是按图索骥有计划地旅行,而是边走边看、顺其自然、随心所欲的感受心灵之旅。
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祖父宋凤桐把儿子宋玉美培育为乡儒翅楚,对长孙宋东甫的教育更是不遗余力,甚至典卖田地也在所不惜。果然,宋东甫不负众望,从私塾到就读峄县县立高等学堂,再到年投考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宋东甫毕业后又先后在省立一师附小、滕县鲁家寨私立小学和济南市私立育英中学任职,直至年春回到峄县,任母校县立高等小学校长。从课桌端坐到讲台执杆,从每天早上的“先生好”到“同学好”,宋东甫完成了人生地图的第一段连线:从学而师。这一年,宋东甫32岁。
宋东甫(-)
孔子三十立于礼,此这时的宋东甫已稳定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实现了人生地图不同阶段应达到的理想标识。
胸中一点浩然气,天地千里快哉风。就像身怀绝技的武生,哪怕平日文质彬彬,一旦有了舞台,英武之气会马上溢满天地。时华北北洋*阀盘据,民生哀怨,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宋东甫目击时艰,得知南方革命之火愈燃愈炽,胸中浩然之火瞬间被点燃。年,宋东甫走出三尺讲台,开始弃职革命,伙同小他7岁的省立师范同学殷惠轩,跑到抱犊崮山区,组织别动队。滕县吕蒙村的这位殷惠轩也是贤才,少时师从峄县名儒褚庆芝,尤好短跑,省立一师期间曾两度代表山东参加华北运动会,与北京潞河中学的金永镐并肩夺冠,入选《全国男子田径名将录》。
殷惠轩
金永镐(《全国男子田径名将录》年6月出版,第24页)
峄中师生人生地图上的每个人物都有地标,褚庆芝也不例外。褚庆芝,字仲英,清末秀才,同盟会员,韩庄镇立高等小学校长,是峄县南常“三个三杰”人物之一。何为“三个三杰”?答:一为褚氏三兄弟:大哥褚庆芬、二弟褚庆芝、三弟褚庆兰。二为三兄弟所取得的功名:清末廪生、秀才、秀才;三为各自专长:执教、文章、书法。
大哥褚庆芬身为乡村塾师,所著文字精妙,义理深远,风格独到,人有两大气象:常与文人展开论战,笔墨官司一直不断;学馆诵读书声悠远,乡村上空荡漾回旋。三弟褚庆兰文武兼备,曾被山东陆*第四混成旅少将旅长李德厚聘任为**执法及*需官,也曾受黑龙江省通志局总纂张伯英(—,江苏铜山人)之邀,编辑《黑龙江志稿》。
褚庆芝家族《兰陵褚氏家乘》封面
当然,这里还是讲褚庆芝,以他培养的学生为例:峄县地区早期共产*烈士田厚奇,*埔*校第六期学生、运河支队支队长、鲁南*区副司令的孙伯龙,同盟会员、解放初期创办台枣师范的鲁南教育家张捷三,还有*埔三期学生、 陆*总司令、一级上将刘安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褚庆芝被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聘请入校,讲授明史,成为名师。峄县中学南迁湖南郴县时,褚庆芝也一路同往,其诸多故事,后文有续。
二
话再回说,宋东甫组织别动队后,开始与从南而北的革命*联系,自北向南,夹击*阀张宗昌部,致张*大败,兵撤济南。后因宁汉分裂,革命*南下,鲁南失据,别动队偃旗息鼓,潜避山里,宋东甫也返回家乡,以待时机。
对于一个武者而言,漂亮的武技演出需要一个完美的收势。对于意犹未尽的宋东甫来讲,从武的目标远没有实现。时机终于再现。年4月,第二次北伐至苏鲁交界的运河南岸,时任第四**长的是后来“不去大陆,也不去台湾”、年客死香港的缪培南;副*长则是抗战期间参加淞沪会战,指挥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的“战神”薛岳。
这次,宋东甫再携同学殷惠轩同赴徐州,经孙怡仁联系,加入北伐抵徐的国民革命*第四*第十一师*治训练处,担任宣传科员兼宣传队长,随部跨过运河,进*苏鲁,转战峄、滕,过德县,抵北平,最后完成革命北伐任务。这是宋东甫人生地图的第一个标识拐点:弃文从武——从乡野笔耕到疆场驰骋。
北伐成功后,宋东甫考入*埔*校南京分校第六期*治科研究生班。
年,开始蒋、冯、阎中原大战,为安抚地方,蒋介石从中央*校*治科优选20余名学员,前往河南宣传,宋东甫获选。年,宋东甫等5人被派往上海特别市*部任职。这年,宋东甫41岁。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孔子是在公元前年(鲁昭公三十年)自己四十岁时才对人生各种疑惑有了清楚认识的,故自云“四十而不惑”。已过不惑之年的宋东甫,到了上海以后却有些迷糊: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尔虞我诈,权位纷争……从疆场回到乐园,宋东甫这头41岁的老牛真有些不适应了。
年2月,宋东甫辞职离沪再次回到省立一师,就任*义教师、训育主任。
而小宋东甫15岁、一同前往上海的*埔六期同学陶一珊却如鱼得水,干得风生水起。陶一珊是南京江宁人,从上海特别市*部到吴淞商船学校*事教官,再升至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上海市民*局局长。淞沪抗战期间,宋东甫的*埔六期同学戴笠组建了别动队,第五支队则是由陶一珊带领的学生*,布置于上海南市一带负责治安、肃谍、守护仓库等任务。当战略转移大*撤离时,五支队和枣庄山亭人张锦湖仁社成员所组成的二支队以及一些工人市民组成的三支队,死守南市地区,交给陶一珊统一指挥。别动队坚守3天,掩护十万部队退入法租界。最后,一万余人的别动队仅收容到多人。
陶一珊
如果把当时的作战地图展开,你会发现同为峄县的韩庄人刘安祺也在上海,按图索骥会找到他,正指挥士兵挖开坟墓,撬掉棺材板搭建工事。刘安祺曾回忆说:“我所属的旅驻守在江湾,敌人飞机炮火最密集,可以说是长江三角洲的弹巢,最后连伙夫和通信兵都用上,连参谋随员都被打死了。树上到处挂着死人肉,竹林都被打得像麻线一样”。
刘安祺
刘安祺不会想到,一年前离开上海的峄县老乡宋东甫会在16年后从湖南郴县向他求助。人生走向就像一条崎岖的山路,有的有迹可循,有的踏荆而出。
陶一珊此战成名,后被戴笠重用,曾任临澧特别训练班副主任,培训特务千余名。年9月初,戴笠又派陶一珊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筹办“特种技术人员训练班”,又为国民**统培养了大批特工人员。
刘安祺更是战功显赫不断晋升,参加年2月的淞沪抗战时,任张治中第5*第87师第旅第团上校团长,16年后,他已升任国*第七*团司令、青岛十一绥靖区司令官。
宋东甫之子宋治屏曾对笔者说:假如父亲当年留在上海,还是以后的他吗?看看陶一珊,或许能有答案。但是,假如留在上海,肯定会参加淞沪抗战,也会像陶一珊那样拼杀战场,那么,他会有陶一珊那样平安吗?陶一珊的命运的确不错,岳父是国民*参谋总长、陆*总司令顾祝同,撤到台湾后任台湾警务处处长,他的子孙却离开*、警界,儿子陶大伟搞音乐、文艺,孙子陶喆喜欢唱歌,歌曲《今天你要嫁给我》、《Susan说》等让他在两岸三地拥有很多歌迷。
三
陶一珊的人生地图指向上海,宋东甫人生的地图标识则是山东寿张乡村师范。
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开始全面侵略中国,寿张乡村师范也遭到日机轰炸。宋东甫回忆说:“偌大的一个华北,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学校不得不迁到运河南岸的梁山。不久。教育部又命令山东中等以上学校继续南迁,先河南许昌再湖北老河口,逆汉水而上,到达均县,约半年后抵达川北梓潼设校。此间,宋东甫真的还原了老牛的身份,犹如把六、七千名教职员眷属、学生及校中仪器物品装上一辆木轮大车,自己喘着粗气,历时六个月,跨越几个省,行走数千里,吃尽千万苦,终于把山东的文化血脉完整地拉到大后方。
宋东甫这一笔人生地图连线画得粗,画得壮、画得厚!
这期间,让宋东甫难忘的是老家来人了,而且一下子来了四个,奔着他来的。
“年春天,我和本村的李德璞、李德蕴、李冠元等四人,在宋东甫先生的帮助下,侥幸同时进入国立湖北中学均县分校简师部学习。均县分校设在均县城内,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山东人。宋先生是台儿庄区涧头集镇旺庄村人,他经常教导我们要胸怀大志,要有爱国之心,要刻苦学习,将来要为人民大众做些有益的事情,他在生活上也经常给予我们照顾。这一切,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幸运。”
——说这话的叫李德让,他的人生地图初标地点是峄县候孟乡唐庄村。这是距离宋东甫老家约20里的村庄,是峄县到徐州必经之地。台儿庄大战结束后,山河易色,家乡沦陷,19岁的李德让想一心报国,便和本族三人千里迢迢跑到了湖北,投奔远在大后方的老家人宋东甫,然后进入国立湖北中学均县分校简师部学习,并跟随宋东甫辗转千里,于年2月,到达四川梓潼。同年秋天,李德让考入了*埔*校第二分校(湖南武冈)第17期。他的人生地图又开始了新的标识:湖南*校——滇西中国远征*——成都起义——回家种地——去世。当然,人生虽这样简单明了,却没那样轻松,看下他的小诗或许能找到答案:
*子侵入我境内,
流亡南下背桑田;
跋山涉水到鄂川,
孰知形势可艰难。
弃文从武为心愿,
换上武装奔湖南;
谁晓道路有歧路,
悬崖勒马是深渊。
十年动乱受歧视,
身为起义亦枉然。
三中全会落*策,
重见天日露笑颜。
李德让书写的个人履历
李德让起义投诚人员登记表
在唐庄,笔者也找到了当年和李德让同去投奔宋东甫的李冠元的女儿,她给我拿出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补发的起义证书,证书照片上的老人眼珠暴凸,身体前倾,问是怎么回事?答:被捆绑的时间太长,改不过来了。
李冠元起义证书内页
李德让之子李冠玲告诉笔者:“我父亲李德让比李冠元好点,落实*策之前李冠元受罪太多了,不能提……”
从起点回到原点,李冠元他们的人生像做了一场梦,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但人生地图的标识并不复杂,上眼皮是生,下眼皮为死,上下一合,眨眼间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四
当年投奔宋东甫的不仅只有李德让等四个人,另外还有三位峄县青年学生。李德让回忆说:“年5月,贺敬之和张延岭、陈德秀三人从家乡来到湖北均县,插入均县分校简师班四年级二班学习。我从此认识了贺敬之,并从这位青年的言谈中受到不少启发。”
是的,当年那个叫贺敬之的孩子,今天已是耄耋老人。笔者到北京采访他,他说:“年4月,台儿庄大战结束以后,从北洛小学传来消息,说我们山东的省立中学在湖北成立了,学校设在均县、郧阳两个地方。于是,我就和其他三个同学,在一位姓任的老师的带领下,从徐州爬上难民车,开始向湖北方向行驶。”
其实,这不是贺敬之人生地图的第一个起点,之前就有了“台儿庄——滋阳乡村师范——台儿庄”的标识。贺敬之说:在滋阳乡村师范就读时*子的飞机来轰炸,学校已无法上课,只好回到老家台儿庄。关于到了湖北学校流亡的经历,贺敬之这样说:“在均县学习不到半年,因为国民**队从武汉撤退,我们的流亡学校也不得不随着转移。年底,我们学校离开均县以后,沿着汉水,经过陕南,过剑门关,绕道进入四川梓潼。虽然这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但在这个时候我接触到另外三个高年级的同学,我们就结伴一起去了延安。”
年春,四川梓潼国立六中一分校峄县籍同学:(从左至右)刘晓亭、陈德秀、xxx、张延龄、刘晓峰、孙炳成、贺敬之
延安,对于每个国人来讲都是一个涂满红色的景致。从运河到延河,从台儿庄到七贤庄;从《白毛女》到《回延安》,从懵懂少年到耄耋老人,再从革命诗人到文化部代部长,延安可以说是贺敬之人生地图上最大的红色标识和掷地有声的落点。
当年,听说贺敬之等几个学生想离校出走,出于对家乡子弟的关心,宋东甫便把贺敬之叫到一边,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不要有“过高过大”的想法,贺敬之他们还是依然去了延安。
贺敬之还对笔者说起大他六、七岁同学贺坤谟:“他是个热血青年,突然有一天,他跑来告诉我,说你还小,我大了,要报国。他考上了国民*的炮兵学校,马上走了。后来他成为国民*一名下级*官,解放后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五十年代被带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曾去看望他,他除了感动和感激之外,还说:幸亏那个时候我没有把你带走,如果跟我走,不就坏了吗?”
笔者采访贺敬之
人生地图不能描绘,只靠行走,关键看你最初的选择,有些事情说不清,或荣光就是屈辱,或起点就是终点。
刘安祺、陶一珊、李德让、李冠元、贺敬之,这些人物看似与峄县中学师生无关,但他们无不是宋东甫身后的影子,所折射出的影像无限长或有限短,都是峄县历史中抹不掉的时代印痕。
宋东甫的人生地图连线继续延展。
艰苦的抗战终于胜利了,整个大中国版图被喜悦的泪水所浸泡,人们在湿漉漉的希望中再次埋下和平的种子,以期恢复元气,滋养未来。宋东甫也不例外,已经55岁的他在外漂泊十几年,也开始思乡,想回家教书育人,安老终生。但因大女儿宋治兰病逝等事务影响,始终没有成行。一年后,国民*峄县*府想筹建峄县中学,邀宋东甫回去主持。
有家乡父老乡亲恳切相邀,有视培养家乡青年为己任的情怀,宋东甫痛快地答应了。于是,宋东甫的人生地图标识有了折返。年,宋东甫回到峄县,开始创办峄县中学,校址选用逃难外迁未归的峄县鲍家地主的大院。时峄县百业凋零,民生凋敝,物质匮乏,教具、仪器奇缺,教师等待选聘,学习教材亟需编制等事务,宋东甫无不亲自过问。经过一番操持,终于一切完备,峄县中学顺利开学。昏晨之间,宋东甫此时的人生地标是两点一线:从旺庄到峄县城。
然而,到了年下半年,内战形势愈发明朗。八月份国民*稳定东北、巩固华北的战略刚刚部署,九月间的济南府已没了省主席王耀武。此时的峄县城已是秋风萧瑟,情势肃然,学校只好转至运河南岸的程家庄开课。一时间程家庄地主大院里的峄县中学再次书声琅琅,歌声不断:
“运河南,程家庄,承先启后兴学堂。
东甫校长有理想,为教育,兴安邦,峄县子弟集一堂,为避战乱带领学生走他乡。
小板凳,背肩上,树荫底下当课堂。
师生们,情意长,衣食住行样样照顾都周详。”
年6月,笔者与峄县中学学生褚衍耀来到程家庄,见证这位近90岁老人故地重游。70年后,他再次见到了当年的小房东、年近80岁的张体仁,两位老人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我两眼一热,把脸转向了一边。
在程家庄,笔者与峄县中学学生褚衍耀(左)及他当年的小房东张体仁(中)合影
再后来,峄县城难以维系,*府人员四散而逃,峄县中学按照国民*府的命令,要求峄县中学校长宋东甫马上率领全体师生流亡南迁。这也是峄县中学全体师生最为痛彻心扉的集体大迁移,他们的人生地标,将会有什么后续标识呢?
敬请阅读:走向: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中)
作者:王功彬
微游枣庄编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