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7日,我利用到上海参加会议的间隙,去南京和丹阳走访几位“贺兰山”的老战友。实际上,我早在月初就有此打算,于是发出了走访“信息”,静待老战友的“回应”。
我知道,对于南京和丹阳的贺兰山老兵,他们都是原20师的老兵,与我这个守备师(原62师)不是一个部队的。但我从“贺兰山”的高度“俯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贺兰山老兵,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与他们一样,都是“贺兰山”的兵,而且他们是“贺兰**”的脊梁,是令我尊敬的老班长、老大哥。
在我即将确定到南京和丹阳之际,我不知道能见到那位老班长、老大哥。当我与吴加瑞、“沙葱”取得联系时,他们都临时有事,不能见面。不过,丹阳其他老战友李腊荣、顾晓华
见到吴继领老战友,他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我以为他就是南京本地人,交谈中才知道,吴继领老战友是苏北宿迁人。他年从贺兰山复员回乡后,毅然选择了打工创业的人生之路:在南京毛纺厂做过临时工,经营过水产生意,开过饭店,干过物流。创业中吴继领老战友受过骗,经受过挫折,但他始终以“贺兰山精神”鞭策自己,处处都是“41号”地区的正能量。听吴继领老战友讲述自己的经历,我钦佩他的毅力,浓浓的“贺兰山”情怀在他身上从容流露。如今的吴继领老战友,一儿一女,工作稳定,小孙子健康成长,家庭和睦。他坦言,卫戍贺兰山是自己最大的人生收获。我想,吴继领老战友的创业人生,不也是弘扬“贺兰山精神”的好方式吗?
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一个半小时。我得离开南京到丹阳,吴继领老战友依依不舍,从他的眼神中,我读懂了“战友情”的又一层含义。我们相约,下一次来南京再叙“贺兰情”。
踏上到上海的高铁,很快就到了丹阳。尚未出站,老战友李腊荣、顾晓华已经在站口热情等候,我一眼就认出了顾晓华这位“特征”明显的贺兰山老兵,李腊荣手里拿着手机,屏幕显示着“经济学家周报”,我被他们的臻臻至至的热情态度所感染。
来到陈荣华老战友处,朱冬法、周锁南已经在等候。我望着这五位年底入伍到贺兰山的老兵,沧桑的面容无法掩盖“贺兰山”的铁骨铮铮——原59团有他们的足迹,宗别立有有他们的汗水。
中午时分,五位老兵备好酒菜,款待我这个来自北方的“贺兰山”守备师的战士。他们倒茶水、斟酒、夹菜,他们聊59团一〇〇炮连的往事,他们谈改革开放以来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峥嵘岁月是收获,是宽容,是奋斗,是践行“贺兰山精神”的平凡代表。
陈荣华的沉稳、周锁南的激情、朱冬法的“超前”,让我见识了59团当年的“英姿”;顾晓华的睿智、李腊荣的厚实,让我看到了59团的文化底蕴。说到对贺兰山的感情,周锁南的眼睛湿润了,“我死后,一半的骨灰要撒在贺兰山!”顾晓华回顾创业历程,总认为“贺兰山精神”是推动自己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谈到“贺兰**”时,他们希望
当老兵们了解我此行的意图后,周锁南立即回家拿来了大部头资料——《金戈铁马战友情》。这部资料是年原20师老兵集体编纂的全面反映从骑兵二师到守备一师历史的融史料性、纪念性、可读性于一体的读物。翻开资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编委会主任景明虎。对这位曾经的20师老兵,我个人只了解他作为宁夏*区后勤部部长时的情况。我与景明虎部长有过交往,在他的办公室和他的家里,我都找过他。景明虎部长给我提供资料,交流基层*事经济工作。我在“41号”地区当兵时,研究过基层后勤工作,文章都发表在后勤方面的杂志,宁夏*区后勤部连续两年给予我“后勤学术研究先进个人”荣誉,景明虎部长主编的《贺兰山下*事后勤理论之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还收录我的两篇文章。
我的南京和丹阳走访,短短的几个小时,却得到了满满的收获。当我准备离开丹阳这个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眼镜之都”时,我在思索,丹阳能走在全国县域经济的前沿,我们贺兰山的这些老兵,为丹阳经济也贡献了许多,也是在地方发展中弘扬“贺兰山精神”的升华之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