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有几位刘氏皇室宗族,最为人熟知当然是刘皇叔刘备,但其真实性还得加个问号?荆州牧刘表是汉景帝刘启之子鲁恭王刘余之后,是个正儿八经的皇室宗族;益州牧刘焉也是鲁恭王刘余之后,到了东汉末年刘余之后可谓风光无比。
还有一位知名度比前三位差一些,但按血缘关系他是最亲近东汉皇室,就是幽州牧刘虞,他的先祖是光武帝刘秀的废太子东海恭王刘强。生母郭皇后被废后,主动辞让太子之位,被封为东海王,是个能审时度势、大度、具有大智慧的人,因此得以荣华富贵,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废太子之后屈指可数的善终者之一。
▲刘表刘虞祖父刘嘉官至光禄勋,其父刘舒曾任丹阳太守,是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可想而知其仕途一帆风顺,被举为孝廉,担任过胥吏、郡吏,后升迁为幽州刺史。期间实施宽大政策,被百姓和鲜卑、乌桓、夫余、秽貊等少数民族所拥戴,后因公事被免官。
中平初年(),黄巾军起义,攻破冀州诸郡,朝廷任刘虞为甘陵相,安抚灾荒后的百姓,后升任宗正。中平四年(),前中山国相张纯在幽州反叛自立为王,朝廷考虑刘虞在北方的威信,于是中平五年(年)任命为幽州牧,再一次治理幽州。
刘虞到任之后,精简部队,实行宽政广布恩惠,派遣使者分化反贼内部,终于中平六年()三月,平定叛乱(张纯被手下王政杀死。)故此晋升太尉,被封为容丘侯。
▲刘璋当时,幽州是远离中原地区的偏僻穷山沟,所以“武圣”关羽年轻时犯了错误,从山西(河东解县)背井离乡,远走高飞“亡命奔涿郡。”所以每年朝廷从富裕的青州、冀州两地赋税中截取两亿元救济幽州。
刘虞上台之后,鼓励百姓种田极力发展农业,开放与胡人的边贸,开采渔阳丰富的资源-盐铁矿,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公元年,发生黄巾军起义之后,叛乱重灾区青州、徐州百余万人躲避到幽州,刘虞亲自收留慰问,为他们安排生计,使流民们安居乐业。
当时,幽州粮食丰收,谷子价格一石才三十钱,兴平元年(),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大打出手之际,“谷一斛五十余万钱。”古代一斛相当于一石。刘虞治理时期的幽州谷子价格将近兴平年间的二十万分之一,真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数据,侧面说明刘虞治理幽州相当安定繁荣。
▲刘虞等到董卓执政期间被任命为大司马,进封襄贲侯。之后召他接替塞驴为太傅。因道路不通,诏命竟没有送达到。升为三公的刘虞照样还是节俭,穿破衣草鞋,饭食不超过两个肉菜,可让无数过于奢侈的有钱有势者自感汗颜,无不受其感化。
当时,刘备的“师兄”公孙瓒是刘虞的手下,其极有野心,一心想扩大势力而放纵部下侵扰百姓。与仁德的刘虞办事风格格格不入,两人之间逐渐产生间隙。
▲袁绍初平二年(),关东军盟主袁绍和冀州刺史韩馥出主意,想另立刘虞为皇帝。其目的很显然,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帝。”是违规老祖宗祖训,显然名不正言不顺,却以函谷关为界占据关西,挟持天子独揽朝政。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另立皇室宗亲刘虞为帝是名正言顺地反对董卓册立献帝行为,是正义之事,讨伐董卓的关东军是正义之师,还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一举两得。
刘虞仁慈,但不糊涂,他当然清楚袁绍等的不良居心,于是义正言辞断然拒接,并严厉斥责袁绍派遣过来劝导的乐浪太守张岐等人。
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后汉书·列传·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袁绍、韩馥等人善罢甘休,终于漏出狰狞一面,又邀请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就是想要封官进爵,以便名正言顺地扩充自己势力。刘虞当然没有答应,为了让他们死心,一不做二不休斩出使者,表明坚定态度。
为了向朝廷表明明确立场,选派掾右北平田畴、从事鲜于银冒险秘密前往长安拜谒献帝。早已想东归的献帝见到使者大喜,并密诏当时任职侍中的刘虞儿子刘和“告虞将兵来迎。”
本来,可以匡扶汉室的正义之举,被公孙瓒和袁术中间捣鬼,最终没有执行。有野心占据幽州的公孙瓒当然不希望刘虞立大功而今后更难打败刘虞;早有称帝之心的袁术更不希望刘虞匡扶汉室而阻挡其掌控天下的大梦。于是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更加白热化终于刀枪相见。
▲公孙瓒初平四年()冬天,刘虞亲率十万人去攻打公孙瓒。刘虞向士兵们下达“无伤余人,杀一伯珪而已。”、“又爱人庐舍,敕不听焚烧。”等“仁义”的命令,残酷的战场上胜败取决于一瞬间,本来处于弱势的公孙瓒“瓚乃简募锐士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于是重演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剧情。
公元前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来救援的楚兵在泓水交战。宋襄公讲究“仁义”,等到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
公孙瓒乘胜追击,抓捕刘虞返回蓟县继续让他处理州府公文。不久诬陷刘虞无须有的罪名“想自立为帝。”并胁迫献帝派遣的朝廷使者段训,在蓟县街市上斩杀刘虞。刘虞广得人心,听闻刘虞去世消息之后,无论是本地人还是迁移来的百姓,无不为之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