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群雄系列之孙策(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孙策重大事件之四——惨败祖郎,塞翁失马
上期结尾处讲到,孙策去投袁术,被袁术派到舅舅吴景那里跟着打山贼。本期接着往下聊。
《江表传》载:策遂诣丹杨依舅,得数百人,而为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于是复往见术,术以坚馀兵千余人还策。
笔者在搜集孙策相关资料时,发现一个细节问题,对于孙策在吴景那里征讨山贼的结果,很多文章称孙策打败了山贼,然后又去找袁术,袁术见孙策确实厉害,这才放心把孙坚旧部交给孙策。
但凡读过史书原文的人,就知道这是凭空想象,并缺乏基本的语文知识。事实是孙策带着自己招募的几百人,被祖郎打得大败,“为…所袭,几至危殆”这句话再明显不过。那么问题来了,后世人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怎么会被一个山贼头目打得如此狼狈?孙策既然首战即惨败,根本没证明自己的能力,袁术怎么还把兵给孙策了?
正史上并没有这两个问题的直接回答,我们不妨稍微发散点思维。先看孙策被祖郎打败这个问题。
祖郎虽然是江东的山贼、山越头目,但极为骁勇善战,此人后来与孙策又交手多次互有胜负。不仅孙策这次败给了祖郎,后续征讨江东时又差点让祖郎杀掉。考虑到孙策首次带兵作战缺乏经验,败给祖郎也情有可原,毕竟霸王项羽本尊也不是神,小霸王孙策遇到点挫折很正常。
重点是第二个问题,既然孙策首战惨败,袁术为什么把兵交给孙策,他就不怕孙策难堪大用,孙坚的旧部打了水漂?
笔者认为,答案是不怕。假设孙策在出道第一战就大破祖郎,那么袁术反而不会把孙坚的部队交给孙策。很明显,如果孙策强到自己募兵,自己指挥,解决了吴景长期没能解决的对手,这种人袁术都会害怕的。毕竟孙坚的旧部、宗族不少人在袁术阵营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如果孙策锋芒毕露,袁术会产生戒备。
而作为十九岁的小伙子,败给祖郎这种悍匪其实也没什么丢人的,大不了泯然众人,做个普普通通的偏将,毕竟孙坚的高度摆在那,儿子有差距都能理解。袁术很可能因为孙策表现的平庸,以及对孙坚之子出于情感、道义上,觉得应该提携一下,这才把孙坚旧部交给了孙策。当然,这不意味着孙策从此自立门户,袁术只是把部队交给孙策,但孙策得听袁术的指挥。
孙策继承孙坚部曲,对后来的东吴私兵世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至少在江东,潜移默化中大家都觉得部队就是私有财产,应该一代传一代。虽然部曲制在汉末三国是普遍现象,但在东吴表现得比较极端化。这是另一个话题,就不展开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为孙策人生第一战的惨败,反而使袁术放下戒心归还旧部。从此,孙策才真正开始了小霸王的征战之路。
袁术孙策重大事件之五——军中立威
兴平元年(),把控朝廷的李傕派出太傅马日磾持节前往关东各地,希望与各诸侯缓和关系。马日磾到寿春后,袁术列了一批名单强迫马日磾给封官。不管怎么说,这是代表朝廷封的官,比各地诸侯自行任命的效力高,来路正。
其中孙策被袁术上表拜为怀义校尉。这时孙策只是带着那一千多人,袁术也没有忘记提拔。而且袁术常常跟左右感叹:“我要是能有个像孙策那样的儿子,就死而无憾咯!”可以看出袁术内心还是对孙家有感情的,真的很喜欢孙策。
《三国志·孙策传》载:表拜怀义校尉,术大将乔蕤、张勋皆倾心敬焉。术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不光袁术喜欢孙策,袁术的大将乔蕤、张勋也都对孙策很有好感,打从心底欣赏这个年轻人。有观点认为乔蕤就是二乔的父亲,不过史料上没有直接证据,成了永远的悬案。
既然还没在战场上证明过自己,凭什么孙策人见人爱?不是能力,那肯定是人品过硬。
有一次孙策营中某个骑兵犯了罪,逃进袁术军营的马厩里。可能这个士兵觉得孙策不敢进入袁术的营里搜查吧,但孙策没管那么多,径直带人闯了进去,揪出犯罪士兵当场斩杀,然后孙策主动求见袁术谢罪。
袁术回应:“士兵违背军令就该斩,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有什么可谢罪的呢?”有了老大的支持,孙策军纪严明的形象就在军中传播开来。这样的年轻人,自然会赢得年长者的尊敬,毕竟心胸不那么狭隘的话,对年轻人总是更加欣赏。
说起袁术,总体是一个荒唐的、不靠谱的形象,游侠习气浓厚,做事轻浮不稳重,缺乏长远战略规划。他是挺喜欢孙策,但是又不重视孙策,虽然不能说他气量狭小嫉贤妒能,但对孙策长期轻视,直接导致孙策极其失望,决心出走。
孙策重大事件之六——袁术屡食言,孙策欲出走
当初孙坚为豫州刺史,是袁术阵营第一悍将,现在袁术占据江淮,孙策觉得给自己个太守做并不为过。袁术起初答应把九江太守位置给孙策,但后来却让丹阳人陈纪做了九江太守。毕竟孙策年轻,还有的是机会,年轻人不要着急嘛。
很快袁术决定发兵征讨徐州刘备,向庐江太守陆康征米三万斛。虽然庐江属于扬州,但陆康并不是袁术阵营的人,而是之前朝廷任命的太守,所以拒绝承认袁术的领导地位,也不发粮。袁术大怒,决定派兵攻打庐江。
说是打庐江,庐江是郡,郡的治所在舒县,所以实际上就是打舒县。上期笔者讲过,周瑜就是舒县人,孙策还搬到舒县跟周瑜做过邻居。当年孙策不是喜好结交社会名流吗,在当地拥有不小的名气。但再出名也是十几岁的孩子,有的大人偏不把孙策放在眼里,这位太守陆康就是之一。
陆康不喜欢孙策,有一次孙策前往拜见,陆康没有接见,只是叫主簿跟孙策见面。可能陆康只是忙于公务,也可能陆康觉得亲自见一个小孩有失身份,具体原因不知。但孙策觉得很没面子,自己也是当地一号人物,你太守牛什么牛啊。
几年后,袁术想攻打庐江,孙策就积极请战,打算让这陆康老头子瞧瞧,让你看不起人。
袁术带着主力军要去徐州跟刘备对战,于是就同意孙策去打庐江。袁术对孙策说:“之前是我一念之差让陈纪做九江太守,这事是我不对,后来也常常后悔,本意是让你当,但客观因素太多。总之,你这回能打败陆康,庐江我就交给你了。”
《三国志·孙策传》载: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
得到袁术的许诺,孙策领兵攻打舒城。这个时候周瑜在哪里不知道,考虑到其叔叔周尚在第二年担任袁术的丹阳太守,周瑜一家应该早就投奔了袁术,并不在城中。
这场庐江之战,因为陆康很得民心,舒城军民同仇敌忾抵抗孙策,前后打了将近两年,才因为城内粮食耗尽而被攻破。一个月后七十岁的陆康病逝,陆家宗族战死饿死近半。后来的两位东吴名臣陆绩和陆逊就是陆康的晚辈,因为两人年纪尚小,开战之初被陆康送回吴郡老家避难,躲过一劫。
围城战打了两年才分胜负,孙策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然而袁术又食言了,把庐江太守位置给了刘勋。孙策感到自己被耍了。
吴景孙策重大事件之七——渡江前奏
两年的庐江围城战虽然结束,袁术的新麻烦却接踵而至。早在兴平元年(),原扬州刺史陈温去世,朝廷任命刘繇为新任刺史。不过袁术很快占据了扬州治所寿春并割据江淮,刘繇无法赴任。
没办法,刘繇退而求其次渡过长江来到曲阿另立治所。在袁术篇笔者分析过,刘繇能够到曲阿其实是袁术默许,并派吴景、孙贲监视,目的是表面不违背朝廷任命,同时不影响自己。
但刘繇自己不甘心只做吉祥物,暗中发展起自己的势力,将丹阳太守吴景、丹阳都尉孙贲都赶回了江北,派部将樊能、于麋驻守横江津,张英驻守当利口,与袁术形成南北分治局面。
正当孙策包围庐江舒城之时,他的舅舅吴景、堂兄孙贲正跟刘繇部将张英打得难分难解。隔着长江天险,双方谁也不能搞定对方。
兴平二年(),打下庐江却未得太守的孙策向袁术请战,希望去帮助舅舅平定江东,搞定刘繇这个扮猪吃老虎的家伙。
根据《江表传》记载,袁术很清楚孙策心中不满,也考虑过孙策可能借机脱离,但袁术觉得一方面刘繇、王朗这些人在江东势力已经很大,孙策去了也不会有太大作为;另一方面江东反正已经丢掉了,派孙策去试试对自己也没什么损失,去就去吧。
《江表传》载: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
于是袁术上表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职权,带着孙策本部一千多人以及数十匹马,加上志愿跟随的几百门客,前往历阳而去。
需要注意的是庐江之战是持续两年的围城战,孙策不可能只有一千多人,也就是说孙策此次带走的只有本部人马,袁术并未给予任何兵力支援。可能袁术的内心也挺矛盾,知道孙策对自己不满,放出去很大可能回不来,成功则当个半独立的“外藩”,失败就一了百了,自生自灭。但留在自己身边则是万分尴尬,两次食言之后,袁术自己也不好意思见到孙策。
这时孙策早年在当地结交的人脉以及近期积累下的威望起到了重要作用,部队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走到历阳与吴景会师时,已经聚集了五六千的兵力,周瑜也带兵赶来助阵,更关键的是在江东,孙策也拥有自己的卧底,孙坚旧部、时任吴郡都尉的朱治。
刘繇的突然崛起不仅破坏了袁术原本在江东的势力,而且也给孙策提供了脱离袁术绝佳的理由。万事俱备,只等孙策渡江。
孙策如何横扫江东,这当中又有怎样精彩的历史事件,下期咱们继续聊。感兴趣的朋友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