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热点九问: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最新走势
经济企稳迹象更加明显
从7月份开始,此前增速连续下滑的中国经济出现了新变化,制造业PMI和工业增速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反弹。8月份的PMI数据再度确认了这一变化。
“中国经济企稳迹象更加明显。”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得出这样的基本判断。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月度经济的核心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在7月份同比实际增长9.7%,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当月投资、消费两大内需增速基本平稳,进、出口数据双双由负转正。
从8月份对制造业企业采购经理调查获得的最新情况看,市场需求有所恢复。当月新订单指数为52.4%,比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为16个月以来最高;同时生产指数为52.6%,也上升了0.2个百分点,与新订单指数的差值缩小至7个月来最小,表明制造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现在的经济走势是‘趋稳蓄升’。”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分析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向下的力量基本出尽,回升还需要再积蓄一些力量,目前还处在上下力量的较量中,未来走势要看向上力量积蓄到什么程度。
宋立进一步分析说,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趋势基本确立,而国内调控*策的基调已经从以前的控通胀调整为稳增长,*策取向也很明确。
稳增长*策效果日益显现
从今年一、二季度经济增速连续下滑,到近两个月来企稳迹象越发明显,是什么使得经济形势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上半年数据出来后,市场信心明显不足。国家相继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和调结构、促改革相结合的*策措施,明确了底线,改善了预期,使得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局面开始改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
最近两个月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密集出台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促进贸易便利化、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等一系列*策措施,释放了明确信号,明显增强了市场信心。
短期经济增速的变化,与企业库存紧密关联,而库存变化的背后是企业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如果说此前一段时期,企业信心不足引发持续去库存、连累经济增速连续下滑的话,那么最近一段时间企业信心明显恢复,很多企业开始补库存、增加产出,使得经济增速出现越来越明显的企稳迹象。
对制造业企业采购经理的最新调查显示,反映企业信心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在7月份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达到56.4%;8月份预期指数又上升到59.4%,创下5个月来的新高,对市场反应灵敏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当月攀升至半年来的高点,进一步释放出市场向好的信号。
牛犁认为,国家*策释放的信号很清晰,引导市场改善了预期,使得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相信随着时间推移,*策效果会更加明显,全年经济发展目标能够实现。
下定决心调结构促改革
在国家一系列*策措施作用下,中国经济走势出现了积极变化。然而,业界普遍注意到,近期出台的*策措施并不是大规模的刺激,而是有针对性的、与调结构和促改革紧密结合的安排部署。中国经济目前仍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局面,在稳住增速的大前提下,未来关键在于调结构、促改革。
“近期出台的很多措施是长短结合的,短期看有利于稳增长,长期看有助于调结构。”牛犁分析认为,例如促进信息消费、养老和健康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发展,短期内能够带动相关基础设施投资,长远看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绿色、低碳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
随着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供给情况的快速变化,中国经济已经到了非调整结构不可的时候了。宋立指出,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力下降很快,必须形成新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调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长期作用至关重要。关键是要鼓励企业利用市场低迷时期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这些措施在当前这个阶段很关键,如果不扶持一下,企业的市场份额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了,支持一下就会上一个台阶,前景就大不一样。
调结构的背后,是要建立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改革的作用非常关键。
“要想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改革。”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张晓晶说,“底线思维”的提出恰恰为改革留出了空间。经济增速保持在底线之上,我们就有更多余地来进行改革,而不是把经济增速推到更高。
中国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在收入分配、资源价格、金融、国有企业、*府职能、社会组织等一系列重要领域面临艰巨的改革任务。今年以来,一些重大改革如利率市场化、取消和下放行*审批等实现了新的积极进展。人们期待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的出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