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兵以一地为名,并不因为统帅的将军与短期时间推移而改变,是典型的地方性精兵。那么广西的狼兵是这样一支地方性精兵吗?
我们先从广西狼兵的起源来看。
嘉庆十九年,姚莹升任广西按察使,皇上告诉他要调查广西俍兵的制度。姚莹回复说:‘俍兵开创的制度没有能考究的,只有《明史·兵志》有“广西东兰州、那地、南丹、归顺州诸俍兵,武勇最多”的记载。
可见狼兵已经出现了很久,且有狼兵的地方很多,但广西的东兰州、那地、南丹、归顺州出的狼兵最是武勇。
又有清朝检司的报告称,自乾隆八年清查二十一年各府州报告兵田的情况,俍兵之外,又有土兵、土勇、隘卒、堡卒、耕兵、抚兵等兵种。他们承耕的地亩,多少不同,而在分防调遣方面却和俍兵没有什么不同。
可见狼兵只是广西兵的一种,还有不少其他兵种,从名字可以看出其分工是不同的,如堡卒应该是驻扎在城堡的士兵,耕兵应该是专职耕种的兵种。
但这里又说分防调遣与狼兵无异,那么其实这些兵种只是名字不同,其实功能性质都是和狼兵一样的战兵。
狼兵的制度没有考究,广西其他名字的兵种与狼兵无异,可见狼兵并不是特殊训练才能得出的精兵,而是指广西所产的地方兵种。
这其实和古时候的丹阳兵非常相似。
所谓丹阳兵,就是出自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等地)的精锐士兵,袁术曾称其为“此地精兵辈出”。
孙策因其父战死而失去根据地,曾征募名丹阳兵士去投奔他的舅舅吴景,后来,吴国的丹阳太守沈莹向晋军开战,只率领名丹阳兵士,头绑青巾,只执大锤。多次向晋军阵地冲锋,攻破了晋军的坚牢防线。
其实早在汉初,丹阳精兵就已经出现。李陵从丹阳招募来5千死士,在李陵进攻匈奴时,就是以这5千精兵与3万匈奴骑兵作战。在援兵不到的情况下,拼命抵抗,最后仅剩四百人依然坚守阵地,主帅李陵被迫投降,副帅韩延年战死。
匈奴骁骑之勇,五千丹阳兵竟能令单于丧胆,几乎要撤退,最后探知李陵无援才敢进攻,丹阳兵的善战可见一斑。
但是后来丹阳兵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流中。这其中有何原因?
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官府法律的建立与强化,丹阳兵逐渐与其他地方兵种无异。
经济繁荣使得物质丰富,而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丹阳人不再是从小就上山打虎,下河抓鱼,一天不干活就可能会饿死的恶劣环境中成长起来,体魄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其成人后,也不再需要进入军队求一口饱饭,求一身富贵,他们有更多选择,耕地经商都能活命与致富。
而比物质更能消减丹阳兵武勇的是文化中心南移,让丹阳故地的百姓受到儒家等温和文化的濡染,知书达理的丹阳人增多,好勇斗狠的丹阳兵相应减少。
经济与文化繁荣能增强丹阳地方政府与法律的力量。在强大的丹阳政府与国法前,丹阳人私斗代价增大,而诉诸公堂却既能保障自己的利益,又不会受到国法制裁。随着时间的推移,丹阳人逐渐习惯在稳定的统治下,国法允许的范围能生活,野蛮的血性自然减少。
广西狼兵与丹阳兵都是典型的地方精兵,在冷兵器时代,士兵的悍勇能极大增强军队战斗力。而经济落后,文化野蛮的地方就成为了统治者们最喜欢的兵源,其中能大规模募集到悍勇士兵的地方就会让统治者印象深刻,并加以称颂,为之冠名。
这就是地方性精兵丹阳兵与广西狼兵名字的来源。而其出现的基础是恶劣的成长、生活环境与野蛮的文化,因此其消失也必定是因为经济与文化得到发展。随着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与抚慰,地方性精兵的消失基本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