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海报新闻」
在经济大循环体系里,县域经济承担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也是中国经济活力与韧性的基石。
夜幕下星星点点的灯光,点亮了一个个活跃起来的村镇,也照见着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关于县城,最近一两年热门话题挺多:曹县汉服、许昌假发、寿光蔬菜……很多县城都拥有一张响亮的名片,小县城里的“大生意”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
如果你想出门旅行,有一件事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在海边游泳的十个人,可能有四个穿着来自辽宁兴城的泳衣;入住的酒店里,一次性牙刷基本产自江苏杭集;打开行李箱,塞成一团的袜子七成来自浙江诸暨。
小小的县城里,藏着不少大生意。
山东曹县,因盛产汉服“出圈”。这里的演出服销量占全国70%以上,汉服销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河南许昌,则被称为“假发之都”。全世界每十个戴着假发的人里,就有八个戴着中国造的假发。这其中,就有一半来自许昌。
江苏有个眼镜之都——丹阳。丹阳每年能生产眼镜架1亿副,承包了全球50%、全国70%的镜片产量。
浙江除了拥有全球最著名的“小商品之都”义乌,还有很多低调的“冠军”。永嘉是“中国纽扣之都”,永嘉桥头镇的一家纽扣工厂,每天可以制造万至万颗纽扣,全球超过六成的纽扣都来自这里。
湖南邵东一年生产的打火机,串起来可以绕地球20圈。全世界的一次性打火机,70%来自邵东。
看似低调,却出手不凡。这些县城的特色产业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也构成了中国经济活力与韧性的基石。县域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来看特约评论员杨禹的解读。
07:21特约评论员杨禹:“小城故事”很多,关键是把小城放进大循环、双循环里。我们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很多县城将自己有特色的物产和创造与全国、全世界联系起来,这就是将自己融入了国内的大循环,融入了国内、国际的双循环。
特约评论员杨禹: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是承上启下、联通各方的重要平台。从面向广阔的市场、发展经济的角度看,县城、县域往往是联通各方、汇聚各方的要素。县城、县域往往也是很多产业的聚集点、落脚点。县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平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果把整个国家比喻成一张网,县城就是网上的纽结。纽结都很紧实的话,这张网就非常有力。今天,中国的县域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在这个层面也能够特别感受到。县城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还能看到一些短板、不足,其实有短板、不足的地方,恰恰也蕴藏着未来长久发展的潜力。
特约评论员杨禹:数字经济极大丰富了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我国对数字经济发展十分重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特别提出进一步向乡村延伸。县域发展应该抓住自己的突出特色,抓住前进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看到,不管是走什么发展路径,发展质量比较高的县域经济都是在把握全局观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抓住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以重点带动全局,才会有这样生动的发展局面。突出特色,抓住主要矛盾,县域经济前进的潜力将非常大。
(总台央视记者岳群丁雅妮王秀帅汤涛江苏台四川台湖南台江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