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我军自研电脑硬盘数据恢复平台在演习中救场
TUhjnbcbe - 2020/6/17 15:18:00
面部白癜风怎么治疗

我*自研电脑硬盘数据恢复平台在演习中救场


资料图:解放*通信兵紧张作业


广州*区某自动化站——有“果”无“花”亦欣然


广州*区某指挥自动化工作站,是赫赫有名的“获奖大户”。有数据为证:近年来,该站获得36项*队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6项,独占全*同类部队鳌头。与此同时,该站每年都有一些科研成果因为各种原因,与“奖”无缘,被官兵惋惜地称为“无花果”。但有“果”无“花”亦欣然,该站站长肖华春自豪地对说:“这些项目虽然没得奖,但在基层部队结出的‘果子’一样甜!”


品一品才知道甜不甜


手持近3年来的19项“无花果”清单,按图索骥,来到广州*区某旅。问及“指挥所计算机硬盘数据恢复平台”这一“无花果”的作用,该旅旅长夏高远向竖起大拇指:“非常管用!”言毕,夏旅长向讲述了该“无花果”在去年底的一次大型演习中的救场故事。当时,演习正紧张进行,中*帐内指挥系统中的一台电脑由于运行时间过长,发生“崩盘”现象。电脑瘫痪,大量的作战数据和指挥参数储存在电脑硬盘里。关键时刻,他们迅速使用“指挥所计算机硬盘数据恢复平台”,为受损硬盘恢复分区表、恢复文件……不到10分钟,受损电脑硬盘刺耳的“咔嗒”声消失了,恢复正常运转,指挥“数据流”重新畅通无阻。


“吃一口,才知道‘无花果’有多甜。”夏旅长感慨道。过去,指挥所电脑硬件出现故障,送到就近的地方电脑维修中心,不仅担心维修技术不过关,更担心泄密问题。送到部队电脑数据恢复中心,往返路程遥远,直接影响演练和作战指挥。如今,有了“指挥所计算机硬盘数据恢复平台”,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它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接着,按照“无花果”清单,又走访了其他使用部队,所到之处皆可感受该站“无花果”给部队战斗力建设带来的效益:在某机械化师,该站的“野战机动指挥所自动警戒系统”成为这个师指挥所的“全天候安全卫士”。这项成果使他们用“联监控”取代以往的“人力盯守”传统警戒模式,警戒区域范围扩大数十倍,警戒反应速度成倍提高,为演习作战指挥所的安全撑起了无形屏障。


算一算就明白亏不亏


旅长夏高远也许并不知道,他眼中的“宝贝”——指挥所计算机硬盘数据恢复平台,在两年前的研发过程中,险些遭遇“流产”厄运。


当时,该站在某旅调研了解到“数据恢复”的作战需求。可在项目启动讨论会上,却遭遇了反对声。有人认为,这项科研课题没有上级的经费支持,投入人力物力都很大,是典型的“亏本生意”,不划算;还有人说,这项科研课题虽然实用价值大,但技术创新点少,在评比中获奖的可能性太小,没必要去劳心费神。


站*委不为所动,态度坚决:“科研创新不能光算经济账,更要算*事效益账。部队有需求,亏本也要干!”


该站研发“指挥自动化装备管理系统”,集中了19名骨干、前后花费了半年时间,用于调研、设计、攻关、实验的经费投入近50万元。结果该成果在全*科技进步奖评选中以0.05分的差距落选。


值不值?该站为此项目专门召开科研总结会。会上,肖站长为大家算了一笔账:“指挥自动化装备管理系统”装备到4个部队仓库后,过去维护管理库房需要一个分队,现在2名战士就能承担;过去将库房所有装备清点一遍,需要一个星期时间,如今半小时轻松搞定;过去每座库房年度维护费用近百万元,如今缩减了70%。


于是,大伙都明白了这项成果看似“入不敷出”,但并非是“亏本生意”,产生的*事效益很大。


“无花果”催生多种效益


在采访中发现,该站的“无花果”并非真正无“花”,它开的是“隐形之花”,收获的是多个层面的“辐射效应”。


“无花果”现象的蓬勃发展,强化了该站科研创新“淡泊名利”的良好风气。过去,一些科技干部目光只盯着“出彩”课题,将成果获奖看得很重。由于只盯着名利的“花”,科研选题脱离部队战斗力需求,反而结不出有质量的“果”。如今,该站通过大力扶植“无花果”,将科技干部的目光从“名利”吸引到部队一线需求上,让科研创新有了正确的方向。


大力培植“无花果”,使重大科研成果诞生有了技术积累。采访中,肖站长告诉:“摘取重大科技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而‘无花果’恰恰起到了技术上的奠基铺路作用。”2004年该站研制“某联合数据库平台”,经历5个多月艰苦攻关,结出的仍是“无花果”。然而,在2005年该站重大课题“塔山系统”研制过程中,“某联合数据库平台”为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了最核心的技术支撑,使得原本2年才能完成的课题,短短8个月就开发成功,并一举摘取*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伴随着“无花果”的不断涌现,一支业务精湛的科研骨干方队悄然崛起。该站软件设计室副主任胡志宇分配到站里的前5年,先后从事了“野战机动指挥所自动警戒系统”等9项科研课题的攻关,虽然成果没“开花”,但他成长的脚步不断加快。2006年,业务素质全面成熟的他被破格任命为“某型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课题组组长,他带领一支年轻科研骨干队伍,经过近一年的刻苦攻关,完成了这项重大课题,摘得*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据统计,该站35名科技干部,人人都参与了至少2项“无花果”项目的研发。


总装某测控站——不求“花艳”求“果实”


■李忻颖


总装某测控站牢固树立“高标准、高效益”的科研指导思想,以实战需求为牵引,抓好科研攻关的每一个环节,激活了基层单位创新的一池春水。神舟五号任务以来,该测控站共进行了43项课题研究,其中有35项成果直接应用在科研试验任务中,部队测控能力成倍提升。


放弃成果申报为哪般


前年年初,针对现有测控设备自动相位调整时间长、精度不高,不能满足多星测控条件下设备状态快速切换的需要,该站组织技术力量集智攻关,研究“基于卫星的动态自动校相技术”。


历经1年,课题组完成了相关的方案论证、系统开发与测试,并通过了卫星长期管理工作检验,确保了目标稳定跟踪。就在专家组准备对该项目验收时,该站却主动放弃了当年申报*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机会,继续对该技术在导航、深空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大幅度提升相关技术性能指标。


使创新对接实战


去年,该站根据试验需要和工作实际,立足于改善试验条件和提高试验能力,重新对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进行了论证和设计。为了充分挖掘设备自身潜力,该站对所属测控设备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5次派人到*内外装备部门、生产厂家和科研院所求教取经,并集中技术骨干进行了计算机仿真试验,攻克了不同体制下动态校相的技术难题。经过1年的苦战,他们研制出一套“基于卫星的动态校相”方法,把作业时间由2分钟缩短至5秒钟,大大提高了测控设备自动化运行效率。


为使创新对接实战,该站*委还推出以下措施:先后投资20余万元,在硬件设施上做好配套建设;成立科技攻关小组,重点解决急难险重问题;对一些部队急需的科研项目重点扶持,加大经费投入。


多项成果带来高效益


近年来,该站先后攻克了10余项制约战斗力建设的难题,一批自主创新成果成为战斗力生成的“倍增器”。


针对日益繁重的卫星长管工作,工程师陈俐研制成功《长管自动项目优化软件》,实现了站机软件的自动切换,缩短了不同型号任务软件的切换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长管岗位由5人减至2人。助理工程师邵*飞的课题“测控数据综合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技术人员实时了解当前数据质量提供了支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工程师苗春林针对调制管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摸索出“一先一后”工作法,延长了调制管使用寿命,节约经费20多万元。


成都*区昆明总医院——不为名声为战场


阳春三月,云南边防某山岳丛林地。一场战地急救演练正在紧张进行:伤员躺进一种神秘的“模具”中,无论是用人扛、背、拉,还是汽车运、飞机吊,以及漂浮在水面上,都可以一动不动,不会再受到搬运中的颠簸等带来的二次损伤……这个神秘的“模具”,就是昆明总医院研制出的新型急救搬运毯。


“新型急救搬运毯能让伤员搬运和检查过程中真正实现‘零损伤’,这是实战‘逼’出来的。”面对边防官兵和同行的赞誉,昆明总医院院长赵升阳、*委史云*如是说。


报奖成果并非无可挑剔


在一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昆明总医院刚申报科技进步奖的急救搬运毯初现神奇:医护人员从背囊中取出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形套子和4个铁盒“罐头”。在地上展开人形套后,倒入“罐头”中的填充剂,碾压均匀后,体积不断膨胀。伤员躺进人形套子后,很快变成了一个坚硬的“模具”。医护人员随即把伤员的身体牢牢捆扎在其中。在伤员转送中,急救毯任凭颠簸,也不会对伤员造成新的损伤。


“难道就无可挑剔了吗?”在一片叫好声中,专家们在各种救护条件下反复查找急救毯的问题。


一较真,还真发现了急救毯的缺陷:不能在水面上漂浮,水域救护中难以发挥作用;撞击力大的坚硬石块不时会击坏模具,不利于战时防弹;在没有直升机降落条件的地域,无法将伤员送上机等。


丢了奖牌也要弥补缺陷


该院又与自己“过不去”:除决定借助抗震救灾平台弥补急救毯缺陷外,还延缓对急救毯*队科技进步奖的申报。


“脑子简直是注水了,这不是打自己的耳光吗?”决定一公布,便掀起轩然大波:急救毯现已纳入国家专利对外公示,就是要弥补缺陷,也没必要在节骨眼上亮“家丑”……


“与传统的救援工具相比,急救搬运毯的确很先进,但三大缺陷严重影响执行多样化*事任务时对伤员的救助。”这天,*委史云*带着科研人员来到北川漩坪乡,指着一个个场景让大家看:由于急救毯不能浮在水面上,七八个官兵抬着一个担架冒险涉水;因材料防护性能不高,模具被碰得痕迹斑斑……


“为什么不想弥补缺陷,主要是怕丢了可能到手的奖牌。如果只为名而搞科研,那是对官兵生命的不负责!”史*委一番话令大家如芒刺背。他们强烈感到:突破思想障碍方能攻克技术难题。为了战场,就是丢了奖牌也要弥补缺陷!


战场是最好的“淬火池”


然而,几次改进成效都不大。院*委在分析失败原因时发现,虽然把实验室搬到了救灾现场,但担心技术泄露或被别人说三道四,结果“关门单干”难以突破。


他们果断调整思路,请10余名参加救灾的陆海空和二炮等战地医院的专家及基层医务骨干当技术顾问。不到一周,他们就获得了数十条“金点子”。


他们改进了急救毯的多个溶剂的配方,使其混合发泡后浮力增大,重量减轻,成功实现漂浮。同时,他们对毯子的头部和脚部加以改进,并配置了伤员专用的呼吸面罩,避免急救毯在海上漂浮时,风浪过大导致海水灌进伤员口鼻引起窒息。


医疗队从救灾一线回撤前,急救毯的完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人建议应该申报*队科技进步奖,但院领导的态度很明确:科研无止境,始终与自己过不去,科研之船才能远航。他们又上高原,跑边防,让急救毯在不同战场环境中接受检验,对抗寒、抗高温、防潮等材料作了多处改进,才郑重申报*队科技进步奖。


官兵和专家形象地说,新型急救毯给伤员装上了“翅膀”,穿上了“潜水服”、“防寒服”,更能适应各种战场救护的需要。


编余小议


注重“实用”


■柳刚


“虽然获了奖,部队难推广;成果怎么样,部队来检验。”这句话折射出部队对科研创新成果好坏的鉴别尺度,其衡量标准就是“实用”。一个科研单位的创新基点该如何定位?广州*区某自动化站等单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个道理。“无花果”现象之所以能够成为气候,背后撬动它的就是服务战斗力的实用杠杆。


搞科研,获奖的毕竟是少数。然而,当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的单位瞄着“彩头”立项目,结果斥巨资研制出的“科研成果”在评奖会上摘金夺银之后,就束之高阁,成为无法转化为战斗力的“花瓶”。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名利主义”在作祟。获奖,并非是科研的最终目的。*队科研创新要保持正确方向,就要不为名利所困,一刻也不能偏离战斗力的实用需求。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军自研电脑硬盘数据恢复平台在演习中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