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是一个在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诸侯国,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现在的语文教材中还记载着多篇关于赵国的故事,如: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鹬蚌相争、纸上谈兵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赵国的故事。
一日千里——周穆王封地赵氏
周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周穆王有个车夫叫造父,这天,周穆王去远方游猎,突然得知周王朝东南的徐偃国,率领依附于自己的诸侯,攻打周朝镐京;穆王大惊,急忙命令造父备车赶回镐京主持平叛,造父精心选择八匹骏马,一日千里,三日便赶回镐京,徐偃王的叛乱被穆王顺利的镇压了。
周穆王为了感谢造父的驾车功绩,将赵城封给造父,从此,造父的子孙便自称为赵氏。
奠基之臣——赵盾奠定根基
赵城地处山西临汾附近,春秋时期是晋国的国界,所以赵氏在春秋时期一直作为晋国的上卿。
赵氏在春秋时期比较低调,一直辅佐晋国国君,先祖赵衰(cui)是辅助晋文公称霸的卿大夫五贤之一;赵衰之子赵盾继承父位,出任晋国卿大夫,但是晋文公去世后,晋国公族(国君一系)势力大减,晋国的卿大夫阶层抱团对抗公族势力,赵盾就是卿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他集合卿大夫势力,集军政。法治大权于一身,权倾朝野,使晋国的国君权力受到的极大的削弱;赵盾还颇为长寿,他历经三朝,在晋景公初年去世。
但历史证明,再英明的人,晚年的时候也会犯一些离奇的错误,睿智如赵盾,英明如赵武灵王,霸气如秦始皇,都曾经在晚年犯了一些影响后世的错误。
赵盾就在晚年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封弟弟赵括为赵氏家主。
这里要解释一下的,赵盾只是赵衰的庶子,他本来是不能继承家主之位的,而他有三个嫡亲弟弟:赵同、赵括、赵婴齐,这个哥仨的母亲呢,是赵衰的正室赵姬;但是赵姬很清楚她三个儿子的本事稀碎,她便一力主张赵盾作为赵氏家主,就这样,赵盾才当上了赵氏家主,所以为了报赵姬夫人的恩情,赵盾死之前指定他的弟弟赵括为赵氏家主,而自己的儿子赵朔出任晋国正卿,他本以为这样的安排会让赵氏更加强大,却不知这个决定让赵氏遭遇了灭顶之灾。
下宫之难——赵氏孤儿的启幕
赵盾自己是死了,他将卿大夫和赵世家主的权力一分为二,给赵氏埋下了一个大坑。当时,赵盾的儿子赵朔出任晋国正卿,赵盾的弟弟赵括出任赵氏家主;本来呢,赵括就很不爽自己的哥哥赵盾出任家主之位,赵盾死后,竟然把晋国正卿的位子留给了赵朔,所幸赵朔身体不好,没活多久就死去了,那正好,赵括把晋国正卿的位子拿了回来,就这样资质平平的赵括成了赵氏最大的话事人。
晋景公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君主,他即位时,晋国国内卿大夫势力压过了国君的公族势力,他一心想改变这个局面,就在这时,一个机会送上了门。
赵氏突然爆出巨大的丑闻:赵朔的妻子赵庄姬与赵朔的叔叔赵婴齐有乱伦之情,晋景公感觉机会来了,他秘密的安排人手将赵氏的丑闻传的人尽皆知,逼迫赵氏做出应对。赵括只能把赵婴齐流放到齐国,不久后赵婴齐就死在了齐国。
这可把赵庄姬惹炸了,赵庄姬本是晋景公的姐姐,她眼看着自己的情人赵婴齐流放而死,怒火攻心之下,便找到晋景公,诬告赵氏谋反。
晋景公一听,心说我等的就是你这句话,立即点起兵马进攻赵氏所在地:下宫。赵盾总览朝政时,威风是威风了,其他卿大夫却早就不满赵氏很久了,逮到了这个国君下令进攻赵氏的机会,所有人一拥而上,将下宫的所有赵氏族人一举杀光,收缴了所有赵氏的封地,史称:下宫之难。就这,晋景公还不满足,竟然下令继续搜寻晋国国内的赵氏族人,要求一并杀光。
这时,有人看不下去了,韩氏上卿韩厥(没错,就是黄晓明演的那个)幼年时受到赵盾的提拔,与赵朔是好友,他冒死进谏晋景公:“赵氏先祖赵衰、赵盾对晋国有功,如果他们都在晋国无后,恐怕会令所有忠臣寒心!”晋景公这才收了杀心,重新任命赵朔的儿子,自己的外甥赵武为赵氏家主,重立赵氏,可留给赵武的,是一个破碎的赵氏。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说,作者说的不对吧,怎么跟电影里面演的不一样呀?
这里要着重说一下《赵氏孤儿》这个故事,目前电影里面的“赵氏孤儿”是按照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版本改编的,而当前的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左传》版本的“赵氏孤儿”(就是上面写的这些)才是真正历史发生的事情,《史记》版本的“赵氏孤儿”是赵氏立国后为了粉饰自己家族而重新记载的版本,历史上也没有其他地方记载程婴这个人。
崛起之路——烈侯建赵诸侯奠基
赵武面对着破碎的赵氏,擦干眼泪继续前行,晋景公在位期间并不重视赵武,赵氏一直没有机会崛起。景公去后,晋厉公即位,厉公启用一批忠于国家的忠臣对抗卿大夫,赵武作为忠良之后,又是落魄贵族,被厉公选中重用。
但好景不长,三郤之乱爆发,栾氏带头抵抗晋厉公,带军攻击都城,杀掉了晋厉公,复立悼公。晋悼公是晋国的最后一位霸主之君,悼公即位后,借助韩氏的力量废除了栾氏,并拜韩氏韩厥为正卿,大肆启用功臣后人,直到这时,赵武才真正上位,位列六卿。赵武能文能武,晋悼公倚之甚深。
晋悼公十四年,前年秋,晋悼公会盟诸侯准备伐齐,却突染重病,在位仅十五年就去世,悼公一去,晋国六卿更无人能治,公族势力彻底溃败。
六卿倾轧,中行氏与范氏率先出局,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四家。
公元前年,赵襄子联合魏、韩共灭实力最大的智氏,而后瓜分晋国土地,晋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年,赵烈侯重金贿赂周威烈王,周王正式分封韩、赵、魏为诸侯。
公元前年,赵敬侯与韩、魏废晋静公,推倒晋国宗庙,晋国正式灭亡。
晋国灭后,三晋(韩、赵、魏)蜜月期结束,正式翻脸,公元前年,魏武侯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虽有齐国“围魏救赵”帮忙,但仍被庞涓攻破邯郸,最终屈辱的与魏国签订停战条约,赵国国力下降。
这时,赵肃侯即位,肃侯在位二十四年,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赵国低调对外,内养国力,俨然是北方的新霸主。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称霸北地
时间来到公元前年,赵肃侯去世,年轻的王子赵雍即位,即为赵武灵王。
肃侯去世时,魏、楚、秦、燕、齐五国派遣精锐部队一万人前去邯郸吊唁,其意不明,赵武灵王当机立断,联合宋、韩守卫国土,重金贿赂娄烦北出攻击燕国,撺掇南越攻击楚国,五国联合之势被破,再无力攻赵。
赵武灵王初登王位就破了五国会葬,在国内威望大增,当时赵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乱赵国,游牧民族骑乘骏马,来去如风,赵国的步军难以应付。赵武灵王就趁机提出学习游牧民族,穿上轻短的袍服,取代当时流行的宽大的袍服,并在军队中抛弃笨重的战车,实行骑兵制,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建立了中原王朝的第一支骑兵,赵国国力因此而强盛到最顶峰。
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年,赵国攻击中山国,占领了中山国一半的土地。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年,赵国攻击娄烦、林胡,占领了娄烦与林胡部落的大部分土地,并获得了大批良种马匹,赵武灵王建立了雁门郡与云中郡,国土大大增加。在当时能与强秦抗衡的就只有赵国了。
沙丘之变
赵武灵王十四岁继承王位,在位三十年后才四十四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他对外征战身先士卒,身体也非常强健,本有机会带领赵国继续走向更繁盛的境界,但他自己偏偏要整个花活儿。
赵武灵王在位时,赵国与韩国结盟,赵武灵王迎娶韩国公主为正妻,生下了嫡子公子章,公子章跟赵武灵王非常相像,孔武有力,军事能力突出。赵武灵王非常喜欢公子章,便立他为太子。可韩夫人不久后患病去世,赵武灵王在进攻北族的时候俘虏了一个美人吴娃,吴娃美丽多智,服侍赵武灵王,为他生下了公子何,也就是赵惠文王,吴娃一生短暂,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赵武灵王非常喜欢这个妃子,临终时问吴娃有什么愿望?吴娃便说,希望立公子何为太子,赵武灵王便废了太子章,改立公子何为太子。
公元前年,在位二十七年的赵武灵王退位,将赵国王位交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公子何,也就是赵惠文王。他的本意是希望自己能够专心一意的进行军事方面的建设,而自己的儿子可以总览朝政,做好政治方面的建设,但是他低估了王位与权欲对一个人的影响。
起初的三年,赵惠文王在名臣肥义的教导下总览国政,战战兢兢的在父亲赵武灵王的阴影下努力做好国政工作,但是坏就坏在赵惠文王小儿子的身份。
大儿子公子章被废后,整日无精打采,日渐憔悴,赵武灵王看到大儿子这么颓废,又想起了韩夫人的善良贤惠,便想封赏大儿子。正值当下赵惠文王势力已成,凡事也不再请示赵武灵王,渐渐地朝中大臣也对赵武灵王轻慢了起来,赵武灵王想借着封赏公子章的时机,重新掌握政权。
赵惠文王四年(前年),赵武灵王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群臣大惊,自古便无二王并立的情况,这个想法的背后是赵武灵王要收回赵惠文王的实权,重握朝政,赵惠文王自然不甘大权旁落,指挥群臣上书反驳,赵武灵王见文的不行,竟然想动武的。
赵惠文王五年(前年),赵武灵王去沙丘(河北省邢台市西北)以选看墓穴为目的,招公子章和赵惠文王一同前往,意图挑拨二子相斗。赵惠文王没办法,只好带着肥义前往,到达后,公子章假借赵武灵王的名义招赵惠文王前去议事,想借机杀掉他;这时候赵惠文王也觉得事情不太对,不敢贸然前往,肥义便主动请缨,代惠文王前去,更是对惠文王说:自己不归,则事变矣。
肥义前往朝见,不见赵武灵王,而只看到公子章,他便知道事情不对,便大声质问公子章,公子章见计策失败恼羞成怒,借伏兵杀死了肥义,更是准备直接进攻赵惠文王营地。赵惠文王见肥义久久不归,便知道出事了,他抢先一步调兵围困沙丘宫,并进攻公子章。
两支部队在沙丘宫前激烈拼杀,最终赵惠文王技高一筹,阵斩了公子章,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仗是打赢了,最后还有一个主父——赵武灵王怎么处理呢?赵惠文王也是狠绝,他派人围困沙丘宫,不送粮水,不放赵武灵王出宫,三个月后赵武灵王被活活的饿死在了沙丘宫内,时年45岁。
赵武灵王在赵国境内推行“胡服骑射”,建立了中原王朝第一支骑兵部队,也让骑兵这一兵种在战国时期盛行了起来,他对赵国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晚年因让位导致国权旁落,心里理泛起重新争霸的心思,导致赵国内乱,自己惨遭饿死,一代英主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
长平之战——赵国的衰落
赵惠文王即位初期,赵国经历沙丘之变,国力略有下降,但是惠文王主治清明,任用贤明,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辅佐,在位三十三年,赵国在北方是最强大的诸侯国。
赵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即位,中原大地风云激变,魏国称霸百年后彻底衰落,楚国经历了丹阳之战和垂沙之战后国势萎靡,齐国更是在燕国乐毅五国伐齐后一蹶不振,韩国本来就是个小国更是不值一提,这个时期能够与商鞅变法后的强秦有一战之力的只剩下赵国了。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公元前年),赵国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老将廉颇也在对秦作战的几次战役中表现突出,一时间能够对抗秦国的只有赵国了,两个强国之间也锋芒对立起来。
公元前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之地,韩国国土狭长,野王一失,上党郡就孤悬秦赵之间了,但韩国弱小,国内也都能接受上党被占的命运,派使臣向秦朝议和,愿意割让上党郡,换取秦国的退兵。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向秦朝投降,他便想出一条驱虎吞狼的毒计。冯亭立刻出使赵国,表示愿意献上上党郡十七座城池于赵,赵孝成王大喜,欣然接受。秦国听闻到手的鸭子飞了,大怒,派军五十万进攻赵国,双方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在战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一举奠定了秦将白起的“杀神”之名,也奠定了赵括“纸上谈兵”的骂名。但作者还是想替赵括说两句公道话:
赵孝成王撤换廉颇肯定是不对的,但这也不仅仅是因为秦国的离间计,而是因为四十万大军的粮草问题。赵国国内产粮地不多,无法支撑四十万大军长期作战,廉颇立足防守等待秦军疲乏后进攻的战术思路不能令赵王满意,他想要速胜。要知道,秦国攻下了魏国的河西之地,又攻占了巴蜀产粮地,从粮草的准备情况来看,肯定是比赵国好的,所以拖下去可能还是秦军获胜。
赵括是不是只会谈兵法,不会指挥呢?那肯定不是的。我们先来看一下战争的经过,公元前年,赵括替换廉颇接管了长平前线40万赵军主力,他立即收缩兵力,主动进攻秦军,企图速胜,秦将白起以长平城为堡垒,正面坚决抵御赵军主力,同时派遣骑兵切断赵军补给,赵军主力向长平城方向进攻,秦军在稍作抵抗后,白起假装战败,引诱赵军追击,然后指挥部队包围赵军主力,将赵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赵括眼看不能突围,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昭襄王得知围困住了赵军主力,号召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参军作战,围死赵军,46天后赵括企图集中兵力突围,意图被发现后突围失败死,赵军全军投降。
从整个战争的过程上看,赵括也算是中规中矩,只是企图速胜而中了白起的计谋,导致兵败。
秦军此役也是元气大伤,五十万大军阵亡一半,但是却俘虏了近四十万的赵军,白起担心赵军俘虏哗变,便一口气坑杀了所有的赵军,就这样赵国精锐一扫而光,最后一个能够与秦国抗衡的诸侯国也失败了。
“长平之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秦国在长平之战中虽然也是损失惨重,但是打败了赵国,获得了上党野王两郡,整体实力正式凌驾于六国之上,大一统的步伐大大加速了。
长平之战后,秦国休养生息,赵国却不得安宁,燕国趁机进攻赵国,企图获得土地,赵孝成王重新启用了廉颇,打败了燕国的进攻,获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但是赵国后期庸人当道,国君也是平平之辈,公元前年,赵国最后一任国君赵幽缪王听信宠臣郭开的谗言,杀死了正在抵御秦军的李牧和司马尚,赵国最后一丝希望也断送了,后被秦军攻破都城邯郸,正式灭亡。
纵观赵国历史,从赵衰赵盾辅佐晋国开始,到赵襄子架空晋国国君,再到赵烈侯获周王封为诸侯建立赵国,于赵武灵王、赵惠文王期间强盛,而国运在赵孝成王长平之战后衰落,最终为秦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