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丹凤朝阳地,吴地飞歌处;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砥砺奋进的十年。在镇江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丹阳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实现发展方式大转变。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全力攻坚克难、激发市场活力、狠抓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加强城乡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平安建设、兜牢民生底线。
铸就辉煌岁月,干出历史荣光。丹阳不仅有着“眼镜之都”“钻头王国”“灯具世界”“木业航母”等美誉,这十年来,更创造了新的光辉岁月,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19位、“中国创新百强县”14位、“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中国最佳县级城市30强”“中国宜居宜业城市”等诸多荣誉……丹阳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多,含金量越来越高;十年来,丹阳一跃成为苏南现代化工贸名城,谱写出“智造名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十年来,丹阳历届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对新常态的认识,不断增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能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一着不让狠抓重点项目,始终坚持“一号战略”不放松,跑出了“产业强市”加速度,谱写了“镇江很有前途”的丹阳篇章。
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无声地诉说一份份的辉煌:年,丹阳GDP亿元,年达到亿元,增长了近60%;年,丹阳一般预算收入50亿元,年达到71亿元,增长了42%;年,丹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年达到亿元,增长了78%;年,丹阳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元、元,年分别达到元和元,分别增长了96%和%;年丹阳进出口总额是26.5亿美元,年则为37.5亿美元,增长了%……
截至年,丹阳全市共有制造业企业1.69万家,其中百亿企业4家、纳税超3亿元企业6家。该市眼镜制造产业集聚区获评“长三角最强中国制造产业集聚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检测、物流、培训及专业园区为一体的产业体系。钻头和金刚石锯片、人造板产业综合实力居亚洲前列。大健康产业以鱼跃、国药为龙头,初步形成了四大类医疗器械产业群。新材料产业聚集了图南合金、恒神碳纤维、天工国际等重点企业,基本建成了涵盖高性能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门类的综合性新材料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层出不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十年来,丹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先后成立“丹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丹阳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丹阳市科技金融决策与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等顶层决策领导机构,先后出台《关于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丹阳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招引的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构建了系统全面的“3+2+N”创新政策体系。
丹阳积极构建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丹阳高新技术企业达家,占镇江市的30.2%,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家,两项指标均居镇江市首位。
丹阳坚持以高端化为主攻方向,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支持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形成“制造+科技”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大健康、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火炬计划高性能合金材料产业基地,拥有高性能合金材料、航空材料和部件及收获机械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建成科技产业园区4家,创新密集区达7个。通过“平台+载体+项目”,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千吨级碳纤维、镍基高温合金、无创呼吸机、多作物联合收割机等余项技术国内领先或填补空白,涌现第二代高铁接触网悬挂智能检测装置、高速列车轮装制动盘等10多个全国“唯一”“第一”产品,形成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丹阳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进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功入围首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拥有29名两院院士、45名国家级专家、名省“双创”人才,人才竞争力名列全省(县域)十强。拥有江苏省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等六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科技部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等8个海外人才联络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7家,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获评“国家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丹阳开发区创成“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创新驱动,成为丹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
金融生态持续优化
为了帮企业纾困解难,助力经济发展,近两年来,丹阳先后举行两次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活动。在年7月举行的“金融赋能,再启新程”丹阳市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对接会上,共签约项目个,涉及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国企改革等领域,累计授信超过亿元,是上一年的十倍之多。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活水”,为了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原动力,丹阳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风险补偿金制度,设立科技风险补偿资金池万元。“十三五”期间,“苏科贷”累计为79家企业提供4.95亿元科技贷款,“高企贷”为全市高企获批2.06亿元低息贷款,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丹阳还引导设立江苏达仁鼎盛产业基金,参股江苏盛宇人工智能产业子基金,撬动科技产业基金规模达6.65亿元。
年,丹阳出台惠企政策20条,减税降费11.8亿元,兑现奖补资金3.8亿元。另外还用好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帮助家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需求54亿元。完善支持企业上市政策,图南合金、同力日升成功上市,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镇江基地落户丹阳。目前丹阳拥有各类上市挂牌企业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企业9家,沃得农机也将于今年敲锣上市。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丹阳是一座拥有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古城,也是一座傍水而生、美丽宜居的生态之城。党的十八大以来,丹阳的城市建设更是步入了快车道,城市面貌有了新景观,美丽乡村有了“新颜值”,市民出行有了新工具,生态环境有了新提升。
十年来,一批新的城市地标拔地而起: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二期、金鹰天地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建成。一批新的特色公园免费开放,丹凤公园、凤凰山遗址公园、马塘桥体育休闲公园迎来游客。一批新的城建项目陆续完工,人民大桥、云阳大桥、丹阳火车站重建、齐梁路南延、丹桂路东延、南三环大桥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先后竣工。一批新的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城河北路西侧片区、姜家园片区、人民电影院片区、白云街片区、西门大街片区改造建设进展顺利。一批新的环保项目投入使用,石城、新桥等污水处理厂通水运行,建成电镀集中整治区,加快实施城区河道整治清淤、建设“幸福河湖”,全市的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完成长江三角塘段江滩生态修复工程,仅在年丹阳就完成大气治理项目个,空气质量指数居镇江第一。
十年来,丹阳先后获评为“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城市”、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市”、成为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蓝蓝碧云天,清清九曲河;巍巍云阳楼,美美新农村。千年古城正以崭新的面貌,让江南水乡的风韵更加彰显。
文明创建屡创佳绩
文明创建,深入人心;志愿服务,遍地开花;身边好人,弘扬新风……7年,丹阳以江苏第一、全国第二的优异成绩,创成“全国文明城市”;8年,丹阳作为全国50个城市之一,入选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市;年,丹阳被确定为全国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50个试点城市之一。
自8年被列入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之一,丹阳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作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和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重要抓手,紧扣“让党的思想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主线,逐步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通过协调丹阳近15万名志愿者力量,打响“丹丹”“阳阳”文明使者和“季子风”志愿服务品牌,实施一批文明实践活动项目,将丹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向纵深推进,让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十年来,丹阳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1人、提名1人,“中国好人”6人,江苏省道德模范3人、提名1人,“江苏好人”25人,“镇江好人”86人,“丹阳好人”余人,数量位居江苏省县级市前列。
民生福祉不断加强
民之所想,努力方向;民有所盼,我有所应。
十年来,丹阳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确保广大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让广大群众切实共享发展成果、切身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就业是民生之本。丹阳积极实施“就业e图”和“15分钟就业服务圈”工程,重点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人再就业,同时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建成16个创业孵化基地,另外还建成8个示范性退役军人服务站,相关工作得到退役军人事务部高度肯定。
教育是民生之基。丹阳全力打造人民满意教育,大力实施“县管校聘”改革,省丹中入选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名单。丹阳高考持续取得优异成绩,教育质量省内领先。南师大中北学院落户丹阳,圆了百万市民的“大学梦”。创成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获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目前,省丹中、吕叔湘中学、马相伯中学、丹北实验中学等建设工程有序推进。
医疗是民生之需。丹阳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医院、二院综合大楼交付使用,中医院、血站(急救中心)异地新建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率%。特别是在年的疫情防控期间,丹阳不仅保持了本土“零新增”,守护了百万市民的健康家园,而且在驰援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抗疫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
社保是民生之依。丹阳为了兜牢民生底线,进行了各类保险持续扩面,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8.5%,新农合纯农民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完成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建立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分配是民生之源。十年来,丹阳每年的民生支出占财政收入总量80%左右,并且向80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为困难群体提供救助金;积极推行被征地农民保障新政策、为困难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对困难家庭给予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成立市慈善总会,挂牌成立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目前丹阳市镇村三级社会大救助系统已经上线运行。
十年风雨兼程,铸就辉煌十年。今年以来,丹阳全力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严守发展安全红线,在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重大责任面前,谱写好“丹阳篇章”,贡献好“丹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