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战国时期,谁是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人,那么很多人无疑说是秦国,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拥有了一套完善的战时法治制度,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更主要的是当时的秦国可以说明君辈出,从孝公到嬴政六代君王都堪称是人杰。
而除了秦国之外,要说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还是楚国,因为当时有一句话叫做“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意思就是连横成功了就是秦国的天下,合纵成功了就是楚国,也因为当时楚国的国力强大,在当初合纵连横的时候,楚国一直是合纵长,由此可以看出楚国的国力一直很强大。
为了打垮楚国,在秦惠文王时期和秦昭襄王不得不和楚国展开了一番激战,最终经过丹阳蓝田大战以及后来的鄢郢之战楚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和秦国争天下。
而楚国的失策之处就在于当时楚国变法不是从一而终,吴起变法只有短短数年就因为楚悼王的离世而告终,楚国公卿力量实在太强,而楚国国君又不像秦国从一而终。
而且楚国在战略上也是棋差一招,当年秦国攻打巴蜀直接让秦国扩地千里,从此秦国改变了积贫积弱的格局,一下子成为了战国第一霸,然而当时的楚国也是有意,可是最终放弃了,那么为什么当年楚国要放弃攻打巴蜀之地呢?
战略重心不同,楚国致力于中原地区
在秦惠文王初期,当时的秦国在攻占了河西之地之后也是有意东出,可是这个时候的山东六国不同意了,于是在当时犀首公孙衍的游说之下组成了同盟,对于此时的秦国来说,还不能做到以一敌六。
在东出失败之后,当时秦惠文王便意识到要想东出就得强国,而要强国就得先开疆拓土,当时东出的道路被山东六国牢牢控制着,唯有向当时的西南方向发展,这就是巴蜀之地,然而无论是当时的山东六国还是秦国士子,都认为巴蜀之地只是一块不毛之地,故而当时主流群体都不赞成攻打巴蜀。
唯有司马错主张先全力攻击巴蜀,因为巴蜀之地土地肥沃,对于此事的秦国来说恰恰是最需要的,不但可以扩充粮食还能够拥有山川之险巩固国防,最终秦惠文王力排众议赞成了司马错的主张远征巴蜀,也因为司马错在之后的长平之战中秦国有了一个大的粮仓。
然而当时的楚国却还是将战略重心放在中原之地,很多楚国人和当时的张仪一样认为巴蜀只是不毛之地,而中原土地肥沃,楚国自立国之日起就和周王室叫板,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他们一直在向中原之地扩张,所以自然而然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们完全看不到在他们附近就有一块土地肥沃的土地,而且这块土地根本没有人抢,却偏偏要去抢一块很多人都垂涎的土地。
巴蜀两国对楚国抱有戒心,楚国很难得手
当年秦惠文王之所以远征巴蜀就是因为当时秦惠文王攻占巴蜀是受到了别国国君的要求出兵,在那个时候出兵要讲究名正言顺,而假设名不正言不顺,甚至可能遭到了别国的讨伐。
而当时这些国家为什么看重了秦国呢?因为当时的秦国土地面积还较小,虽然自变法之日国力大增,可是实际实际比起当时的巴国和蜀国大不了多少,而楚国当时则不同,在当时是不断蚕食中原的领土,可以说长江以南大部分都是楚国的土地,地广而国强。
而一旦邀请楚国进军巴蜀之地,那么可能连巴蜀之地都保不住,更主要的是,楚国远征巴蜀实在是太过艰难了,想想后来刘备攻打西川,是有张松等人做内应,所以西蜀的山川险要尽在掌握,而当时的楚国假设内部没有人做内应的话,西蜀地形复杂,可能动不动就会迷路。
而刘备就算是张松有内应,可人家还是打了足足三年才彻底打下了西川,而楚国要进攻巴蜀则是道路险阻,且无人做内应根本拿不下山川险阻的巴蜀,甚至可能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而且楚国的主力部队还是水兵,由于楚国山和广袤,而且地处长江流域,所以楚国的主力一直是水兵,“水兵舟战,行家里手”,而面对巴蜀的山川,其水兵是没有用的,而这个方面恰恰是秦国的长处。
所以在当时巨大的困难面前,楚国在蚕食了巴蜀之地一部分土地之后便放弃了,因为不想“因小失大”,因为夺取巴蜀而失去了争霸中原的机会,然而对于楚国来说却是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是对于此时的秦国来说,他们适时从中原乱战的格局抽出身,并全力攻占巴蜀,其眼光不可谓不独到,而秦国真正崛起还正是因为攻占了巴蜀,土地面积得到了极大扩张,也因为有了不亚于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土地,在秦武王时期,国富民强的秦国开始大举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