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2/20 0:32:00
导语:泰山群寇出身的豪强势力,不仅有臧霸,还是泰山四寇。不过泰山四寇的结局显然不如臧霸圆满。东汉末年除了袁绍、曹操这样的官方认证的军阀以外,还存在很多介于灰色地带的豪强势力。这些势力有的被消灭,也有很多势力被拉拢,毕竟黄巾余党身份的白波军都能勤王救驾呢。除了自称天子的急性子,汉末所有军事力量都是值得拉拢的对象。曹操集团中也有很多被拉拢的豪强实力,比较有牌面的就是泰山贼出身的臧霸,以外姓、降将的身份都督青州、徐州,还是很有地位的。除了臧霸以外,青州、徐州一带还有泰山四寇,也都一起归顺了曹操。不过他们的结局大多数很惨,两个人为了曹氏战死,一人被于禁所杀。泰山群寇的兴起泰山群寇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靠了黄巾起义。事实上黄巾起义对东汉末年的影响确实很大,很多人靠黄巾军的尸体起家。臧霸是泰山群寇的招牌人物,之所以没有算入到泰山四寇当中,小编认为可能是因为他的地位与其他人拉开了一个档次。但是要想介绍泰山四寇,就不能绕开臧霸这个人物。臧霸是泰山人,这个泰山不是泰山山脉,而是兖州的一个郡的名字。臧霸的父亲叫臧戒,得罪了泰山太守被收押。这个时候臧霸率领一批人劫走臧戒,因此而得名,不过也因此失去正常途径入仕的机会,逃亡到东海。东海也是一个地名,徐州的一个郡。东汉中平五年(即公元年),各地出现黄巾余党的大浪潮,其中就包括徐州。陶谦也是在这个时候跑到了徐州,来镇压黄巾余党。陶谦空降到徐州,一方面从老家丹阳拉一批队伍,一方面也吸收地方的豪强。臧霸就是这样一支势力。臧霸帮助陶谦镇压黄巾,获得骑都尉的官职。骑都尉在东汉末年属于一种荣誉性的加官的性质,臧霸也因此洗白了一些。然后是孙观、吴敦、尹礼等人,也是一些豪强势力,依附于臧霸,屯兵在开阳。开阳县属于徐州琅琊,比较靠近泰山山脉。臧霸别名奴寇;孙观别名婴子;吴敦别名黯奴;尹礼别名卢儿。看上去是绰号的性质,与同时期的黄巾余党有些类似,带有浓重的草莽色彩。孙观、吴敦、尹礼都是泰山四寇中的人物,那么还有一个人物没有出场,就是曹操五攻昌霸不下的昌豨,又被记载为昌霸。与臧霸这一支不同,史料中并未记载昌豨与臧霸的关系,可能是两支联系不大的势力。不过昌豨也与泰山有关,要么也是泰山郡人,要么也在泰山一带活跃,称其为泰山四寇没有什么毛病。泰山群寇的选择泰山群寇看上去挺凶猛,但是和东(地)汉(方)承(自)认(治)的正牌军阀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不得不依附于徐州一带的军阀。而徐州地区的军阀就跟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后是陶谦、刘备、吕布。以臧霸为首的泰山寇基本上是依附于这些人,或者说避免产生冲突。陶谦时期就不用说了,两者妥妥是盟友或者主从的关系;陶谦病死之前将徐州给刘备,刘备成为徐州牧。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说刘备和臧霸是什么关系,但是反正也没有发生什么战争,大概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吧;建安元年(即公元年)吕布又偷袭了刘备,控制了徐州。在这里小编要说一下,吕布和泰山寇是发生过一次战斗的。吕布包括刘备的徐州并不是完完整整一个徐州,他们的控制力并不够。拿吕布来说,琅琊相萧建原先就不服他,结果被夹枪带棒一顿恐吓才算承认吕布的统治,向吕布贡献五匹宝马。结果随后臧霸就袭击了琅琊,抢了萧建给吕布进献的财物。吕布一拍脑门要去干臧霸,但是没打赢,让人家一顿乱箭射退。看上去吕布吃了瘪,不过最后双方还是重新和好。这里面说的是臧霸,不过孙观等人和臧霸都是一体的。至于昌豨这个神奇的男人,倒是没有太多史料说他和徐州的大佬们关系怎么样。但是从后面他跟着刘备一起反抗曹操的情况来看,和刘备的关系至少是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在下面也会提到。后来曹操干掉了吕布,泰山群寇包括臧霸就都归顺了曹操,毕竟曹操成了新的大佬。曹操对徐州的统治很宽松,你们自己治理去:臧霸这个头头负责青州、徐州整个一片,正经的官职是琅琊相;孙观成为北海太守;吴敦成为利城太守,利城郡是新划出来的,没准是官不够分;尹礼是东莞太守,东莞郡也是曹操分出来的。昌豨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根据分析可能是东海太守,或者是昌虑太守,反正都在东海这里。泰山四寇的结局臧霸投降曹操后,结局还是比较圆满的,虽然后来兵权被曹丕剥夺,但是养养老也挺好。泰山四寇的结局就不怎么样了,四个人里面有三人不得善终,另外一个没有具体的记载。孙观孙观在历史上的形象是一个猛将,常为先登就是孙观的战斗风格。不过有句话说得好: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啊。孙观后来成为偏将军、青州刺史。在曹操与孙权的濡须之战中,孙观在战斗时被射伤左足,仍然带伤作战,给曹操看得直心疼。曹操说:你不应该为了国家而爱惜身体吗?这句话本来是句客套话,但是它偏偏就有道理。不久后孙观就因为受伤而死。曹操和孙权打了好几次濡须之战,孙观到底在哪一次也不清楚,卒年不详。尹礼尹礼也是为曹氏战死,不过幸运的是,他的卒年还是能够搞清楚的。我们知道在东汉和三国交接的那段时间里,曹、孙、刘三家的关系发生巨大的转变。孙权杀了关羽,向曹丕称臣,避免和刘备、曹丕两个人交战。这个策略起到了一定的小股,在夷陵之战中,曹丕果然没有插手。孙权的所谓臣服只是口头上的,曹魏管孙权要质子,就是孙权的太子孙登,孙权当然不乐意。于是这两家也谈崩了。曹丕发动大军伐吴,其中有一路是洞口,双方有胜有负,而尹礼就是洞口战场中曹魏负的一面,被全琮击败并且斩杀。全琮也算是东吴的名将了。这一年在东吴黄初元年(即公元年)。昌豨昌豨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他神奇就神奇在反复横跳,而且每次都站错队。第一次在建安五年(即公元年),曹操和袁绍摩拳擦掌准备开干,不过刘备还在徐州,昌豨也与刘备联合起来对抗曹操。曹操派别人打刘备都打不过,于是亲自上阵,把刘备和昌豨全收拾了。在袁绍战败之后,昌豨又反了,张辽、夏侯渊等人去打昌豨,打了挺长时间打不下来,打算撤军。这个时候张辽觉得对方火力好像有点克制,感觉又劝降的余地,于是只身去见昌豨,把他拉回到曹操阵营。等到袁尚、袁谭这些袁氏势力都被扫平,昌豨又又又又反了。于禁率军进攻昌豨。昌豨顶不住了,于是向于禁投降。两个人是有交情的,但是于禁不顾旧情,把昌豨给宰了,获得曹操的认可。至于吴敦,历史没有太多记载,只能说泯然众人了。参考文献:《三国志》、《英雄记》、《后汉书》、《中国历史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