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智囊兵智部不战卷0779诸葛恪釜底抽薪
TUhjnbcbe - 2025/2/3 1:57:00
白癜风告别援助 http://www.yunweituan.com/npxdt/npxchy/m/838.html

译文

诸葛恪才名炽盛,孙权就安排他去担任节度,想试试他的才干。节度这个工作主管钱粮,都是些文书工作,并不是诸葛恪所擅长的。

诸葛亮听说以后,给陆逊写信(说诸葛恪不擅长这项工作),陆逊又转达给孙权,最后孙权打算让诸葛恪领兵。

诸葛恪对孙权说:“丹阳山势艰险,民风彪悍。以前虽然派兵征讨,但是也不过是将丹阳外的百姓迁徙回来而已。真正的山民都躲进身上,搜寻不到。我愿意前去当一把手,三年可以募兵四万。”

当时的朝中官员一直认为丹阳地势险阻,山路崎岖数千里,山谷幽深。当地的百姓都不愿意进城,不参见长官,只是在野外随时准备逃往深山。逃得人多了,都变成了山贼。他们原本就好战崇尚武力,再加上山川密林的主场优势,就好像鱼入大害,猴入树林。平时看准时机就下山抢劫。每次发兵征讨,寻找他们的巢穴,开打的时候他们蜂拥而至,打败了就四散而逃,从来都没有人能够控制好他们。

诸葛恪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自己能行,孙权就将诸葛恪任命为丹阳太守。

诸葛恪到了丹阳以后,就命令自己下辖四郡官员,让他们只需要做好防御工作。他还要求自己下辖的军队要像当地百姓一样,驻扎在当地。又安排人驻扎在交通要道上,修建屏障,不和叛军交战。等到粮食成熟以后,就派兵前去收获,一粒粮食也不放过。这样一来,山民的陈粮就吃光了,新粮又收不上来,奉公守法的老百姓也没有余粮。于是山民们就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了,只能出山投降。

诸葛恪再次下令:“山民去恶从善,应当好好抚慰,把他们迁徙到外县。不能怀疑他们,将他们关押逮捕。”

当时有个叫周遗的顽固分子去找长吏胡伉投降。周遗只不过是迫于形势才投降的,还是打算要叛乱。

胡伉就将周遗押送给诸葛恪。

诸葛恪就说胡伉违抗自己的命令,就将胡伉斩杀了,以儆效尤。

山民们听说胡伉被杀了,就知道官府只是想让自己下山而已,于是扶老携幼出山投降。

一年以后,诸葛恪真的招募了四万人。

原文

诸葛恪有才名,吴主欲试以事,令守节度。节度掌钱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

武侯闻之,遗陆逊书,陆公以白吴主,即转恪领兵。

恪启吴主曰:“丹阳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擒尽。恪请往为其守,三年可得甲士四万。”

朝议皆以为,丹阳地势险阻,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伏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铸山为甲兵;俗好武习战,高气尚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林,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驭而羁也。

恪固言其必捷,吴主拜恪丹阳太守。

恪至府,乃遗书四郡属城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

候其谷熟,辄引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得,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

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

长吏胡伉获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执送于恪,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民闻伉坐戮,知官唯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

岁期,人数皆如本规。

诸葛恪,三国时期东吴权臣,知名神童,诸葛瑾的儿子。孙权的托孤重臣,后被吴主忌惮,联合另一个托孤大臣将诸葛恪夷灭三族。

吴主,即东吴开国皇帝孙权。

武侯,即诸葛亮,谥忠武,所以也称武侯。他是诸葛恪的亲叔叔。

陆逊,三国时期东吴宰相。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击败刘备。

看得出来,诸葛恪本来就是想要杀人的,只不过他并不知道具体要杀哪个而已。

我们从上帝视角来说,那周遗确实是包藏祸心,押送这个事其实问题不大。但是正好被诸葛恪拿来做舆论,死一个胡伉,完成自己的业绩。

所以站在胡伉的角度来说,是不是把押送换成护送能降低被杀的风险?还是有风险。

但是那周遗真的在城里联络反叛,自己怕也是死路一条啊。

想不出稳定的好办法,只能怪自己命苦。

1
查看完整版本: 智囊兵智部不战卷0779诸葛恪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