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秦国自己内部的问题。
公元前年,22岁的嬴政开始亲政。此时的秦国暗潮涌动,三股势力已经逐渐形成气候,和秦王尿不到一个壶里,严重干扰王命的执行与落实,束缚着嬴政的手脚。
雄才大略的嬴政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必须将秦国的政局重新洗牌,从手握实权的那一天开始,便展开了一系列“外科手术”。
第一回合,后宫势力代表嫪毐出场,江湖人称“大棒槌”!
长信侯嫪毐的特长是丁丁比较硕大,但是脑容量明显不足,处于“16G”的低配状态。在想当然的情况下,贸然发动“蕲年宫之变”,企图偷袭秦王,结果被嬴政MISS后一拳KO。
第二回合,王族势力代表成蟜出场,江湖人称“大嘴炮”!
嬴成蟜是嬴政弟弟,对哥哥继位心怀不满,擂台上满场飞奔,叫嚷着“我不服”。嬴政见状,也认为兄弟不该相残,你不服是不是?给你表现的机会,带兵去打赵国。
结果嬴成蟜在败将樊於期的挑唆下,于屯留叛变,投奔赵国,樊后来跑路去了燕国。
题外话:樊於期是秦国将领,打了败仗为了逃避责罚而叛逃,性质属于通敌叛国,这种人根本没有明确的信念和立场。即使他后来主动把脑袋送给太子丹,也纯粹是为了报复秦国,根本担当不起一个“义”字。更何况,我感觉这件事很有可能美化了樊,多半是他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第三回合,权臣势力代表吕不韦出场,江湖人称“老心机”!
尽管起了杀念,嬴政依然不便对仲父直接出手,毕竟他是全家的大恩人。虽然老吕养了几千门客,构建了庞大的个人势力,但至少表面上一直在为秦国服务,没有明显叛乱的迹象。
这种人最不好对付,嬴政采取的方式是罢免吕不韦的职务,写信敦促他带着全家去风光秀美的巴蜀之地长期旅游,再也别回来了。
吕不韦恐诛,饮鸩自杀。他怕死,所以他自杀了,这似乎有点自相矛盾,然而真相也无法追究了。
三年时间,嬴政彻底肃清政敌,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一统天下的事业上。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东方六国采取了哪些骚操作,把自己往灭亡的火坑里推进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韩国
韩国真是郁闷啊,因为疆域狭小,地处中原腹地,紧邻京畿,为秦人东进之首要目标。
韩国经常被各国胖揍。诸侯们用兵,往往想到的第一件事——今年没什么建树,去殴打一下韩国吧。
况且,三家分晋后二百多年以来,韩国在政务方面不曾有过什么出色的举措,韩昭侯与申不害的变法给人的感觉不痛不痒,不像李悝、吴起和商鞅变法,很快产生显著效应。
战国后期,韩王惧秦,几乎不再做什么抵抗,上党成为飞地后,直接拱手相让。
打肯定是打不赢了,如之奈何?
公元前年,脑洞大开的韩桓王想出一招妙计,把水利工程师郑国叫来,让他作为间谍前往咸阳,游说秦王兴建水渠,旨在“疲秦”。秦国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就腾不出人力来攻打韩国了。
本来秦国的水工技术相对落后,此计正中秦王下怀,于是伟大的郑国渠得以修建,关中平原4万顷粮田实现高产,给秦军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后勤保障,间接地缩短了东方六国覆灭的进度条。
其他五国国君咬牙切齿地宣布——韩桓王就是典型的猪队友!
◆齐国
君主制国家,不管从前如何强大,如果出现了一位大仙,几乎无一例外地奔向万劫不复。
齐国在战国后期,一连出了两名大仙——齐湣王田地和齐废王(亦称共王)田建。
田地傲慢狂妄、刚愎自用,无节制疯狂扩张,致使五国灭齐,若非田单齐国早就完蛋了。
田建是田地的孙子,这货标准的废物蛋,你从谥号就能看出来。由于对田建不放心,其母摄政,加上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齐国还算安定。
太后弥留之际,让田建来到床前,特别嘱咐哪些大臣可以重用。田建却说:“母后,您说的名字我没记住,待儿子寻得笔来。”田建拿来笔墨和竹简,再问太后,君王后长叹一声:“我忘了!”说罢合上了双眼。
田建连自己最重要的臣子的名字都不熟悉,对他还能有什么指望?
公元前年,田建来到秦国会见嬴政,受到隆重接待。席间,秦王与齐王推杯换盏、称兄道弟,饮到酣处,甚至搂在一起合唱了一首流行歌谣——《我们都是周天子的小马仔》。后来嬴政想起来周天子已经被秦国灭了,脸上不免露出些许尴尬。
不知道嬴政向田建许诺了什么。自此,齐国不修战备,不参加合纵,不援助其他诸侯,直至灭国。
◆赵国
赵国在战国前中期并不强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辟地千里改变了格局,然而沙丘之变一定程度上又断送了大好形势。
赵孝成王政治方面不够老练,对秦的外交政策总是不肯示弱从而赢得缓和时机,任用蔺相如这种刚烈的臣子强怼秦王进行无价值的博弈。渑池之会后,秦国把战略重心由伐楚转为伐赵!秦昭襄王很恼火,赵人头铁是不是,喜欢血溅五步是不是?那就如你所愿吧。
接手上党的短视行为,引发长平大决战,赵孝成王在战役期间种种决策失误,导致国力减半。
战国大后期,齐国有内奸后胜,赵国有谗臣郭开,加上国君赵迁本身脑萎缩,逼走廉颇,冤杀李牧,很快遭到了报应。
李牧死,赵国亡。
公元前年,赵国遭遇重大天灾,秦师来犯。但是天灾不及人祸,赵迁诱杀阵前大将李牧,三个月后,国破被俘。
◆魏国
魏文侯本来是第一个带领魏国人民找到了隐藏副本,爆出极品装备,称霸群雄。当时魏国人才济济、国力强盛,吴起打造魏武卒令天下诸侯胆寒。
可惜,魏惠王生生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他一生最大的错误是活得太久,在位50年。人才大量流失,还热衷于四面树敌,就这样把魏国玩成了豆腐渣。
魏国最后的希望是信陵君,但是魏安釐王并不放心自己的异母弟,毕竟发生了窃符救赵这种严重国家安全事件。换我我也不踏实,因为信陵君能力超强、影响力极大并且敢于不按套路出牌。
公元前年,信陵君带领五国军队,最后一次把秦人按在了函谷关内避缩不战,声望达到极致。魏安釐王深感不安,剥夺了信陵君的职权,魏无忌在酒色之中聊度残生。
没有顶梁柱的魏国,18年后gameover。
◆楚国
楚国在春秋后期被伍子胥和孙武按在地上摩擦出一片血光,到了楚宣王和楚威王时期重新强大起来,然而好景不长,楚怀王又坐在了宝座上。
楚怀王的总体表现是幼稚加孩子气,要不然也不能轻信卖嘴的张仪,更不能一怒之下不留后路地发动丹阳-蓝田战役,举全国之力伐秦。结果被联军包夹,进退两难、兵亡将殒,并丢失了极其重要的武关和汉中地区,不再拥有抵御秦师南下的屏障。
从此楚国陷入了逢秦必败的泥沼不能自拔,由一流强国沦为二流混子。
公元前年,白起伐楚,给予楚国更致命的打击。楚王被迫迁都,仅余残兵10万。
虽然楚国自蓝田战役后一蹶不振,但毕竟地域广大、人口较多、环境复杂,秦国费了好大的功夫,王翦率60万大军才征服了楚国。
◆燕国
燕国偏于一隅,春秋战国的多数时间都在打酱油,关于燕国的记录,通常都是国君死了发个丧什么的。
当然,燕国为中原地区抵御戎狄侵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燕昭王时期燕国火爆了一阵子,为了一雪前耻,昭王千金买骨、广纳贤才,励精图治28载,任命乐毅为主将,差一点怼翻了老冤家齐国。
战国末期,燕王喜不甘寂寞,趁着赵国长平战役失利,打算捞点好处。
赵国名将辈出之地,虽不能与秦相抗,但也不容得燕国狐假虎威。燕赵的几次战役,均是燕国失败,但是燕国与秦国形成的夹击态势,让赵国难以喘息。
当秦人攻破邯郸之后,燕人才猛然觉醒,秦军很快在易水集结,原来下一个就要拿燕国开刀。
在咸阳生活得很不愉快的太子丹,于公元前年逃回燕国。公元前年,秦师临易水,燕国上下一片惊慌。太子丹以为,秦国眼下的实力,合纵亦难阻挡,只能搞暗杀搏一搏。
虽然秦国六代君主不遗余力地坚持向东扩张,恐怕杀死嬴政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国策,但是至少能够致使其内部混乱,为燕国争取时间。
太子丹找来擅长剑术的荆轲,让他带着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和樊於期的脑袋,获得面见嬴政的机会,伺机来一个图穷匕见。为了增加刺杀的成功率,太子丹又找来杀人犯秦舞阳为其助力。
秦舞阳虽然12岁就杀了人,在乡里穷凶极恶,可是真遇到大场面,居然怂得浑身发抖,引起了秦王的疑心,再加上荆轲的业务并不娴熟,竟然干不过整日批阅奏章的嬴政。飞刀也不专业,扔到了柱子上,刺杀行动失败。
秦王震怒,秦师大举攻燕,燕王喜杀太子丹求和,嬴政不允。
公元前年,逃亡辽东的燕王喜被俘,燕国灭国。
秦灭六国,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一说是凭据函谷之险,进退自如;一说是商鞅变法之利,国富民强。窃以为,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秦国后期六代皆为明君,而其他六国,多多少少都存在坑货。统治者的性格与决策,对于国祚兴衰具有决定性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