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十五岁的孙策就有收合士大夫的野心,江淮间
TUhjnbcbe - 2024/10/16 8:46:00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孙策(一)颠沛少年

文:小A斯蒂芬

公元年的一天,在徐州广陵郡治下盐渎县城中的一处宅院里,许多人正在忙碌着收拾车马,装点财物,准备搬家。这处宅院的主人叫做孙坚,是盐渎县里的县丞,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副县长。他之所以要搬家,是因为朝廷下诏征调孙坚去到盱眙县继续做县丞。

不过,就在此时,在孙坚的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就是孙策。

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孙坚从熹平元年开始一直到光和七年为止前后共十四年的时间先后担任了盐渎丞、盱眙丞和下邳丞。据《江表传》中称,在这期间,孙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在孙坚的府邸宅院里,门庭若市门客络绎不绝的样子。这一段时间里,应该也是孙坚生活比较富足安逸的时光。而这,也正是孙策的成长环境。所以他自幼就学会了如何正确的待人接物,也养成了交朋好友的习惯。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孙坚被中郎将朱俊征召为佐军司马,前往宛城征讨黄巾军。

而孙策及其母亲家人等则被孙坚留在了寿春。话说孙坚为什么要将家人留在寿春呢?个人猜测,这次被朱俊征召,由于军情紧急,孙坚应该是比较仓促的前往。史书记载虽然说是“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的状态,孙坚也招募了一支一千多人的“诸商旅及淮、泗精兵”,但是毕竟还是不能带着家眷子女前往战场。而当时的徐州也是黄巾之乱的重灾区,所以将家人留在下邳显然是有危险的,于是将他们安置到安全的地方就成了头等大事。从史书记载来看,扬州虽然也被卷入了黄巾之乱中,但是寿春一带并没有发生过相关的战事,应该是属于相对安全的后方。另外,估计当时的扬州刺史或者九江太守应该是与孙坚或者其家族保持着一定的友好关系,否则孙坚也就不可能放心的将家人留在寿春了。

这个时候的孙策已经是十余岁的年纪了,个人推算应该是在十一二岁之间。按着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十一二岁的年纪还是属于每天只知道玩耍的孩子范畴。不过孙策却不甚相同,《江表传》记载“(孙)策年十馀岁,已交结知名,声誉发闻。”所谓“发闻”,就是传扬名声的意思。可见孙策当时在寿春就已经是非常有名气的人物了,这一点绝对是乃父之风。孙策不但有声誉,还在父亲不在的时候担任起了家长的角色,为家族的发展做出决定。

那么孙策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呢?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也就是说由孙策做主将母亲和家人迁徙到了“舒”这个地方。

这里的“舒”就是舒县,也叫舒城县或者龙舒县,就是今天安徽省六安市的舒城县,当时隶属于庐江郡,也是庐江郡的郡治所在地。

今天舒城县

那么孙策为什么要前往舒县呢?《江表传》中说,是因为与孙策年龄相同的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名声,于是就前往寿春来看望并结交孙策,两个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江表传》还称他们两人的这种状态是“义同断金”,想来是有义结金兰的情形发生。而周瑜的老家正是舒县,于是就劝说孙策将家搬到舒县。这样孙策就听从了周瑜的话,举家搬到了舒县。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孙策搬家到舒县的时间问题。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记载“(孙)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可是《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却记载“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

这两段记载虽然都说是在孙坚“兴义兵”的时候孙策搬家到了舒县,但是由于周瑜传中说是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所以就造成了在时间上的不同结果。孙策传中的说法很明显是从寿春搬家到舒县的,而且在裴松之注释《三国志》引用《江表传》中的记载里,也明确说是周瑜在寿春邀请孙策搬家到舒县的,这可以作为很好的证明。所以孙策传中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这里的“坚初兴义兵”指的应该是孙坚跟随朱俊讨伐黄巾军的时候,孙策一家从寿春搬到了舒县。

那么是周瑜传中的说法存在着错误吗?个人感觉恐怕也不是,因为如果周瑜传存在错误,而这个错误又如此明显的话,以陈寿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可能发现不了的。那么这个现象怎么解释呢?个人认为孙策一家恐怕是存在着两次搬家到舒县的情况。

孙策一家第一次搬迁到舒县,是在寿春被周瑜强烈邀请之下。孙策来到舒县以后,自然也受到了周瑜一家的格外关照。

周瑜所在的周氏家族在舒县可谓是名门望族。周瑜的从祖父周景和周景的儿子周忠都曾经担任过太尉的职位,也是属于三公世家出身。虽然周瑜这一支脉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是他的父亲周异曾经做过洛阳令,也算是有过实权的重要官职。所以周瑜的家里颇为富足这是可以肯定的。

孙策来到舒县以后,周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就是将自己家道南对面的大宅子送给了孙策作为居住的地方。并且与孙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所谓“升堂拜母”就是到对方的家里去拜见对方的母亲,也指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或者结为异姓兄弟的一种仪式。总之就是周瑜与孙策的关系非常之好,已经达到了“有无通共”的地步。什么叫做“有无通共”,就是互相帮助接济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这种不分彼此的状态。

那么孙策在舒县居住了多久,第二次搬家到舒县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关于这一问题还要从孙坚的官职变化说起。从《三国志吴书孙坚传》的记载来看,孙坚从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年开始跟随朱俊平定黄巾军之后就应该一直没有回过家,因为紧接着就又发生了同样影响深远的凉州之乱。而孙坚则又在中平三年跟随张温去讨伐西凉的边章韩遂之乱。之后又被朝廷征召为议郎。第二年,也就是中平四年,即公元年,长沙贼区星聚众造反,自称将军“攻围城邑”。于是朝廷就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领兵去讨伐区星。孙坚到了以后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史书记载叫做“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孙坚不但讨平了区星,还顺势协助剿灭了盘踞在零陵、桂阳两郡的周朝和郭石这两股与区星相呼应的叛军势力。就这样在孙坚的治理下“三郡肃然”,孙坚也以此有功被封为乌程侯。

到这里为止,孙坚与家人已经分别了四、五年的时间了,他担任长沙太守这样的封疆大吏以后,也算是可以安定下来,所以他应该很自然的想起要接自己的家人来长沙团聚。不过当他派人前往寿春打听家人消息的时候,应该是得到了家人已经离开寿春的讯息。但是在这个时候,裴松之引用的一条来自《吴录》中的记载,很好的为这种衔接提供了线索。

据《吴录》记载“是时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攻,遣使求救於坚。坚整严救之。主簿进谏,坚答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越界攻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乎?’乃进兵往救,贼闻而走。”

这里所说的宜春,就是今天江西省宜春市,当时隶属于扬州豫章郡。整段话的意思是说,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子担任宜春县长的时候被一伙乱贼攻击,派人向孙坚求救。孙坚就打算去救援宜春县。但是他的主簿却劝阻他不要去,因为这样会涉及到越界出兵的问题,因为孙坚的长沙属于荆州,而豫章则是属于扬州。可是孙坚却说“我作为一个太守没有什么文化和德行,都是以争战打仗来立功,得到的各种荣耀和官职,我今天越界去征讨叛贼,以求保全大汉国土。要是以此获罪的话,也没有什么值得悔恨愧对国家的。”于是孙坚就领兵前去救援宜春。而围攻宜春的乱贼一听说孙坚的军队来了,就都四散逃跑了。

在这里可以说是孙坚救了这位被乱贼围困的宜春县长,而这个宜春县长又是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子,而当时孙策一家人居住的地方正是庐江郡的舒县。这样就为孙坚得到家人的讯息提供了线索。

孙策一家人就这样搬到了长沙,终于与父亲孙坚团聚。这一年应该是公元年前后,也就是中平五年,汉灵帝去世、董卓进京的前一年。

不过,这种团聚的状态恐怕并没有持续太久,孙坚就因为误杀了荆州刺史王叡而成为了被罪之身。虽然凭借着自身的军力威慑并没有生命之忧,但是在董卓主政以后,先后来到荆州的袁术与刘表,让孙坚不得不做出战队选择。

就当时来说,孙坚恐怕也别无选择,只有加入到讨伐董卓的阵营才能够帮助自己迅速的洗白。而逃出洛阳城来到南阳发展的后将军袁术,显然要比董卓任命的荆州刺史刘表更为值得依靠。这就是孙坚在第一时间投效到袁术手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于是孙坚决定起兵前往南阳协助袁术讨伐董卓,这时候已经是公元年。

而在孙坚出发之前,再一次需要对家人有一个妥善的安排。长沙作为荆州的地盘,在刘表上任以后,如果孙坚离开长沙,其家人显然也是不能够继续居住了。于是在孙策的建议下,他和他的家人们决定再次前往舒县去投奔周瑜。这就是孙策一家第二次搬到舒县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的记载来源。

不过,当时恐怕谁也没有想到,孙策以及家人这一次与孙坚的分别竟然会成为了永别。

孙策一家到达舒县以后,应该还是会得到周瑜一家人的关照。这一年孙策十五岁。

这时候的孙策,已经与数年前不同,现在的他已经在几次的颠沛流离中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且具有一定政治觉悟的家长式人物。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孙策当时“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

我们来看这一段记载,孙策在这期间不但注意与士人集团的人物结交,还得到了许多人的拥护。这些其实都为他日后的“东渡”迅速崛起打下了基础。不过,当然了以孙策当时的年龄这种结交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庐江郡的一把手,太守陆康就不买孙策的账。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孙策曾经去拜见陆康,但是陆康却不肯见他,只让主薄代为接待了一番。史书记载孙策以此“尝衔恨”。在这里孙策为什么去拜见陆康史书并没有说,但是想来还是有事相求的可能性大一点。

说句实话,孙策的这种“尝衔恨”,虽然是出于被陆康所轻视的结果,但是以你一个十五六岁的年纪被身为成年人的太守所轻视也属于正常现象。孙策以此怀恨在心虽然是心性使然,但终归还是有一点“孩子气”的感觉。或许也是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孙策一家以及周瑜一家相继选择搬离了庐江郡。不过,更为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受到孙坚攻打荆州的战事影响。

初平三年年初,在阳城争夺战结束以后,孙坚被袁术派遣去攻打荆州刘表。

战事初期,孙坚凭借着之前在荆州的威望打的颇为顺利,先是在“樊、邓之间”击败了刘表部将黄祖,又率兵围困了襄阳城。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孙坚犯了轻敌冒进的老毛病,他单马乘胜追赶黄祖,在岘山被黄祖军士所射杀,时年三十七岁。

孙坚之死

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坚薨,还葬曲阿。(孙策)已乃渡江居江都”也就是说在孙坚死后,灵柩被还葬到曲阿安葬。而孙策一家人早已经已经迁居到了江都。

所谓江都,就是今天江苏省扬州市的江都区,当时是属于广陵郡,并且是广陵郡的郡治所在地。从地图我们可以看出,从扬州的庐江郡到徐州的广陵郡,由西到东,是一段比较远的距离。虽然孙坚曾经在广陵郡的盐渎做过县丞,对于孙家人来说还算是比较熟悉的地方,但是那个时候孙策恐怕尚未出世,为什么孙策要带领家人做这样一个较远的迁徙呢?

个人分析认为大概是跟孙坚被派遣去攻打荆州刘表有关

从地图我们可以看出庐江郡与荆州江夏郡接壤,荆州一旦发生战争很难说不会波及到庐江郡,更何况江夏还是黄祖为代表的黄氏家族的老家,所以孙坚应该是在阳城争夺战以后,得知袁术将要发动荆州之战的第一时间,就通知了身在庐江郡舒县的家人前往江都避难,一同动身离开舒县避难的应该还有周瑜一家。周瑜一家去了丹阳郡投奔从父周尚,而孙策一家则去了江都。

黄祖

孙策一家之所以会前往江都避难,除了孙坚曾经在广陵郡盐渎县做过县丞以外,还应该是有以张纮为代表的广陵张氏家族有关。

张纮

据《吴历》记载“初策在江都时,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由此可见孙家与张家应该还算是世交。不但如此,孙策还比较信任张纮,经常与张纮倾心交谈,并且“咨以世务”。孙策还曾经当着张纮的面大哭了一场。不过这将是又一个话题,咱们以后再说。

请看纪传体三国评传自媒体,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系列文集《三国默示录》,为您继续解读。

小A斯蒂芬写于年8月12日。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五岁的孙策就有收合士大夫的野心,江淮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