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本文记录的人物均出正史,不含各种牵强附会的家谱。
第一代:袁滂(东汉灵帝时任司徒)。
袁滂在汉灵帝时位列三公,普遍被认为是陈郡袁氏的始祖。
第二代:袁涣(袁滂子,东汉末年先后跟随袁术、吕布、曹操,曹魏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袁霸(袁涣堂弟,曹魏大司农)、袁徽(袁霸弟,未仕)、袁敏(袁徽弟,曹魏河堤谒者)。
袁涣游戏形象袁涣是第二代的标志性人物,《三国志》里单独列传。
第三代:袁侃(袁涣长子,曹魏尚书)、袁宇(袁涣次子,未仕)、袁奥(袁涣三子,光禄勋)、袁准(袁涣幼子,西晋给事中)、袁亮(袁霸子,曹魏河南尹、尚书)。
第四代:袁冲(袁准子,西晋光禄勋)、袁粲(袁亮子,西晋尚书)。
第五代:袁瑰(袁涣曾孙,东晋长合乡侯、国子祭酒)、袁猷(袁瑰弟,东晋侍中)、袁耽(袁冲子,东晋秭归男、历阳太守)。
第六代:袁乔(袁瑰子,东晋湘西伯、龙骧将军)、袁质(袁耽子,东晋东阳太守)、袁勖(袁猷子,东晋临汝令)。
袁准画像第七代:袁方平(袁乔子,东晋湘西伯、琅邪太守)、袁湛(袁质长子,东晋晋宁男、尚书仆射)、袁豹(袁质幼子,东晋丹阳尹)、袁宏(袁勖子,东晋东阳太守,著《后汉纪》现存)。
袁宏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倚马千言、扬风仁政等典故出自与他。
第八代:袁崧(袁方平子,东晋湘西伯、吴郡太守,著《后汉书》百篇,已遗失)、袁淳(袁湛子,无具体记载)、袁洵(袁豹长子,刘宋吴郡太守)、袁濯(袁豹次子,早卒)、袁淑(袁豹幼子,刘宋御史中丞)。
第九代:袁桓(袁淳子,无具体记载)、袁顗(袁洵长子,刘宋吏部尚书)、袁觊(袁洵幼子,刘宋武陵内史)、袁几(袁淑长子,无具体记载)、袁敳(袁淑次子,刘宋步兵校尉)、袁棱(袁淑三子,无具体记载)、袁凝(袁淑四子,刘宋晋陵太守)、袁标(袁淑幼子,无具体记载)、袁粲(袁濯子,刘宋兴平县子、尚书令)、袁景隽(袁宏孙,刘宋淮南太守)。
”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便是讲的这一代刘宋忠臣袁粲。
袁粲画像第十代:袁戬(袁顗子,刘宋黄门侍郎)、袁彖(袁觊子,南齐侍中)、袁最(袁粲子,无具体记载)、袁昂(袁顗子,南梁司空,书法家,画家)、袁廓之(袁景隽子,南齐太子洗马)。
第十一代:袁君正(袁昂长子,南梁吴郡太守)、袁敬(袁昂次子,南陈太常卿)、袁泌(袁昂幼子,南陈司徒左长史)。
第十二代:袁枢(袁君正长子,南陈尚书左仆射)、袁宪(袁君正幼子,南陈尚书仆射,隋朝晋王长史)、袁元友(袁敬子,南陈散骑常侍)、袁蔓华(袁泌子,无具体记载)。
袁宪影视形象第十三代:袁承家(袁宪长子,隋朝秘书丞)、袁承序(袁宪次子,唐朝弘文馆学士)、袁朗(袁枢子,唐朝汝南县男、给事中)、袁利贞(袁元友之子,唐朝祠部员外郎)。
到了这一代,明显已远离中央要职。
第十五代:袁谊(袁朗孙,唐朝苏州刺史)。
陈郡袁氏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并称南朝四大姓,到了武则天时期渐从青史中消失不见,从汉灵帝到武则天,前后跨越了五百余年。此外还有袁式、袁峻等载入青史的陈郡袁氏后人,但无法理清是哪一代人,所以未列入上文。
以上人物出处:《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南史》、《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旧唐书》。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笔者在此推荐一套《二十四史》,仅售79元。《二十四史》可读内容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事迹。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也是绝佳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