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9/16 18:44:00
在东吴诸将当中,平定境内的叛乱几乎贯穿了贺齐的整个一生,并且在东吴的平叛、维稳过程中功勋卓著。关于这一点,在他的个人传记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据《三国志贺齐传》中记载,建安八年(公元年),贺齐奉命率部平定会稽郡南部的建安县(今福建建瓯市南)、汉兴县(今福建浦城县)、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大潭县(今福建建阳县内)、盖竹县(今福建建阳县东盖竹)和豫章郡的余汗县(又名余干县,今江西余干县东北;建安十五年划归鄱阳郡)等六个县,近七万人的山越叛乱。斩杀、擒获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吴五、邹临等七名贼首,斩杀六千多名贼兵、收复扩充了一万多名精锐。建安十年(公元年),平定豫章郡上饶县(今江西上饶市西北天津桥一带)的贼寇叛乱。建安十三年(公元年)的这一次平叛,是贺齐最为知名的一战。当时丹阳郡的黟县(今安徽黟县东五里一代)、歙县(今安徽歙县徽城镇一代)两地的四万多人贼寇叛乱,贺齐奉命前去平叛。贺齐先后在安勒山(今安徽歙县北二十里处)、乌聊山(今安徽歙县城内的长清山)、林历山(又名淋沥山;今安徽黟县城南三公里处)等地与贼寇激战,贼首金奇、毛甘、陈仆、祖山等四人被俘,斩首贼兵七千多人。此战结束之后,孙权把黟、歙两县划分出新定县(今浙江淳安县排岭镇西南仙居村附近)、黎阳县(今安徽黄山市屯溪区西黎阳镇)、休阳县(今安徽休宁县西二里凤凰山)、始新县(今浙江淳安县排岭镇西北五十余里千岛湖威坪岛附近),并将六个县合并为新都郡,任贺齐为都郡太守,加封偏将军。建安十六年(公元年),贺齐平讨吴郡余杭县(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七十六里余杭镇)的郎稚发起的数千人宗族叛乱。建安十八年(公元年),豫章郡东部的彭材、李玉、王海等三人,纠结一万多人拥兵作乱。贺齐奉命平讨贼乱,贼首被悉数斩杀,贼兵全部降服,贺齐被晋升为奋武将军。建安二十一年(公元年),鄱阳郡的尤突受曹操蛊惑起兵叛乱,陵阳县(今安徽青阳县南五十里陵阳镇)、始安县(今广西桂林市)、泾县(今安徽泾县西青弋江西岸)等地起兵相应。贺齐、陆逊率部合力大败尤突,斩杀贼兵数千人,其余各县纷纷投降,“余党震服”。贺齐此战授功“安东将军,封山阴侯”主管长江防务,“出镇江上,督扶州以上至皖”。通过贺齐的作战履历,我们就能发现他在孙权称帝之前的主要战绩就是境内平叛,并且在其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成为了孙权最为信任和重用的“隐将”之一。而这期间的唯一一次对外作战,还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年)跟随孙权一起征伐合肥的战役,“从权征合肥”。在孙权称帝之后,贺齐虽然与曹休隔江对峙,但是期间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激战。黄武二年(公元年),贺齐与魏将晋宗之间发生的一次战斗,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能算是对外作战。因为晋宗原本就是东吴的将领,只是后来叛逃到了魏国,所以贺齐的这一战应该算得上是铲除内奸。关于贺齐为东吴维稳做出的贡献,孙权也对其有极高的赞誉,这其中除了对他加官进爵之外,在《三国志》当中也有很明确的记载。据《三国志贺齐传》及其注引《吴录》中记载,建安十六年(公元年)贺齐平定了余杭县叛乱之后,孙权为他召开了庆功宴。宴席结束后又赐给他軿车(軿车:带帷幕和顶棚的车子)骏马,并让左右把贺齐驾到自己的御车上,按照自己出行的礼仪让贺齐受了一把最高待遇,“令导吏卒兵骑,如在郡仪”。这虽然是孙权驾驭将领们所一贯使用的权术,但也足见贺齐在平定内乱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否则的话也孙权也没有必要采用君主的礼仪,让他享受这样的殊荣。这在孙权后面说的一句话也得到了印证,“非积行累勤,此不可得”。从战绩上看,贺齐先后在江东五郡平叛,战功卓著,可谓百战百胜,是东吴集团中的头号平叛名将。参考书籍:《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