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pf.39.net/bdfyy/jdsb/170125/5212071.html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记者梳理后发现,其中位于江苏或者收藏于江苏文博单位的“名碑名刻”就有70多处。这些古碑和题刻,记载着江苏厚重的千年历史、行政区划和城市格局的历代演变,展现了古代江苏地区高超的书法绘画雕刻艺术,也凝聚着古代江苏人的道德风范和人文品格,为后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王莽“新朝”时期的界域刻石连云港的连岛是江苏省最大的海岛,在这座风光旖旎的海岛上,保留着两处珍贵的刻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界域刻石。“这两处刻石分别是苏马湾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羊窝头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发现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云港市委党史工办方志处处长邱仕明介绍,苏马湾刻石字迹较为清晰,计60字,阴刻竖书,字体为隶书带篆意,均可辨认:“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为界,因诸山以南属朐,水以北属柜,西直况其,朐与柜分高柜为界,东各承无极。始建国四年二月朔乙卯,以使者徐州牧治所书造”;羊窝头刻石共约40字,皆阴刻竖书,字体为隶书,明显带有篆意,尚可辨认出34字:“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界北界尽,郡因诸山山坡以北□柜。西直□□,与柜分高,□为界,东各□无极”。“始建国”为王莽所建的“新朝”年号,“始建国四年”即公元12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两处刻石的内容,涉及新莽时期东海郡朐县和琅琊郡柜县划界之事,为研究新莽时期行政区域划分,研究隶书演变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两处刻石同时还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完整、内容明确、有确切纪年的唯一西汉晚期(新莽)界域刻石,堪称现存西汉石刻中的瑰宝。江苏现存最早古碑,与教育有关江苏地区现存古碑的数量难以计数,其中最早的,当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东汉潘乾校官碑”(以下简称“校官碑”)。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高介绍,“校官碑”高厘米,青石质,圭首有穿,碑额直行篆书“校官之碑”四字。此碑于东汉光和四年()十月立于当时的溧阳县县治所在地(今高淳固城),距今已经有多年历史。“校官碑”碑文16行,每行27字,隶书阴刻,文字多漫漶,难以辨识,主要记述溧阳县长潘乾任期内兴办学校、宣扬教化的品行和德政。“汉制郡国置学,县学曰‘校’,‘校官’即官立县学。此碑系溧阳县属官为颂扬潘乾兴学功绩而立,原立于溧阳县学。”王志高说,“校官碑”不仅是江苏境内现存最早的碑,也是汉隶中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字体方严古厚,气势沉雄,属于篆体初变为汉隶之作品。明代人姚崇文考证认为其书法作者为当时名士蔡邕。有论者评价,无论是文史、金石还是书法艺术,“校官碑”都具有极高价值,堪称“江南第一名碑”。南宋以来,“校官碑”历经多次辗转。南宋绍兴十三年(),溧水县尉喻仲远在今高淳固城湖滨重新发现此碑,运送至溧水县衙中。民国年间,校官碑与元至顺四年()溧水文学掾单禧刊刻的校官碑释文碑一起嵌置于溧水文庙内庑墙中保存。此后,又相继收藏于溧水县中、位于苏州的江苏省博物馆等处。江苏省文管会、江苏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3单位合并后,“校官碑”被运回南京,正式入藏南京博物院,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神道碑上,那些六朝遗韵名录中,有多处属于南朝帝王、王侯陵墓的神道碑石刻,皆坐落于南京、镇江两地,分别是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神道碑(丹阳)、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神道碑、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神道碑、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神道碑(以上三者皆位于南京栖霞)。“六朝陵墓石刻,一般分为石兽、石柱、石碑三种,石碑记录着墓主生平,也融合了众多璀璨绚丽的六朝文化元素。”南京市博物总馆邵磊研究员一一介绍了位于南京的三处南朝萧梁石碑的魅力所在。一般来说,南朝陵墓石刻中的神道碑都是成对出现,两通石碑相对而立。但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甘家巷的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却显得非常特别,共有四通神道碑。邵磊介绍,据《南史》记载,萧秀性格宽和,礼贤下士,深得文人爱戴。他去世以后,当时的著名文士王僧孺、陆倕、刘孝绰、裴子野分别撰写了颂扬萧秀的文章,四篇文章都非常精彩,令萧秀的哥哥、梁武帝萧衍难以取舍,索性决定“四碑并建”,造就了南朝陵墓建造历史上罕有的奇观。距萧秀墓不远的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据考古调查,当年也是“四碑并建”,但目前仅存一通,却是现存南朝神道碑中保存最完整、书法艺术最高的。邵磊介绍,萧憺墓神道碑由当时著名文人徐勉撰文,著名书法家贝义渊书写,全碑碑文共字。贝义渊书法神绝,意象雄强,结体峻整。康有为认为,欧派书法(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源于萧憺碑,“贝义渊书《始兴王碑》,则长枪大戟,实其率更”。梁启超以“南派代表,当推此碑”盛赞该碑书艺。著名国学家、书法家胡小石称赞萧憺碑是“丰碑巨制,有乌衣子弟风度,实南书之钜镬”。延陵季子碑,来自先秦的“正能量”“季札挂剑”的故事在江苏家喻户晓,展现了自古以来江苏人诚实守信、坚守道义的传统。在这次公布的名录中,就有一通刻制于唐代的延陵季子碑,位于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景区季子庙内。季札是春秋时期的吴国贵族,人们尊称他为“季子”。他是当时著名的贤人,与孔子齐名,有“南季北孔”之称,被誉为儒家先驱、江南人文始祖、君子中之君子。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特聘专家杨再年介绍,季札去世后,归葬延陵,从汉代起,当地人就为季子竖立墓碑,建造祠庙。东晋末年,晋陵太守殷仲堪上任前,亲自来祭祀并作《谒季子庙碑》。李白一生多次游历丹阳,也曾到季子庙写下“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诗句。唐大历十四年(),由于季子庙年久失修,此前所立的季子碑风化字迹模糊,润州刺史萧定重修季子庙,并重立季子碑。之前的季子碑,上有相传为孔子亲自书写的篆书“呜呼有延陵吴君子之墓”十个大字。著名书法家殷仲容根据原碑拓本上的手迹重新临摹,刻成新碑。碑阴则镌刻萧定撰文的《重修吴延陵季子庙记》,由书法家张从申以楷书书写。杨再年介绍,唐大历十四年刻成的“季子碑”,就是保存至今的这通延陵季子碑,也是在江苏地区不多见的唐碑之一,距今已有多年。季子贤良仁德,曾效仿先贤三让王位,退隐躬耕于延陵。今人叩问古碑,了解季子生平,依然能够从中获得有益启示。第一山,四位宋代书家留下珍贵手迹此次江苏省70余处“古代名碑名刻”中,盱眙县就占了4处,充分反映了盱眙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盱眙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仁生介绍,这四处碑刻分别是宋代苏轼《行香子》碑、米芾题字、杨万里题刻、蔡元长题字。北宋时期的盱眙扼据南北要冲,为“天下重地”,著名书法家米芾从开封南来,舟行千里,一路平原,直至汴河中才隔淮望见南山,经此落帆登岸,饱览水色山光,赋诗曰:“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题下“第一山”三字。从此,南来北往的文人经过盱眙,都要游览第一山,也为此地留下了诸多名碑名刻。“‘第一山’是我省古代摩崖、碑刻集中的区域之一,尚存摩崖88块,碑刻40块,早自宋元,晚迄明清,被文人墨客誉为‘山腰有石皆诗草’。”胡仁生说。四处名碑名刻,都位于第一山。苏轼《行香子》碑,是北宋元丰七年()苏学士浏览盱眙时所留。《行香子》词曰:“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苏词的豪情奔放。而苏轼端庄凝重、飘逸俊美的书法也令人绝倒;米芾除了书写“第一山”外,还在第一山崖壁上写下大字:“张大享、米芾丙戌年”。题字遒劲有力,熠熠生辉,在书法史上被誉为“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蔡元长即历史上有名的权奸蔡京,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在第一山秀岩的题刻“崇宁元年季春十七日,汝浚刘晦叔、东平毕公叔、三封宋仙民、莆阳蔡元长同来”,笔意精细、体态健丽,用笔挥洒自然;南宋淳熙十六年(),著名诗人杨万里第一山秀岩留下题刻:“庐陵杨万里、建宁黄夷行、京口霍篪,淳熙己酉十有二月初二日偕来。”笔势雄奇,姿态横生,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平江图》,再现南宋“姑苏繁华”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入口处,一通复原的《平江图》碑刻详细描绘了宋代平江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平江图》碑,和《天文图》碑、《地理图》碑、《帝王绍运图》碑合称为苏州的“四大宋碑”,是苏州最珍贵的古代碑刻,原碑收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平江府,就是今天的苏州市。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研究员、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倪浩文介绍,《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之一,也是现存最大最精确的宋代城市地图。《平江图》碑刻制于南宋绍定二年()(一说绍定三年),主流观点认为是由当时的平江知府李寿朋主持绘图并刻碑。碑额雕二龙相交图案,正中刻“平江图”三字。碑上刻绘出运河、城墙、街道、河道、坊市、衙署、楼阁、寺观、街坊、商店、医院、军营、桥梁、园林、古迹等重要设施,全景式展示了一座井然有序的古代城池的全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在《平江图》上,更是生动体现了苏州“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特征。倪浩文介绍,《平江图》碑上有地名个,其中桥梁就有座之多。当时的苏州城中,已有水陆并行的两套交通系统,水路即城内的大小河道,陆路即街道,呈对应的平行关系,形成了平江城“双棋盘式”城市格局。而千年之后,《平江图》上很多地名,如雪糕桥、醋坊桥、吴趋坊、孝义坊、定慧寺、报恩寺等大量地名依然能在今天的苏州找到,体现了这座古城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历史根基和文脉传承。明清两通御碑,如是评价朱元璋此次,位于明孝陵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和“治隆唐宋”碑也都入选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明孝陵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王韦说,这两通碑都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反映了明代人和清代人对这位传奇帝王的看法与评价。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四方城”,位于明孝陵神道之前、大金门之后。亭中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记录了朱元璋的生平事迹。王韦介绍,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全文字,由朱元璋四子、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碑文由书家楷书阴刻,书法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碑额正反两面雕有蟠龙火珠,气势雄浑,技艺精湛;碑座龟趺“隆脊而昂首,蟠尾而藏足”,威武霸气。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明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块。在神道上设神功圣德碑,始于明孝陵,后来被北京明成祖的长陵以及清代皇家陵寝所继承。如果说,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记录了“皇帝儿子”对“皇帝父亲”的赞美,其中多少包含着“得位不正”的朱棣希望通过为父亲立巨碑而宣示自己正统地位的用意。那么,“治隆唐宋”碑则反映了后朝皇帝对前朝皇帝的评价,里面也隐隐包含着清代皇帝收复江南民心的用意。王韦介绍,“治隆唐宋”碑位于明孝陵碑殿,由清圣祖玄烨所立。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来到江宁(南京),前往明孝陵致祭,并御书“治隆唐宋”四字,意谓明太祖文治武功超过唐宗宋祖。后由江宁地方官在明孝陵立碑。明太祖朱元璋的口碑,在历史上褒贬不一,而“治隆唐宋”则是对他最重要的正面评价之一。记者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