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
浩荡东去的长江水与南北贯通的大运河在中国版图上“十字相交”,“一横”“一纵”共同织就了如今江苏的繁华。
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长江江苏段绵延公里,沿线8座城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江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而在此之前,江苏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是重要窗口和节点,现已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殊不知,这座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从展陈到运营,都刻上了深深的“南京”印记。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放一周年之际,记者进行了探访。
直面“零文物”
将千年运河河道剖面搬进展厅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级行政区,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沟通中国古代南北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年6月,中国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着手启动,并明确该博物馆展览和运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南京博物院具体组织实施。
走进位于扬州三湾公园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其主体建筑就像船在水中,水托举着船,内庭院仿佛一个小型三湾公园,光、影、树、水交相融合,既体现出运河风光,又有中国传统园林的雅趣。无论是塔、仓,还是舟,都呈现出一派盛唐气象与恢弘气势,仅“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八个字就尽显唐风古韵。
进入展馆第一展厅,“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览第一部分即梳理了大运河的历史,从五个关键时间节点展开叙述,即春秋晚期开凿、隋朝第一次全线贯通、唐宋时期发展、元朝第二次大沟通以及明清时期繁荣。
一块巨大的大运河河道剖面吸引住了记者的眼球,这块河道剖面占据了整整一面墙。作为整个展厅尺寸最大的展品,它给人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在它面前,人显得很渺小,还在于,剖面上布满了很多砖石颗粒,蕴藏着砖瓦、陶瓷、动物骨骼、金属类生产工具等历史信息。它完整而倔强地呈现了一条河在千年时光中的流转与变迁。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林留根介绍,这个河道剖面取自河南开封州桥附近,长25.7米,高达8米,剖面上蜿蜒的线条标注着唐朝至现代的地层。为了让观众真切感受汴京“八荒争辏,万国咸通”的繁盛历史,策展团队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汴河州桥遗址的汴河河道剖面完整揭取,最终置于展厅中直观展示。
作为一座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艺术的专题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最初在接受其任务时,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文物储备。据南京博物院原院长龚良介绍,基于“零文物”的现实,他们面向海内外多渠道征集与展览主题相关的各类文物和展品,联合多家科研院(所)通过野外调查和考古发掘获得文物,广泛开展资料收集、模型制作、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数据采集和藏品复制等工作,目前已征集到遗址剖面、古墓葬、古窑、古籍文献、书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动植物标本、碑刻砖石等与运河相关的各类文物展品一万余件(套)。
为避长江风险
开凿胭脂河将苏南漕粮运往南京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自公元年建都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大运河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紧密联系。在观展过程中,不断有相关展品和说明出现。
明初,应天府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这就带来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漕运方向的大改变,考虑到“两浙赋税、漕运京师,岁费浩繁……胭脂河的开凿,是为了‘俾输者不劳,商旅获便’,于是,‘自畿甸近地凿河流以通于浙”。
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卢海鸣在《南京历代运河》中介绍,明朝定都南京后,苏南、两浙漕粮运往南京通常有三条线路,从太湖流域到固城湖,再经芜湖到南京大胜关,因其路线较长和胥河航道不畅而作罢;经江南运河入长江,然后溯江而上到南京,因长江风大浪急,也不得不放弃;朱元璋选择了一条水陆相结合的运输线,通过胭脂河的开凿,沟通了石臼湖与秦淮河的水路。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后,南京作为留都。南北运河的通畅是“两京制”正常运转的保障,在元代运河的基础上,有明一代不遗余力地全面治理和维护,使其长期保持着全线畅通,真正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
运河促进了城市的商业兴盛,改变了城市的经济模式,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南都繁会图》复制品,则描绘了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南都繁会图》由明朝画家仇英绘制,描绘了多个不同职业的人物,以及个店招和匾额。从左边的郊区田舍开始,到右边的皇宫为止,以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表现纵横交错的街市、蜿蜒曲折的秦淮河、林立的市面店铺、林林总总的店招和匾额、摩肩接踵的车马行人,堪称南京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真实写照。
卢海鸣说,其时,胥河、胭脂河的开凿使南京与太湖流域连为一体,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以及元代开凿的南河,则加强了南京与长江中上游的联系,这些都极大程度促进了南京的商业兴盛。
展出南朝石刻
运河破岗渎沟通起南京和丹阳
作为展示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设置,以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为时间轴,空间上涵盖大运河全流域,适当突出江苏段特质。首先就是两只复制的陵口石兽麒麟。
陵口石刻是南朝齐、梁帝王陵区的入口标志,虽然位于江苏丹阳陵口镇,却与南京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业内人士指出,将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南朝石刻安放在这里,正象征着运河沟通、开放、包容和进取的文化精神。
南朝齐、梁的统治者都姓萧,其家族从北方迁移而来。经过百余年的繁衍,势力不断壮大,公元年,萧道成迫使刘宋政权退位,建立了萧齐王朝;后来,同是本家兄弟的萧衍又取代了萧齐,建立了萧梁王朝。他们为构筑中国独特的六朝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卢海鸣介绍,南京是孙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个王朝的首都,自然而然就成为我国南方的漕运中心,于南京东南方开破岗渎,西接秦淮河,东接江南河,即大运河江南段前身,从而与长江和太湖流域相通,使其成为连接建康城与太湖流域的命脉,承担起东粮西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作用。这也直接促成了六朝建康三百多年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的频繁。
到了南朝齐、梁时期,皇帝、皇后及早夭的太子死后都要从今天的南京城葬回丹阳故里。破岗渎这条人工运河则解决了住在建康的皇帝怎么才能去陵区、怎么才能去拜祭的问题。南京大学教授张学锋指出,当时出了都城,到今夫子庙东南渡过秦淮河,那里有一座浮航叫丹阳郡城后航。在这里登上船,沿秦淮河往上游走,走到方山,然后从方山往秦淮河的北原上走,接着就能到达破岗渎,经过今江宁湖熟镇,再一路往东翻山越岭到曲阿的西城,即今丹阳市延陵镇西。到曲阿后进入江南河,在这里专门开了一条河道直通萧梁帝陵,这条河叫萧港,又叫萧梁河。陵口就位于江南河与萧梁河的交汇处。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所展示的南朝石刻虽然只是复制品,但它却以一种简朴、豪迈的气概给所有观展游客带来极大的震撼。
南京博物院从事博物馆藏品征集的研究馆员李竹表示,在征集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从征集“文物”到征集“藏品”,再从征集“藏品”到征集“展品”的转变。“博物馆的征集原则之一是可利用原则,即博物馆征集的物品应该在当下或可预见的未来有研究、教育和欣赏的功用。”无论是藏品还是展品,它们都只有“展出来”“用起来”,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
打造网红博物馆
首任馆长是位南京姑娘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直备受
郑晶告诉记者,她于年通过招聘进入南京博物院工作,从讲解员到文物保管,再到文创、社会教育,辗转多个岗位,尤其是在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过程中,得到了极大锻炼。比如她参与了博物馆相关杂物的招投标工作,其时,包裹文物的海绵,它的密度、阻燃性等,都成为考量标准之一。
经过多年深耕,郑晶在圈内也是声名远播,她成功协调举办了全国第一场在博物馆里的知识分享跨年夜活动“知识跨年大会”。近几年来,南京博物院在开放管理和社教活动方面取得的诸多成果,更是离不开郑晶及其同事的努力,他们采取升级公共服务软硬件设施、智慧导览覆盖一院六馆等措施,实施在线咨询答疑系统“问吧”,先后推出南博公开课、微展演、文物小讲堂等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服务内容,还推出“清溪学堂”分众教育品牌。此外,南博“博物馆奇妙夜”开展7年,已成为中国博物馆界最著名的活动品牌,年作为“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之一获得圆满成功,受到广泛赞誉。在执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后,郑晶即策划了运河城市系列特展首展“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开展一个月以来,就取得了巨大反响。不久前,江苏省作协联合省交通运输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科技厅、省文旅厅等五部门启动“我们这十年”主题创作,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即作为其中的典型被予以隆重推荐。
开放一周年,将与南京博物院脱钩并进行差异化运行,对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将来,郑晶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她说,博物馆的发展应注重特色和多样性,不能完全以文物为最基本的生产材料来发展,而应将博物馆融入社会发展中,以多元的展示手段满足观众多样性的参观需求。比如“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其常设展览,文物展示最为集中;“运河上的舟楫”展览以舟楫为文化载体,以复原的船模为展品,更强调让观众在互动探索中学习;在层高17米的展厅中复原了清代康熙时期一艘20米长的沙飞船,观众既可以登入船舱一探究竟,也可以站在甲板上观看°环幕,沉浸式体验船只在运河上前行;“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既是展览,也是休闲与购物的空间,让人享受文化休闲和旅游的一站式服务。一句话,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容是古老的,但展陈的手段却是非常现代的,包括它的建筑本身、它的呈现方式,都是一种语言,在向观众传递着一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