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朱元璋最倚重的谋臣刘伯温
TUhjnbcbe - 2024/7/8 19:08:00

明朝洪武八年(公元年)四月,明朝诚意伯刘伯温在青田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年)十二月,御史中丞涂杰告发胡惟庸毒死刘伯温,还说汪广洋应该知道此事。朱元璋问汪广洋,汪广洋说没有此事。

“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一怒之下将其贬往海南,到达太平时,朱元璋又追究其以往的过失,下令赐死。

次年正月初六,朱元璋下令处死胡惟庸。

一、自幼聪颖,二十多岁考中进士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是南宋抗金名将刘光世的后人。南宋时,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被称为中兴四将。

刘伯温的曾祖是刘濠,曾任宋朝翰林掌书。宋朝灭亡后,同乡的林融召集义军,反元复宋。起义失败后,元朝派使者到青田登记林融的同党,牵连众多。使者半路寄宿在刘濠家,刘濠灌醉使者烧毁房屋,簿册全被烧毁。使者没有办法,于是更换了簿册,很多人免受牵连。

刘伯温自幼聪慧过人,他的老师郑复初认为刘伯温日后必能光大门楣,曾对他父亲说,“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明史·列传·刘基》)

元惠宗元统元年(公元年),刘伯温首次参加会试,便高中进士,此时刘伯温虚岁二十三。

二、清廉正直,在元朝当官仕途多舛

考中进士三年后,刘伯温出任高安县丞,在任五年,有清廉正直的名声,因执法严明而遭人陷害。后来,江西行省大臣征召刘伯温当属下官员,因为与幕僚商议事情时意见不合,刘伯温辞官归乡。此时刘伯温虚岁三十一。

两三年后,刘伯温被起用为江浙儒学副提举,检举监察御史失职,却得不到御史台大臣支持,再次辞官归家,任期约一年。

刘伯温博览经史,于书无所不读,尤其精通天文历法。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左人物时,把刘伯温排在第一位,认为他是与诸葛孔明一样聪明的人。

元至正八年(公元年)十一月,以贩盐浮海为业的方国珍在海上聚众起事,投降元朝后不久再次起义,这样反复几次,元朝当地官吏很是头疼,拿他没有办法。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年),刘伯温再次被元朝起用,任命为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帮官府镇压方国珍等农民起义。此时刘伯温虚岁四十二。

刘伯温建议修筑庆元城墙逼住起义军,方国珍的势力发展陷入困境。

当左丞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时,刘伯温认为方国珍兄弟是首犯,不严惩不足以惩戒以后起义的人。

“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明史·列传·刘基》)。

方国珍知道后很害怕,用重金贿赂刘伯温,但是刘伯温不接受。方国珍于是派人走海路到京师贿赂中书省官员。结果元顺帝下诏招抚方国珍,并且授予官职,却斥责刘伯温擅自滥用权力,把刘伯温约束管制在绍兴。

“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明史·列传·刘基》)

后来,浙东农民起义的声势越来越壮大,处州民变迭起,江浙行省又征召刘伯温协助镇压起义,与行枢密院判官石抹宜孙镇守处州。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年),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铁睦迩提升石抹宜孙为行枢密院判官,刘伯温为经历,石抹宜孙又任用浙东儒士胡深、叶琛、章溢为其出谋划策。

经略使李国凤把刘伯温的功劳上奏给朝廷,可是中书省官员因为方国珍兄弟的缘故有意贬抑刘伯温,只封刘伯温为总管府判,不准参议军事。

“倾家事守御,反以结嫌猜”(刘基《感时述事十首》)。

两年后,对元朝深感失望的刘伯温又一次辞官归乡,“以待王者之兴”(刘基《郁离子》)。此时刘伯温四十八岁。

当时躲避方国珍的人争相依附刘伯温,刘伯温稍加部署,方国珍的兵马未曾来犯。

三、朱元璋请刘伯温出山

元至正十八(元年)十二月,朱元璋率军攻克婺州路。

元至正十九(元年)正月,朱元璋下令聘宋濂为五经师。

同年十一月,胡大海、耿再成率兵攻克处州路,不久,处州路所辖各县全被朱元璋军队攻下,“处州七邑皆下”(《明太祖实录》),当时青田归处州路管辖。

胡大海很喜欢结交儒士,每到一个地方便寻访名儒。青田的刘基、浦江的宋濂、丽水的叶琛、龙泉的章溢当时被称为浙东四先生,是鼎鼎有名的大儒。

朱元璋攻下婺州路后,在浙东苦心经营半年之久,想必对浙东四先生的大名早已对知晓。

胡大海把浙东四先生推荐给朱元璋,“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之见聘也,大海实荐之”(《明史·列传·胡大海》)。

然而,朱元璋召见刘基后,却并未加以任用,而是赏赐了一些财物,便让他回去了。

朱元璋一向求贤若渴,为何与刘基首次见面后,没有对他加以重用,反而让他回去了呢?

或许当时刘伯温对能获重用没抱多大希望,并未积极表现自己,在朱元璋面前没有充分表现出其过人的谋略和满腹才学。

但朱元璋和刘伯温的缘分并未从此终止。

后来,处州总制孙炎也向朱元璋推荐刘伯温、章溢、叶琛等儒士,于是朱元璋派人带着钱财前去礼聘刘伯温。

然而,刘伯温却婉言谢绝,“自以仕元,耻为他用”(宋濂《故江南等处行省都事追封丹阳县男孙君墓铭》)。

可是,朱元璋并不死心,又令孙炎派人去请,刘伯温仍旧没有答应,只是赠送了一把宝剑。

孙炎把宝剑退回,给刘伯温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执意请刘伯温出山。孙炎在信中说,“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似乎带有一些威胁的意味。

刘伯温收到信后,决定出山。

孙炎在信中指出,朱元璋与其他元末雄杰不同,不贪钱财,不嗜杀戮,他有救天下之心,也许正是这些话最终打动了刘伯温。

“言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争,皆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救天下之心。唯太祖据金陵,神武不杀,顺天应人,心怀天下。”(宋濂《故江南等处行省都事追封丹阳县男孙君墓铭》)

刘伯温前两次之所以拒绝,或许只是想确认一下朱元璋的诚意。

四、刘伯温建议先打陈友谅,后灭张士诚,然后北伐中原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年)春,浙东的元军占领区大部分已被朱元璋收入囊中,江南行中书省已被建成集权高效的稳固基地。朱元璋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发展,以他当时的实力,同时攻打陈友谅和张士诚是不太现实的,只能集中力量,逐个击破,那么先攻打谁呢?朱元璋一时拿不定主意。

元至正二十(公元年)三月,刘伯温来到应天府,献上时务十八策,自此忠心追随朱元璋,一心一意,全力辅佐。

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下令修筑礼贤馆,让刘伯温等人住在里面,恩宠、礼遇备至。

起初,朱元璋因为韩林儿自称是宋朝皇帝的后人,虽然远在江南却仍然尊奉韩林儿为主。每年年初,中书省摆放御座行礼,唯独刘伯温不拜,说:一个放牛的小孩,尊奉他干什么?于是去见朱元璋,称朱元璋是天命所归。

朱元璋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刘伯温说:“张士诚只图自守,不足为虑。陈友谅劫持君主胁迫部下,名号不正,地处上游,而且无时无刻不想消灭我们,因此应该先想办法对付陈友谅。陈友谅灭亡后,张士诚势单力孤,可一举平定。然后北伐中原,帝王大业便可成功。”朱元璋十分高兴,说:“先生若有妙计,请不要保留,全都讲出来”。

刘伯温认为,陈友谅野心勃勃,是最危险的对手,朱元璋应集中力量,先对付陈友谅。

“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明史·列传·刘基》)

对朱元璋来说,虽然陈友谅是块硬骨头,但是不管这块骨头多硬,都得设法啃下去,否则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谋定而动,理出基本思路,未雨绸缪,便能在危险真的来临时,冷静分析,从容应对。

五、陈友谅奔袭应天,刘伯温献计:设伏兵伺隙击之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年)闰五月,陈友谅亲率舟师大举东下,派人约张士诚一起发兵应天府。

陈友谅大军来犯的消息传来,应天城内人心惶惶,诸将有的主张议降,有的主张退守钟山以图谋再起。

朱元璋把刘伯温请进密室,询问对策。刘伯温认为,“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

朱元璋听后豁然开朗。陈友谅水军优势明显,水军数量是朱元璋的十倍,拥有一百多条巨舰和几百条战船,部下水上骁将甚多,水战作战经验丰富,而且位于上游,硬碰硬地正面对打,恐难取胜,风险极大。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诱敌深入,设伏歼灭。

这个策略最大的变数是张士诚。如果张士诚和陈友谅一起发兵,那么朱元璋取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可是张士诚并没有派兵前来,张士诚占据着当时最富庶的浙西地区,为了保住浙西,把大量兵力布置在这里;而在地盘扩张中,不愿冒风险,担心出差错吃亏,“欲守境观变”,难怪刘伯温认为他只图自守。

朱元璋采用刘伯温的计策在龙湾大败陈友谅军队后,乘胜进军。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年)八月,刘伯温的母亲去世,此时朱元璋正要率军攻打陈友谅,需要刘伯温出谋划策;于是刘伯温随军出征。不久陈友谅的地盘安庆、江州、建昌、龙兴路(后来改为洪都府)等地先后纳入朱元璋的版图。

次年二月,朱元璋返回应天府,刘伯温也趁战争的空隙回乡葬母。正巧当时苗军反叛,金华、处州的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人被害,浙东震动。

刘伯温来到衢州,帮助守将夏毅告谕安抚各县,又与平章邵荣等人谋划夺回处州,平定叛乱。方国珍向来惧怕刘伯温,写信来吊唁,刘伯温回信,宣示朱元璋的威势德望,方国珍于是前来进贡。

在此期间,朱元璋数次写信给刘伯温询问对军政大事的看法,刘伯温逐条回答,全部合乎时宜。

六、朱元璋不顾刘伯温劝阻北援安丰,陈友谅趁机猛攻洪都

不久,刘伯温回到应天府。张士诚派部将吕珍率十万军队进攻安丰,刘福通率兵英勇抵抗,但是安丰粮食断绝,岌岌可危,小明王韩林儿急忙派人向朱元璋求援。

救不救呢?刘伯温极力反对。如果出动主力北上救援,应天兵力空虚,陈友谅、张士诚趁机来攻,将会十分被动,而且救出小明王后,还将面临如何安置的难题。

但是,朱元璋有自己的考虑,如果小明王落入张士诚手里,那岂不是更麻烦?

于是,朱元璋不顾刘伯温的劝阻,带着徐达、常遇春等精锐渡江北上。

陈友谅听说后,乘机围攻洪都,朱元璋说:“没听您的话,差点失策”。

“不听君言,几失计”(《明史·列传·刘基》)

于是亲自率军救援洪都,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一天交战数十次。

朱元璋坐着胡床督战,刘伯温随侍在侧,忽然跳起大叫,催促朱元璋换船。朱元璋仓卒转移到别的船上,尚未坐定,飞炮击中原先乘坐的船,船立刻粉碎。

陈友谅站在高处看见这个情况,十分高兴,而朱元璋的船继续前进,陈友谅率领的汉军将士大惊失色。

当时两军在湖中对峙,三天仍未分出胜负,刘伯温建议移师至湖口扼守,不久陈友谅率舟师行驶至湖口突围,中箭身亡。

后来,朱元璋攻打张士诚,北伐中原,成就帝王大业,大致的情况正如刘伯温所谋划的那样。

刘伯温胡须蜷曲,仪表堂堂,身材魁梧,为人正义凛然,有高远宏大的志节,谈论天下安危时,义形于色。

朱元璋知道他极为忠诚,把他当成心腹,每次召他谈事,常屏退众人,秘密商议多时。

刘伯温自己也认为这是世间难有的知遇,知无不言。遇到危急时刻,刘伯温勇气奋发,制定好计策,没人能猜得出。

刘伯温闲暇时便讲述治理天下的学问。朱元璋每次都洗耳恭听,经常称呼刘伯温为老先生而不直呼其名,说:“这是我的张子房”,又说:“数次以孔子的话引导我”。

可是帷幄之内的谈话没人能知道详情,而世间所流传的刘基伯温事迹都很神奇,大多是一些阴阳占卜之类的传说,并非真正的内容。

七、刘伯温准确预测朱元璋登基时的天气状况

吴元年(公元年),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太史令,主持编定《戊申大统历》,不久,刘伯温被封为御史中丞。

在文武百官的再三劝进下,朱元璋决定登基称帝,开始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刘伯温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尤其精通天文历法。因此,朱元璋登基的日期是与刘伯温商量后确定的,定在第二年正月初四。

吴元年(公元年)十二月十二,朱元璋把即位日期祭告于天地。

当时的天气状况是怎样的呢?自从十二月二十,应天城连降雨雪,天气十分阴冷,毫无转晴的迹象。可是到了第二年正月初一,雪突然停了。

正月初四,天气晴朗,阴云全部消散,一轮红日挂在天空,把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

那么,刘伯温是何时预测出正月初四的天气状况的呢?这个时间可能晚于吴元年十二月十二,早于十二月二十二,因此,刘伯温至少提前预测出了十三天后的天气状况,可见他的天气预报能力十分强悍。

八、朱元璋想换掉丞相李善长,询问刘伯温的看法

朱元璋因为一些事责怪李善长,杨宪趁机联合凌说、高见贤、夏煜攻击李善长,在朱元璋面前说他没有宰相之才。

朱元璋问刘伯温的看法,刘伯温回答:善长是有功勋的旧臣,能协调诸将。

朱元璋说:他曾数次想害你,你还为他说话,以你的忠心和功绩,足以担当丞相之职。

“是数欲害汝,汝乃为之地耶,汝之忠勋,足以任此”(刘基《诚意伯文集》)。

刘伯温连忙叩头谢绝,说:换丞相就像换房屋的顶梁柱,必须有大才之人方可;如果用小木头捆起来当柱子,房子将会倒塌;天下之大,宜寻有大才之人胜任丞相之位,像臣这样资质平庸的之人,万万不可。

“是如易柱,必须得大木然后可;若束小木为之,将速颠覆。以天下之广,宜求大才胜彼者,如臣驽钝,尤不可尔”(刘基《诚意伯文集》)

洪武三年上半年,李善长病倒,朱元璋又动了换相的念头,打算让杨宪当丞相,

杨宪向来与刘伯温相处很好,刘伯温却极力劝阻,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当宰相的人,要保持心境如水一般平静,用义理进行权衡,而私心不参与其中。杨宪则不是这样”。

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说:”此人狭隘浅薄,可能还不如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怎么样?刘伯温说:“这就像用马驾车,我担心他把车子弄翻”。

朱元璋于是说:我的丞相人选,确实没人能超过先生”。刘伯温回答:“臣嫉恶如仇,又没有耐心处理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当丞相将有负圣恩。天下之大,还发愁找不到有才能的人吗?只要陛下用心寻找,必能得偿所愿。目前这些人确实看不出他们可以胜任”。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被诛。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年,朱元璋封刘伯温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予刘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等职,封他为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朱元璋赐刘伯温告老还乡。

九、刘伯温得罪李善长,建议停建凤阳中都、不可轻视王保保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刘伯温奏请设立军卫法。后来确定处州的税粮时,按规定每亩约增加半升,只对青田不加,朱元璋说:“让刘伯温家乡世世代代传为美谈”。

朱元璋巡视汴梁时,刘伯温与左丞相李善长留守京师。刘伯温认为宋朝、元朝因宽纵而失天下,所以应整肃纲纪。于是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所顾忌,宿卫、宦官、侍从如有过失,都要奏请皇太子依法惩处,大家都畏惧刘伯温的严厉。

不久,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污放纵被治罪,李善长一向与李彬亲近,请求宽缓李彬的案子。刘伯温没听,派人快马加鞭奏报朱元璋,得到批准后,立即处斩李彬,刘伯温因此得罪了李善长。

朱元璋回到京师后,李善长控告刘伯温在祈雨的祭坛下行刑,是不敬之举。怨恨刘伯温的人也纷纷诬陷他。

当时正逢天气干旱,朱元璋征求大臣的意见,刘伯温上奏:亡故的士卒,他们的妻子全都迁往别营,共有数万人,阴气郁结,去世的工匠没有及时安葬,投降的张士诚部将都被编为军户,这些都足以损伤和气。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没下雨,于是大发雷霆。

是否下雨和刘伯温请求停办的三件事有什么关系?虽然刘伯温完全是出于好心,但也确实有忽悠的成分在;可能这三个请求直接提出来,朱元璋都不会接受,只好以这样的方式提出来。

不过,刘伯温的运气差得很,过来十天,仍然没有下雨,朱元璋令刘伯温“还乡为民”(《国初事迹》)。

此时恰巧刘伯温的妻子去世,刘伯温于是请求回乡料理丧事。当时朱元璋正在营建凤阳中都,又一心要消灭王保保。刘伯温临行前,上奏朱元璋:“凤阳虽然是陛下的家乡,但是并不适合建都。王保保的实力不可轻视”。

不久,王保保在定西之战惨败后,逃到沙漠,从此成为明朝的北部边患。

朱元璋想起刘伯温先前的劝谏,这年冬天,朱元璋亲笔诏书记述刘伯温的功劳,召刘伯温回京,赏赐丰厚,追赠刘伯温的祖父和父亲均为永嘉郡公。朱元璋曾多次打算提升刘伯温的爵位,但刘伯温坚决推辞,没有接受。

刘伯温心系天下苍生,对爵位俸禄不太在意,而朱元璋也有各方面的因素需要权衡,所以只封刘伯温为诚意伯。

十、胡惟庸构陷刘伯温,刘伯温留临终遗言等胡惟庸败了再密奏

刘伯温告老还乡后,低调谨慎,每日只是饮酒下棋,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青田县令求见不成,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来拜见刘伯温。刘伯温当时正在洗脚,便让侄子引入茅舍,做米饭招待客人。县令告知:“我是青田知县”。刘伯温吃惊起身自称小民,辞别离开,始终不肯再见。他低调谨慎成这样,可终究还是被胡惟庸所害。

此前,刘伯温说温州与括苍山之间有块荒地称为谈洋,在青田县南,向南直抵福建省边界,是盐盗聚集的地方,方国珍的势力便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因此刘伯温奏请设立巡检司在此镇守。违法乱纪之徒从此无法再从这里获得便利。

恰在此时,谈洋的一个地方茗洋逃军反叛,当地官吏隐匿不上报。刘伯温让长子刘琏将此事上奏,没有事先告知中书省。

当时胡惟庸正以左丞身份执掌中书省,他心怀旧怨,指使官员告发刘伯温,说:谈洋这块地有王气,刘伯温想占为己有,百姓不给,刘伯温便奏请设立巡检司赶走百姓。朱元璋听后虽然没有降罪于刘伯温,却被这番言辞打动,于是削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害怕,进京谢罪,于是留在京师,不敢回乡。

不久,胡惟庸被封为中书省右丞相,刘伯温悲戚长叹:“假使我的话不被应验,真是苍生之福”。忧愤之下,刘伯温疾病发作。

洪武八年(公元年)正月,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医生去给刘伯温治病,刘伯温吃了医生开的药后,感觉就像有个石头般的硬东西塞在肚子里面,病情更加严重。

刘伯温于是进宫对朱元璋说,自己的病可能治不好了。

这年三月,朱元璋亲自写文章赐给刘伯温,派使者护送刘伯温返乡。

到家后,刘伯温病情加重,把《天文书》交给儿子刘琏,说:“赶紧呈给陛下,别让后人学习”。刘伯温又对次子刘璟说:“处理政事,宽大与严厉就像一个循环。现在要做的在于广施恩德减轻刑罚,祈求上天永远授以王命。各形胜要害之地,应与京师在声势上相互连接。我本想写下遗表,但是胡惟庸尚在,写了也没用,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然想起我,会询问临终遗言,到时把这些话密奏陛下。

十一、刘伯温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文成,配享太庙

明朝正德九年(公元年)十月,明武宗朱厚照下诏,加赠刘伯温为太师,谥号文成,称赞刘伯温“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诚意伯文集》)

明朝洪熙元年(公元年),明仁宗朱高炽下诏让姚广孝配享太庙,姚广孝成为明朝配享太庙的第一位文臣。明朝嘉靖九年,姚广孝被移出太庙。

明朝嘉靖十年(公元年),刘伯温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伯温应像中山王徐达一样配享太庙,世袭爵位。明世宗令朝中大臣商议此事,众臣的看法与李瑜一致。

“高帝收揽贤豪,一时佐命功臣并轨宣猷。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基,故在军有子房之称,剖符发诸葛之喻。”(《明史·列传·刘基》)

于是明世宗下诏让刘伯温配享太庙,让刘伯温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承袭诚意伯爵位。从此,刘伯温成为明朝配享太庙的唯一文臣。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元璋最倚重的谋臣刘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