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周瑜刘繇与丹阳郡孙策东渡初期始末探微
TUhjnbcbe - 2024/5/17 17:04:00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1532943523332&wfr=spider&for=pc

兴平二年()孙策东渡,转斗千里,数年间遂有江东。

历来读者多着眼于孙策的军事行动方面,对其余问题,则未给予足够重视。本文想从孙策东渡初期的始末细节入手,探讨部分事件的背后成因。

本文涉及主题如下。

其一是丹阳地区的控制权。丹阳太守,先后有周昕、吴景、周尚、袁胤、徐琨等人,个中关系,亟待梳理。

其二是孙策与刘繇、袁术的微妙关系。此事背后涉及庐江太守陆康。

其三是孙策的进兵路线问题。孙策渡江后,经历阳、丹阳、秣陵、湖孰、江乘、曲阿,沿长江南岸一路扫荡,这与吴景又有关系。

其四是周瑜的立场问题。他在协助孙策“初定江东”之后,曾返回寿春,重新归附袁术,之后再度出奔江东。

本文共字,阅读需12分钟

①丹阳太守变迁史

丹阳是孙吴的畿辅地区,孙吴国都建业县(故秣陵县,今南京市)即位于丹阳。丹阳地处长江以南,战略位置显要,是南方政权的边境堡垒。

丹阳地区的太守,在汉末乱世历经数次变换。

(1)周昕

汉末丧乱之初,丹阳太守是周昕。

周昕是会稽豪族,曾在初平元年()支援南下募兵的曹操,曹操之前兵败荥阳,赖此复振。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魏书武帝纪》

(曹洪)就(陈)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周昕),复得数千人。--《魏书曹洪传》

曹操赴扬州募兵,丹阳太守周昕助之

会稽周氏依附于袁绍-曹操集团,周昕的两位兄弟,周昂是袁绍所署豫州刺史,周喁则是曹操的随军谋主。

(袁)绍以会稽周昂为豫州刺史,袭夺(孙)坚阳城。--《资治通鉴》

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周)喁,(周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曹)公征伐,以为军师。--《会稽典录》

因为周昕亲近袁绍,遭到袁术憎恶,被驱逐回会稽老家,依附于太守王朗,后被孙策所杀。

(2)吴景

吴景是孙坚妻弟,在孙坚死后()依附袁术。在袁术驱逐周昕之后,署吴景为丹阳太守。

袁术上(吴)景领丹杨太守,讨故太守周昕,遂据其郡。--《吴书妃嫔传》

但从实际情况看,袁术在扬州的地盘,集中在淮南与庐江两郡,两郡皆在江北,而丹阳地处江南。

考虑到泾县祖郎、乌程县严白虎等“丹阳宗帅”的存在,吴景根本无法控制丹阳全境,其辖区主要集中在丹阳北部的曲阿县一带。

兴平二年()关中朝廷遥署刘繇为扬州刺史,袁术部将吴景、孙贲便“迎刘繇于曲阿”。可见彼时吴景的治所,就在丹阳北部。

袁术在淮南,(刘)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吴书刘繇传》

吴景、孙贲迎刘繇置曲阿

建安元年()袁术与刘备战于徐州,署吴景为广陵太守。广陵属徐州,位于曲阿正北,实际充当了吴景北上的桥头堡。

(袁)术方与刘备争徐州,以(吴)景为广陵太守。--《吴书妃嫔传》

(3)周尚

兴平元年()袁术袭击庐江。庐江太守陆康是扬州士族,吴郡四姓(顾陆朱张)的宗主级人物。

刘繇是宗室兼名士,政治立场上十分偏袒地方大族,因此与袁术反目,驱逐了吴景。

袁术遂任免庐江大族周尚(即周瑜叔父)为丹阳太守。

(刘)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吴)景、(孙)贲,(袁)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吴书刘繇传》

(周)瑜从父(周)尚,为丹杨太守。--《吴书周瑜传》

当然,从刘繇“遣樊能、张英屯(长)江边以拒之”的记载看,周尚这个丹阳太守,纯系遥领,根本无法控制丹阳的一寸土地。

(4)袁胤

兴平二年()孙策东渡,周瑜在历阳县迎之。历阳属淮南郡,可知周尚的“丹阳太守”,确系遥领无疑。

会(孙)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周)瑜,瑜将兵迎策。--《吴书周瑜传》

孙策渡江击溃刘繇之后,将丹阳事务,委托给周瑜。孙策征讨吴郡、会稽时,曾对周瑜说:“吾取吴会,卿还镇丹阳。”

刘繇奔走,而(孙)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周)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吴书周瑜传》

不难看出,在孙策东渡之始,周尚便被架空。周瑜则接替了叔父的地位,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丹阳太守。

此处还要特别强调一点,丹阳分大丹阳和小丹阳,大丹阳即丹阳郡,小丹阳即丹阳县。

周瑜“还镇”的丹阳,当是小丹阳。小丹阳就位于历阳东侧不远,在秣陵(吴都建业,今南京)以南。彼时丹阳郡的大部分地区,依然被祖郎、严白虎等扬州宗帅控制。

袁术在寿春得知孙策“自置僚属”,十分不悦,遂召还周尚与周瑜,改授自己的堂弟袁胤,出任丹阳太守。

顷之,袁术遣从弟(袁)胤代(周)尚为(丹阳)太守。--《吴书周瑜传》

(5)徐琨

孙策彼时羽翼已丰,对袁术这爿“冢中枯骨”愈发不屑。听闻袁胤到来,立刻遣兵驱逐,与袁术撕破脸皮。

袁术遣从弟(袁)胤为丹阳(太守),(孙)策令(徐)琨讨而代之。--《江表传》

由于彼时周瑜和周尚已经被袁术征调回寿春,因此孙策任免徐琨为继任丹阳太守。

孙策署徐琨为丹阳太守

徐琨的父亲徐真是孙坚妹夫,因此徐琨与孙策为表兄弟。孙权后来还娶了徐琨的女儿,亲上加亲。

(徐)真,与(孙)权父(孙)坚相亲,坚以妹妻真,生(徐)琨。--《吴书妃嫔传》

可见孙策任免徐琨,与袁术任免袁胤,都是任人唯亲,“肥水不流外人田”。

(6)吴景

徐琨与孙策虽为表兄弟,但部曲众多,威震一方,逐渐引来孙策的猜忌。遂被罢官,改由吴景担任丹阳太守。

(徐)琨手下兵多,(孙)策嫌其太重,且方攻伐,宜得琨众,乃复用(吴)景,召(徐)琨还矣。--《江表传》

吴景是孙策舅父,之前在袁术麾下时,就曾出任过一任丹阳太守(见前文)。相比徐琨,吴景的血统离孙策更近一些。

自此,吴景便长期担任丹阳太守,直到建安八年()“卒于官”。

汉(室)遣议郎王誧,衔命南行,表(吴)景为扬武将军,领(丹阳)郡如故。(建安)八年,(吴)景卒官。--《吴书妃嫔传》

至于徐琨,自此以“中郎将”的身份跟随孙氏兄弟征战,最终死于讨伐黄祖的战争。彼时孙策已死,在位者是孙权。

(徐琨)从讨黄祖,中流矢,卒。--《吴书妃嫔传》

从这个角度看,孙氏兄弟无疑是刻意削弱徐琨的部曲,以强干弱枝。

②孙策与袁术、刘繇的微妙关系

孙策对庐江太守陆康的军事行动,是刘繇与袁术反目的导火索。

刘繇是东汉疏宗,避难淮浦(属徐州下邳),兴平元年()被关中朝廷(李傕、郭汜)遥署为扬州刺史。

理由很简单,因为去年()扬州刺史陈温被袁术所杀。

(袁)术以馀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魏书袁术传》

扬州刺史治淮南郡(即九江郡)寿春县被袁术霸占,刘繇当然不敢赴任。遂渡江至丹阳曲阿。

前文已经提过,迎接刘繇至曲阿者,是吴景与孙贲。

吴景、孙贲迎(刘繇),置曲阿。--《吴书刘繇传》

吴景和孙贲的政治隶属与血统隶属,非常值得注意。

从政治派系上看,吴景是袁术所署丹阳太守,孙贲是袁术所署丹阳都尉。

从血统关系上看,吴景是孙策舅父,孙贲是孙策堂兄。

换言之,一个扬州两个牧,袁术牧江北,刘繇牧江南,这无疑是袁、刘双方在陈温死后的妥协结果。而在其中充当居间联络者,便是孙策集团。当然,彼时的孙策集团隶属于袁术。

刘繇在丹阳北部,以曲阿为治所,相继招募了流贼笮融与薛礼。他们都是昔日陶谦的部将。

薛礼屯秣陵,笮融屯(秣陵)县南。从地理位置上看,秣陵县南,大抵应该在石城或小丹阳。

下邳相笮融,依(刘)繇为盟主,(薛)礼据秣陵城,(笮)融屯县南。--《江表传》

刘繇防务地图

然而同年()发生了“孙策替袁术攻伐庐江”的事情,因此刘繇与袁术反目,扬州二牧间的微妙平衡,遂被打破。

刘繇驱逐吴景和孙贲,遣樊能、张英、于麋守横江渡口,遣笮融、薛礼驻军秣陵县。

(吴景)与孙贲共讨樊能、于麋于横江,又击笮融、薛礼于秣陵。--《吴书妃嫔传》

袁术闻讯,宣布废黜刘繇,改任惠衢为扬州刺史。这就是《刘繇传》提到的“袁术自置刺史”之事。

(袁)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吴书孙讨逆传》

(刘繇逐吴景、孙贲)于是(袁)术乃自置扬州刺史。--《吴书刘繇传》

袁术使孙贲、吴景复讨刘繇,结果“连年不克”。可知此次战争,从兴平元年延续到兴平二年(-)。

(吴景)与(孙)贲,共将兵击(张)英等,连年不克。--《吴书孙讨逆传》

兴平二年()孙策东渡,助战吴景与孙贲,大破刘繇诸将,遂定丹阳。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即庐江之战的持续时间。

按《后汉书陆康传》记载,庐江“受敌二年,城陷”。可见庐江之战的始末时间,颇值探讨。

(袁)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攻(陆)康,围(庐江)城数重……受敌二年,城陷。--《后汉书陆康传》

按《吴书孙讨逆传》,孙策正式依附袁术,在兴平元年()。按《魏书武帝纪》,袁术东走淮南,在初平四年()。

兴平元年,(孙策)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孙)坚部曲还策。--《吴书孙讨逆传》

综上可知,庐江之战,应该始自兴平元年,延续到兴平二年。庐江之战爆发时(),刘繇与袁术反目;庐江之战结束时(),孙策腾出手来,渡江攻伐刘繇。

换言之,兴平年间(-)袁术处在“双线作战”的局面下。在南线遣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在东线遣吴景、孙贲攻打丹阳(刘繇)。

孙策攻陷庐江,陆康病死

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孙策攻伐庐江时的“军队构成”。

从《程普传》记载可知,孙策在替袁术攻打庐江时,率领的是孙坚旧部。这支淮泗兵,在庐江之战结束后,即跟随孙策东渡。

(孙)坚薨,(程普)复随孙策在淮南,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吴书程普传》

③孙策的进兵路线

孙策渡江之初,沿长江南岸扫荡,与其舅父吴景的辖区有关。

孙策从淮南历阳渡江,军锋直指丹阳郡。从《周瑜传》可以清楚看到孙策的进兵路线。

(周瑜)从(孙策)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吴书周瑜传》

即先攻横江、当利,之后转战秣陵、湖孰、江乘、曲阿。

“横江”与“当利”不见于《后汉书郡国志》,可知不是郡县名称。

注:青州东莱有当利县,但与徐、扬二州完全无关。

按《元和志》记载,横江浦在历阳县东南二十五里处,是“济江津要”;而按《一统志》记载,当利是“和州东南大江之别浦”。

横江浦在历阳县东南二十五里,直江南采石渡处,自昔济江津要。--《元和志》

(当利)今和州东南大江之别浦也。--《一统志》

换言之,横江与当利,实际是“渡口”名称。即孙策渡江的桥头堡。

侧面可以看出,周瑜“自历阳迎孙策”反映出了多么可悲的事实。因为历阳县属淮南郡,地处江北,可见“孙策东渡”之前,袁术军连像样的渡江据点都没有。

孙策抢占渡江桥头堡之后,迅速袭击秣陵,驱逐了笮融和薛礼(见前文),之后转战湖孰、江乘,进逼曲阿,刘繇溃走。

秣陵、湖孰、江乘、曲阿皆为丹阳下辖县,分布在长江南岸。

从孙策自署周瑜“还镇丹阳”可知,彼时的秣陵南部的丹阳县(小丹阳)实际也落入了孙策囊中。

孙策进兵路线

但是孙策渡江之初,在丹阳郡的势力范围,应该止步于小丹阳。因为丹阳县南部的芜湖县,仍处在刘繇控制下。刘繇死后,其部将太史慈逃入芜湖,自称丹阳太守,可见孙策仅仅能够控制丹阳北部。

(太史)慈当与(刘)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自)称丹杨太守。--《吴书太史慈传》

从地图上看,孙策在丹阳的辖区,完全沿长江南岸分布,体现出了极强的地域特点。

如果考虑到孙策老家在吴郡富春,那孙策的进兵路线,实际与故乡背道而驰,可知另有玄机。

需要注意,秣陵、湖孰、江乘、曲阿等地,接壤徐州广陵,而孙策舅父吴景,在建安元年()曾出任广陵太守。

(袁)术方与刘备争徐州,以(吴)景为广陵太守。--《吴书妃嫔传》

不难看出,彼时()接壤丹阳北部的广陵地区,应该已有吴景势力的分布。

理由显见,广陵郡同时接壤淮南(袁术)与丹阳(刘繇),吴景与孙贲的渡江时间又早于孙策,在广陵占据桥头堡,并不奇怪。

这便可以解释,为何孙策东渡之初,要沿着长江南岸一路向北扫荡,而不是返回老家富春。

④周瑜的立场问题

周瑜曾被袁术胁迫,返回寿春,在袁术死亡的前一年()才再度出奔江东。

周瑜是跟随孙策渡江的元勋,从其本传记载看,周瑜“还镇丹阳”时,刘繇主力已经被击溃。

但《周瑜传》有一处十分隐蔽的记载,即周瑜还镇丹阳不久,袁术便遣堂弟胤代周尚(周瑜叔父)为丹阳太守,而周瑜与周尚,则被召还寿春。

刘繇奔走,而(孙)策之众已数万矣……顷之,袁术遣从弟(袁)胤代(周)尚为太守,而(周)瑜与(周)尚俱还寿春。--《吴书周瑜传》

孙策当时已经控制丹阳北部,自然不可能重归袁术麾下,遂驱逐袁胤,自署徐琨为丹阳太守。

之后周瑜便不见记载,直到建安三年()才借着“为居巢县长”的机会,出奔江东,再度归附孙策。

(袁)术欲以(周)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吴书周瑜传》

换言之,周瑜被召还寿春之后,长期处在袁术的软禁之下。大约被禁锢了两年左右(-),才重获自由。

这里有必要探讨一下周瑜的身份变化问题。

首先要看到,周瑜家族避难淮南寿春,依附袁术,那庐江周氏的宗族子弟,自然便成为袁术的“质子”。

庐江周氏为地方冠族,累世公卿,成员一定不少。

(周瑜)从祖父(周)景,景子(周)忠,皆为汉太尉。父(周)异,洛阳令。--《吴书周瑜传》

换言之,即使周瑜想投奔孙策,碍于宗族安全,也会投鼠忌器。这就是为什么袁术一纸书信,便能将“身在丹阳”的周瑜直接召还。

袁术征周瑜、周尚还寿春

再谈一谈建安三年()周瑜重获自由的原因。

从时间背景上看,建安三年()是袁术称帝的第二年,也是袁术死亡的前一年。

袁术在该年中连续遭遇曹操痛击,在豫州地区的兵马属地尽数丢失。按照《后汉书》记载,袁术彼时山穷水尽,到了“大将死,众情叛,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的绝境,翌年()夏季便呕血暴死。

(曹)操击破斩(桥)蕤,而(刘)勋退走。(袁)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后汉书袁术传》

换言之,周瑜重获自由时(),袁术的健康状况应该已经很糟糕了,地盘也被孙策、曹操等人不断蚕食,甚至连刘备也敢趁乱踩上一脚。

(袁)术因欲北至青州从袁谭,曹操使刘备徼(截杀)之,不得过,复走还寿春。--《后汉书袁术传》

因此周瑜求为“居巢县长”时(),袁术已经无力控制,只得听之任之。居巢县属庐江郡,庐江郡在袁术大将刘勋手中,也是彼时袁术残存的地盘之一。

(孙)策攻(陆)康,拔之,(袁)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庐江)太守。--《吴书孙讨逆传》

只不过袁术没有想到,周瑜离开寿春之后,并未如约前往庐江赴任,而是渡江投奔孙策。当然,按袁术当时()的身体状况来看,他即使预料到周瑜叛变,也无力阻止悲剧发生。

孙策听闻周瑜重获自由,大喜,亲自接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授兵二千,骑五十”。

(孙)策亲自迎(周)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书周瑜传》

“兵二千,骑五十”的规格,是孙吴授兵制度的最高级别,与程普、韩当、吕范等人的待遇完全相同。可见孙策对周瑜的重视程度。

⑤小结

兴平二年()孙策东渡,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历史基础。

关于孙策东渡的具体时间,记载纷纭。《魏书武帝纪》、《吴书孙讨逆传》、《蜀书许靖传》、《后汉书献帝纪》与袁宏《后汉纪》记载莫衷一是,从初平四年()到兴平二年()皆有。

按《资治通鉴》考订,确定为兴平二年。田余庆在《孙吴建国的道路》一文中,也明确支持司马光的观点。就诸书记载来看,孙策东渡,事在兴平二年()毫无疑问。

孙策东渡之事,历来被读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瑜刘繇与丹阳郡孙策东渡初期始末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