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明清两朝,府是省与县两级行政区域中间的一级,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一般府的治所都设在与它同名的县治里,比如直隶正定府治所里就有正定县、河间府治里就有河间县,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比如直隶广平府治里就是永年县,广平县则在离府城40里的地方。不过不管怎么样,同名府、县的治所在一个城池里的情况占据着主流。
直隶正定、河间、广平三府与它们的附郭县、属县示意图
在清朝安徽省地图上,长江以南地区有宁国府、太平府、池州府、徽州府四个府和广德州。其中宁国府和太平府两地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府治和同名的县治不在一个地方的情况更为特殊,比如宁国府所辖有宁国县,但是宁国府治所却在宣城县。而太平府治所在当涂县,太平县甚至还在宁国府境内。为何会出现如此混乱的状况呢?
清朝安徽长江以南的四个府、一个州
太平府与太平县、宁国府与宁国县示意图
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和当时那一任皇帝发生重大改变有关系。下面就把这些情况捋一捋。
先看看宁国县、太平县
宁国县
于三国时期孙吴析宛陵置宁国县,虽然隶属关系时有改变,但县名一直未改,两晋、南北朝均属丹阳郡,唐宋属宣州,元属宁国路,明清属宁国府。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宁国县
太平县
唐天宝十一年(年),宣州太守李和向皇帝上奏,称泾县之南地由于比较偏僻,有游民聚为盗,为便于管理,请示置为县,县名取“天下晏然太平”之意,是为太平县,县治在今天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太平县
再看太平府、宁国府
今天安徽省的长江以南一带在五代十国的南唐之前,其沿革和变化都不算太频繁,名字也都比较固定。比如在秦朝的时候,东部属于鄣郡,西部则是属于庐江郡的东北角。两汉时期及三国时期孙吴政权为丹阳郡。西晋太康二年(年),从丹阳郡中分置宣城郡,历经五胡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宣城、丹阳二郡一直并列存在。隋唐时期两郡分别改为宣州、润州。但是到了五代十国和北宋,这一带的行政区划名称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析置太平府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中主李璟保大末期,面对北方后周的强烈攻势,不敌而失去了江北之地,位于长江以北的和州也落入了后周之手,于交泰元年(年)为了安置和州越江逃来的民众,就在宣州当涂县侨置了和州,以当涂县为州治,起名为“新和州”,以有别于原和州。不久新和州改为雄远军,北宋开宝八年(年),赵匡胤平江南后,改名为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以年号升为太平州,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元朝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年)四月,朱元璋改太平路为太平府。直到清末均为太平府,所辖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三县一直未变,治所均在今马鞍山市当涂县。民国初“废府存县”中太平府被撤销。
清朝太平府所辖区域
太平府治所在的当涂县
宣州、宁国军升格为宁国府
在北宋时本为宣州,辖宣城、泾县、南陵、宁国、旌德、太平六县。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没有生育能力,把年仅六岁、出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青杉闸的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伯琮收养入宫。绍兴三年(年)赵伯琮改名为赵瑗,被授为和州防御使。绍兴十七年(年)六月,任常德军节度使。绍兴三十年(年)二月二十四日,赵瑗被立为皇子,并改名赵玮,授为宁国军节度使,进封为建王。绍兴三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赵玮被立为皇太子,又改名为赵眘。六月,赵构以“倦勤”为由,传位给赵昚,是为宋孝宗,赵构自称太上皇帝。
按宋朝惯例,皇帝登基之前的居住地、潜邸或者出生地都要升格为“府”,赵昚登基之前为宁国军节度使,驻地在宣州宣城郡,宁国军由此升为宁国府。元朝至元十四年()改为宁国路,至正十七年(年)四月,朱元璋改宁国路为宁国府,清朝仍为宁国府。民国初废府州存县被撤销。
清朝宁国府所辖区域
清朝宁国府治所在宣城
随着历史的前行,太平府、宁国府两个行政区域已经被撤销,宁国县今天已成了县级宁国市,太平县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县城仙源镇在年因修建陈村水库,处于淹没线以下,所以迁到甘棠镇,再是于年12月,太平县被撤销,所辖区域被设置成县级黄山市。
年11月,县级黄山市被撤销,所辖区域成为了地级黄山市的黄山区。
从以上情况来看,太平县、宁国县和太平府、宁国府几个行政区划之间仅仅是名字相同而已,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沿革关系,如果非要说有关系,无非是无论是汉朝丹阳郡、隋唐宣州或者宣城郡、明清宁国府这几个区划设置里都管辖着太平县、宁国县罢了。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