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记者刘丹阳报道12月1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里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可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蓝皮书在理论上开创性地构建了一套新的测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修订和微调基础上对中国国家、省级及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数据验证分析,并进行了排名,得出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结论。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已连续发布三年,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主编王军在回答中国发展网记者提问时介绍了本次报告的特别之处。
第一,蓝皮书构建的评价体系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和应用价值。蓝皮书在理论上开创性地构建了一套新的测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修订和微调基础上对中国国家、省及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数据验证分析,并进行了排名,得出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结论。这是对现有GDP指标的完善,对其缺陷和不足的弥补,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在具体的评价技术方面,蓝皮书对于各项评价指标的加权策略具有创新性,我们采取了基于实证的加权法,即不预先对指标和各分类指标指定任何权重,每个指标的权重通过该指标5年内的纵向稳定性来确定。对于在一段时期内各城市排名相对稳定的指标,我们分配较高的统计权重。相应的,年与年之间各省以及城市排名有普遍显著差异的指标,在指数组成中被赋予较低权重。此外,蓝皮书还引入了测度不均衡程度的方法来考察各个指标的均衡性,以各省或城市一级指标排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的绝对值衡量不均衡程度,并做如下设定:差异值20为高度不均衡,10差异值≤20为中等不均衡,差异值≤10为比较均衡。
第二,蓝皮书对“十四五”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蓝皮书简要回顾了“十三五”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要面临的更加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梳理和预判。同时也指出,尽管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尽管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和各种极不寻常的风险挑战,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机遇和优势。
第三,蓝皮书深入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可持续发展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提出了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蓝皮书紧扣今年疫情这一重大的外部强冲击,分析了疫情对全球化、经济运行、供应链等领域所带来的影响,并通过高德地图的案例,展示了移动互联网地图这一黑科技的战“疫”实录。蓝皮书还系统提出了疫情冲击下全面提升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若干建议,包括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同时,优先保障就业和托底民生,继续使用绿色经济金融政策等工具;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观察新基建的特殊价值与企业实践;以绿色理念和“两山”理论为统领,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体举措,以促进经济加快实现包容、韧性和可持续复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蓝皮书选取了部分典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进行深入分析。蓝皮书以管窥豹,选取了深圳、昆明、温州以及湖州织里镇的典型案例,从海洋经济、城市转型、民营经济和城市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结了这些城市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不同做法,从不同层面展示了我国城市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和特色模式,以期对其他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有意义的参照和借鉴。
第五,蓝皮书充分借鉴了部分国际代表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为更好地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蓝皮书通过对大量的国际文献进行综述,全面概览了各组织及政府为推动发展转型而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框架,并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甄选出部分城市,包括美国纽约,巴西圣保罗,西班牙巴塞罗那,法国巴黎,中国香港及新加坡,对其可持续发展指标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发现中国大陆领先城市与之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以期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国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