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沧桑的村庄
在静谧祥和的桃源外
没有外面的繁华热闹
但这里有一种平时享受不到的宁静感
在皇塘镇吕渎河南端,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滕村。在元代地方志书《至顺镇江志》中,便有滕村作为丹阳数十个沿袭前朝(宋代)原村名的古村落之一记录在册。元朝末年,姜氏一族落户藤村。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村庄,如今的滕村,虽然昔日辉煌精美的古建筑大都已不存,但仍能寻访到许多不同年代的古居古巷遗址及古河、古桥、古寺、古碑遗存等,那一处处古迹仿佛定格于历史时空里,诉说着那悠悠乡愁记忆。
古老河道吕渎河
吕渎河是滕村的母亲河,宽阔的河流穿村而过,为古村带来了丰富的鱼产、便利的水运。千百年来,滕村人对这条母亲河倍加爱护,屡有疏浚。吕渎河清澈的河水也像甘露一样滋润着两岸田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纯朴的滕村人,也见证古村的荣辱兴衰。
滕村吕渎河上的这两座古桥,登云桥气势如虹,吕渎桥形如玉带。它们一南一北,一拱一平,不仅便利交通,从取名到造型也寓意吉祥,相互映衬,给人以美的享受。
登云桥
登云桥,位于滕村南吕渎河上,为通往滕村的必经之道,建于明万历十一年(年),由姜宝捐建。
该桥为石拱桥,造型优美,明代建桥时的古碑记《登云桥记》仍保存在桥墩一侧,碑记载,该桥是为庆贺姜宝次子姜士昌接连考中举人、进士并改善村民出行而建,取名“登云”,寓青云直上之意。
年该桥被改造成宽7.9米的公路桥。如今仅存一处避水兽内嵌在桥墩处。
吕渎桥
吕渎桥,又名“板桥”,由长条石平架而成,位于滕村村中吕渎河上,始建于清咸丰六年(年),年代虽没有登云桥久远,但整座石桥保存完好,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亭
明嘉靖32年(年)藤村姜氏后人出了一位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他就是姜宝。他的次子姜士昌,明万历八年(年)中进士,官至江西参*,卒赠太常寺少卿。姜宝姜士昌父子,均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不畏权势,先后对朝廷权奸严嵩和李廷机之流进行不屈斗争。
明代万历年间,皇帝为表彰礼部尚书姜宝致力于造福乡里,建造了尚书亭,位于滕村吕渎河北岸坊楼呈正方形,高十米以上,占地六十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
亭子一、二层之间的四面额坊上各挂一块由明末大书画家董其昌题写的金字匾:南匾书“瞻宗化俗”,北匾书“父子进士”,东匾书“太史文中”,西匾书“中宪司成”。字体气势雄浑,苍劲有力。数百年来,尚书亭坊楼一直是丹阳一处著名历史文化古迹。可惜的是,尚书亭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只留下坊楼石驳、地基及吕渎河码头通往尚书亭的石阶遗迹。
姜氏祠堂
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滕村姜氏第七世孙姜宝及其次子姜士昌接连高中进士,并分别官至朝廷礼部尚书和太常寺卿,谱写出“父子进士”、“尚书门第”的“滕村佳话”。古稀之年的姜宝回到家乡后,把自家一千多亩天地全部捐给姜氏族人,创办义田、义学、义庄,让族人有田可种、有学可上、有屋可住。此后姜氏一族在此地繁衍生息。
年,姜氏宗亲筹集资金,在原来姜氏祠堂旧址上,重新建造了建造了姜氏宗祠。姜氏后人姜亚庆表示,建造祠堂一方面是纪念祖先,另一方面是希望把姜宝提倡的义田、义学、义庄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