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系诺贝尔奖肥乡这位历史名人的故事,你 [复制链接]

1#

天台山

东晋名士葛洪

从肥乡走出

GeHong

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85岁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而这正是晋代名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予她的灵感和启发。

多数人没有想到是的,葛洪与肥乡还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他的名作《抱朴子》外篇“自叙”里,一个从肥乡走出的晋代中国著名思想家、道学家、炼丹家、化学家和医药学家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为肥乡历史增添了光彩的华章。

葛洪的出生地—肥乡葛蘖城

时间回溯到晋代,公元年,肥乡葛蘖城,正在县衙公干的肥乡令葛悌,被匆匆而来的家人告知,他的家里又添男丁!葛悌喜出望外地奔回家中,看到这个孩子眉清目秀,面色红润,嘴角微微翘起,他内心充满了幸福之感。

滔滔的漳河水绕城而过,欢快地向东北流去。夕阳的余晖照耀着肥乡葛蘖城,一片温暖。

葛悌为儿子起名“葛洪”。这是他的第三个孩子。长子葛渤和次子葛勋也都绕膝左右,这让葛悌这位南方句容人在中原北方的坎坷仕途,有了些许的欣慰和快乐。

葛悌是从西晋国都洛阳而来,任职肥乡令。晋灭吴之前,葛悌在吴国曾经被任命为五官郎、中正,做过建城、南昌两县的县令,还担任过中书郎、廷尉平、中护*,拜为会稽太守。此时的晋*顺着长江东下,吴国边境失守。在国家危难之际,朝廷广泛选拔有文韬武略的人才,征战前线。朝廷内外的官员,一致举荐了葛悌,于是葛悌就转任到了五郡去挽救危机。大都督送给葛悌五千名贴身卫兵,葛悌统领全*,在边境地区阻击敌*。

然而,吴国君主不久就归顺了晋国,天下统一后的公元年,葛悌以原吴国官员的身份被招至洛阳,要重新考核任用。在新王朝的一番考核后,葛悌被授予郎中一职,后升迁为太中大夫,大中正。葛悌心里十分清楚,这些官职都是中央集权中高级官员的“兼职”,说白了就是一些虚职,根本进不了晋王朝的*治核心。葛悌的心中无限失意,就在此时,一道圣旨下来,他将被委以肥乡令的重任,去管理肥乡。在晋代的官职结构中,京师河南郡称“尹”,县设县令、县长。大县设令,小县设长。葛悌任肥乡令,按照现在的官职,就是县长一职。

晋惠帝元康四年,即公元年,吴王司马晏出镇淮南。葛悌于年被任命为吴王郎中令,可以推断,从肥乡县离开的时间最迟不得低于此时。在公元年—年之间,葛悌共有洛阳和肥多两个任职地,由于*治上的排挤,葛悌早早地到了肥乡任职,远离了洛阳是非之地。

肥乡县始建于三国魏*初二年,即公元年,也就是说,在葛洪出生前的61年前,肥乡已经设立。到葛悌任职肥乡令,肥乡已有二万户,一户按照平均五口人计算,也有十万人左右。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属于是人口众多的大县。

作为一方父母官,葛悌是全州县中做得最好的父母官。他用美德教化一方,并以身作则,率先模范。他从不耕种公家的土地,一走出自家的地界就像是进入市场那样公平交易。有人送他财物,馈赠礼品,都被他一一拒绝门外。所有日常用到的笔,也都是花自己的钱购买,从不让公家报销。不仅如此,他还帮助别人,恩德遍施,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称颂。尤其在刑法方面,刑罚不用而令行禁止,不用多言而教化就能推行,使得刑法十分清正,路途中没有邪恶的事情发生。

这段故事,便出自葛洪的《抱朴子·外篇》自叙一章中,他这样描述了父亲的*德,并为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提供了最为可靠的证据:“肥乡令,县户二万,举州最治,德化尤异。恩洽刑清,野有颂声。路无奸迹,不佃公田,越界如市。秋毫之赠,不入于门。纸笔之用,皆出私财。刑厝而禁止,不言而化行。”

在短短不足百字的叙述中,一位廉洁自律、*德清明的好官葛悌跃然纸上。不难看出,葛洪是用了怎样的情感怀念自己的父亲!但如果不是他从小就跟父亲一直生活在一起,他又怎么了解得这样清楚呢?

在自叙中葛洪这样写道:“洪者,君之第三子也。生晚,为二亲所娇饶,不早见督以书史。”可以想象,葛洪是在浓浓的父爱母爱中长到十二岁。

这一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光阴。

葛洪在肥乡的生活

葛洪的父亲带着一家人,从遥远的南方而来,除了忙于事务,还要教化百姓,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松懈,未免身心疲惫。加之降国之官,看似重用,实则贬官,日久焦虑,因气而疾。只有回到家,葛悌才能感受到温暖的亲情,并且对葛洪娇惯纵容,并不督促他过早的苦读经书史籍,因此,葛洪的童年是快乐,在无忧无虑中长大。

这十二年,从嗷嗷待哺,到绕膝欢笑,葛洪给了父亲葛悌无限的快乐和骄傲。

这十二年,父亲的智慧与明理,儒学与见识,守廉与清正,母亲的敦厚与温柔,宽和与包容,都给成长中的葛洪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为成就葛洪人生勾勒出底色,奠定了基础。

在肥乡,葛悌一家人的故事被街巷相传,人人皆知,大家纷纷效仿葛家的行为举止,也变得相互尊敬和文明起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端正。

父亲葛悌治理肥乡的*绩声名远播,渐渐赢得了朝廷信任。然而葛悌的身体却越来越差,最后不得不向朝廷申请辞官。

在辞职离开肥乡的那一天,葛悌携带家人,向父老乡亲们依依惜别。

但是,葛悌并没有回乡,年,皇上颁布一道诏令,任命他为吴王的郎中令。这个吴王是西晋太康十年(年)受封的司马晏,食邑丹阳、吴兴、吴三郡。郎中令相当于吴王的卫士长。葛悌明白这也是一个徒有虚名的职位罢了。但葛悌对待自己的岗位从不懈怠,态度严肃地矫正吴王的过失,献上可行的措施,废除不合理的*令,举荐善人,弹劾不正直的官员,*队和国家都十分肃穆和谐。

晋朝南迁势力看到葛悌的功绩越来越大,便想方设法排挤葛悌。葛悌终日郁郁不得志,最后在公元年升任为邵陵(今湖南省宝庆县)太守时,不幸去世。这就是葛洪所言:“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

葛洪过早地失去了父亲的教诲,迎接他的,将是从未有过的饥寒交迫、艰难困苦,这一些,让这位13岁的少年突然间长大了。

关于葛洪在肥乡的经历,源自他的《抱朴子》外篇中“自叙”一章。既然“为二亲所娇饶”,那么出生时以及幼年童年时期一定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葛洪生于年,12岁(年)时父亲任吴王郎中令,13岁时(年)父亲葛悌在邵陵郡任太守时去世。按照这个时间计算,葛悌正好在肥乡任职12年,第13年在邵陵郡离世,恰好与历史记载相同。今存《肥乡县志》,早者为清雍正四年,没有葛悌任职肥乡令一事的记载。之前《肥乡县志》因毁于水火或兵燹无法考证,明刻本《广平府志》亦不载。肥乡葛洪文化研究会对葛洪在肥乡出生的典籍进行了大量的追踪,同时亲赴句容、宁海等地进行了考察后,一致认为葛洪出生肥乡葛蘖城,并在此生活了12年之久。

根据《肥乡县志》记载,现在的肥乡区是隋朝开皇十年建筑。之前应在葛蘖城。葛蘖城又称葛鹅城,夫人城。城早己废弃,遗址在肥多县城西南十五里,今天台山村西南方。《战国策》记载说:“魏王抱葛、薛、阴、成为赵养邑。”《史记》赵氏家“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十七年,成侯与魏惠王遇葛蘖”。葛蘖城既属肥乡旧城,葛洪可能就诞生于此地,也弥补了《句容县志》、《罗浮山志》等记载中有关葛洪出生地不详的历史空白。

从肥乡走出,著作流传后世

父亲去世后,葛洪回到了故里——丹阳郡句容都乡吉阳里,从此饱读经书,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寒舍里,青灯下,葛洪翻阅着儒家经典,窗外寒星闪烁,风敲窗棂。这些都没有让葛洪感到苦,感到委屈。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葛洪不可能完成青年时期的积累。他的意志在艰难困苦中一天天,一月月得到了磨砺。

不断的战争,世事的纷乱,坚定了葛洪的抱朴之心,后来,他两度抵达岭南,栖隐于著名宗教圣地罗浮山32年之久,做了人生最主要的三件事:采药治病、炼丹、著书。

葛洪走遍了罗浮山座山峰,条泉瀑、溪流,分辨出了多种草药,给无数的穷苦百姓治愈过各种疑难杂症。他修建了洗药池和炼丹炉,炼出了道教最为称道和梦寐以求的“金丹”“金液”。

在罗浮山,葛洪还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写出了名著《抱朴子》内、外篇和《神仙传》这部十卷本的志怪小说集。《内篇》言神仙、方药、*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如何养生成仙,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如何治国安民,属儒家。这两部书集中地反映出作者以道教养生为主,以儒学治世为辅,内外并举、儒道兼修、仕隐变通的人生追求。

葛洪开宗立言,对传统道教学说去伪存真,兼收儒墨名法各家之长,集丹鼎派仙道学说之大成,创岭南道教一派,成为了道教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晋年,葛洪卒于罗浮山,享年81岁,归葬江苏句容。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学问广博,主要有《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金匮要方》、《肘后备急方》等60多种,涉及哲学、医学养生学、神仙术数学、天文学、*事学、文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各方面,《晋书》称赞其著述可与汉代班固、司马迁比肩。葛洪被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李约瑟称为“最伟大的博物学家”。

感谢历史,让我们了解葛洪。虽然他在肥乡生活的时间只有十几年,但我们应该致敬葛洪从肥乡走出、并为后世做出的巨大贡献。

李晓玲,邯郸晚报《新闻周刊》执行主编,河北省作协会员,邯郸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邯郸学院客座教授。从事新闻工作多年,邯郸晚报《古邯郸再发现之旅》、《走进肥乡》、《重走肥乡》、《邯郸红色文化》等地方文化专栏主持。《冬天里的一股暖流》获中国晚报界最高奖赵超构新闻一等奖,《纸背上的邯郸》获河北省新闻二等奖。曾出版诗集《风举残荷》。

文字

李晓玲、赵鸿光

编辑

周川

校对

邢亚冰

审核

王红霞、徐素霞

来源

邯郸晚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