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名辞典宛陵30deg9407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m.39.net/pf/a_4334846.html
宛陵

宛陵,古地名,今安徽宣城市。汉顺帝刘保永和四年()至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在丹阳郡南部置宛陵郡。以境内有宛陵县而为郡名。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吴国兴起统治东南一带。越灭吴,楚灭越,吴越楚三国相继统治宣城一带。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宣城一带属鄣郡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年),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西晋太康二年(年),析丹阳郡置宣城郡,治宛陵,隶扬州。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区存在。

中国文房诗意宣城

宛陵乃宣城,古名也,在三国时也叫丹阳,宛陵,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风景宜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自公元前年设郡以来,宛陵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年而不辍,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素有“宛陵自古诗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宛陵”之称。敬亭山被誉为“江南第一诗山”。李白7次来宣城,留下了80多首诗作。

宛陵与历史名人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宛陵便是当时的江左名郡,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来此,著名诗人范晔、谢脁、杜牧曾做过宛陵太守,白居易曾在宛陵读书致仕,李白曾多次游历宛陵。而在这其中,给宛陵抹上浓墨重彩的是谢脁与李白。谢朓与宛陵谢脁字玄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出身于当时的高门华族、文学世家——陈郡谢氏,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后代。他少年早慧,文名显赫,步入仕途后也较得意,似乎没有多少牢骚和哀怨。然而在魏晋南北朝那样一个动荡衰败、朝代迭更的年代,人的生命格外脆弱,伴君如伴虎,谢脁又出身于名门望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争权夺利的*治漩涡,他由京官出任宛陵太守,正是*治上受排挤而造成的一次跌宕。他的心情是极端痛苦和矛盾的。一方面,他心怀魏阙、眷恋着朝廷;另一方面,他又想着远离尘嚣、畏祸全身。当他来到宛陵时,他被这里的青山秀水深深地吸引了,想在这山明水秀的宛陵过一番亦官亦隐的生活:“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之宛陵出新林浦向板桥》)谢脁到任不久,便在陵阳山郡衙附近建“高斋”,作为他“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高斋视事》)之所,过着“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宛陵郡》)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他曾多次登临郡北敬亭山和郡南响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清丽诗篇,因而他又有“谢宛陵”之美誉。谢脁把生活的乐趣都寄托在宛陵山水之中,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游山玩水,以寄其林下优游之乐。在谢脁的视野当中,宛陵的清嘉山水,一一可为诗料,不假外求了。山间之风云、天空之日月、园中之竹树,他都写得情韵悠悠、富有生趣。在宛陵山水中,他获得了一份安逸与宁静。李白与宛陵谢脁殁后二百五十年,诗人李白来至宛陵,李白也是朝廷的放逐之臣。他以天宝三载(公元年)被放还出翰林,到天宝十二载来游宛陵时,恰为去朝十年之期。对朝*和个人前途的极度失望,以及灵*的惊惧,精神的疲惫都亟待慰藉和平抚。这种眼前需求与其爱好自然的夙昔怀抱交互为用,使他一到宛陵就把身心投向了此间的名山秀水。宛陵山水的佳胜处,在李白诗中被表现到了极致,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是一个山水迷。当他一想到谢脁的清丽的山水诗,和谢脁对山水的一片恋情,便觉得他与谢脁有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宛陵山水,则成为他跨越时空、思接千载,与这位数百年前的诗人相交游的契机。对于谢脁曾登临过的地方,及此地所遗留的有关谢脁的纪念物,李白也倍加热爱,如“谢公亭”、“谢脁楼”、“谢公青山”,还有谢脁数次登览的敬亭山,他都怀有非常深的感情,他不仅常在此流连忘返,而且多有吟咏:“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谢脁北楼》)

皖南山水的清幽,使李白倘佯其间,他的游踪遍及宛陵、青阳、泾县、当涂、南陵、秋浦等地,这是他游历时期最长的一处。同时宛陵山水之清,与其心境之清相表里,造成了李白山水诗以“清”取胜的一个独特创作时期。

谢脁和李白,两位同眷恋宛陵山水的诗人,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处和灵*的归宿地。而宛陵的青山秀水,一经谢脁和李白的品题,便平添了许多诗意,使皖南的山水产生了无穷的魅力。正是:诗歌犹待江山助,江山还得诗歌名也。图文来源于网络,宣城市人民*府,侵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