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里治疗效果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古来有句俗语:兵是将的胆,不管是如何厉害的名将,若是让他带领一支乌合之众也难以克敌制胜。三国时期正是名将辈出的一个时代,与这些名将交相辉映的正是那些强军悍兵,受很多文化作品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曹魏长于骑兵,蜀汉长于步兵,东吴长于水军,但是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在古代军制当中,步兵、水兵、骑兵尽皆有用,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都需要均衡这三种兵种的比例,即便是以水战成名的吴国,也配有不少精锐的步兵和骑兵来作为精锐,可以说兵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了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今天,笔者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魏蜀吴的不同兵种。
一.以步兵立国的曹魏
步兵是战场上最为常见的兵种,这种士兵行军主要依靠步行,在战场之上这些士兵更是战阵的构成者,在野外两军交锋,双方的第一目标就是摧毁对方的阵型。所以,可见步兵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国的军事实力,而魏国恰好是一个步兵强国。
在曹魏之中有一支军队非常特殊,此军从曹操起兵初期便一直跟随曹操,只听从曹操的号令,曹操借助这支军队,打败袁术对决吕布,克定中原,这支军队便是曹操从黄巾军之中收编而来的青州军。
青州军的前身是青州黄巾军,起义作战时极为彪悍,居然杀了当时雍州刺史刘岱,后来这支黄巾军被曹操用计击败,被迫投降于曹操,曹操因此收编百万百姓,和十数万精壮之士,时人称:魏武之强,自此始。
这支军队毕竟是盗匪出身,曹操在收编之后将其中大部分人留在后方屯田,取其中精壮之士编为青州军,这支军中不少士兵都是同村同族,一般军队在战场上遇到死伤难免心中恐惧,而青州军却不同,他们之中互相熟识,遇到死伤全军皆为其愤慨,可谓是愈战愈勇。
而这支军队也成为曹操早期平定四方的主要力量,例如曹操当初讨伐陶谦之时便是依靠青州军,要知道陶谦当时占据丹阳,丹阳此地的人民风彪悍极为悍勇,而陶谦手中便握有以丹阳人为主的丹杨军。
但是面对如此强军,青州军依然能够将其击败,可见青州军之彪勇。可以说此军是曹操借以成就大业的基础,不过青州军只服从曹操,在曹操死后,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散去,至此青州军也便烟消云散。
青州军作为曹魏早期主力,那曹操死后曹魏又是依靠哪支部队征战四方的呢?那自然是禁军五营,曹操在占据北方之后,在军制上进行大改采取了募兵制度,地方上的守备由地方自行募集士卒,而各方最为精锐善战的士卒则编入中央,是为禁军五营,这五营分别为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此五营效仿汉朝五营,其军士皆装备精良。
在曹操时代,五营士卒就打下了赫赫威名,例如大名鼎鼎的许褚便曾经是武卫营的武卫中郎将,乃是曹操的贴身禁军,曹操进攻马超的时候落入险境,武卫营硬生生的拖住西凉铁骑救下曹操一命,可见这支部队的战斗力。
后来曹操去世之后,这五营士兵便被编入中央成为皇帝手中的底牌,司马懿当初速平辽东所依仗的便是这装备精良的五营士兵,包括之后诸葛亮北伐中原司马懿也是调来五营士兵用作抵抗,可以说这支部队乃是曹魏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哪里战事最为紧要这支部队便出现在哪里。
说起曹魏的兵种,最常提到的便是虎豹骑了,但是其实这支部队在三国后期并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骑兵虽强但是却需要开阔的平原才能够发挥出威力,但是不管是蜀国还是吴国都没有地方能让骑兵大显神威,虽然在对蜀吴的战场骑兵难以发挥大用,但是历代曹魏君主皆非常重视骑兵的发展。
与隋唐时期的重骑兵不同,三国时期出现的骑兵多为轻骑兵。
《军策令》中提到“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这之中提到的本初便是袁绍,当时袁绍占据北方乃是天下最为富足的诸侯,但其拥有的马铠也不过百具,可见当时培养一支骑兵部队非常不易,不过这种情况在曹操占据幽州后有所缓解,幽州盛产马匹,马源可以随时得到补充,再加上北方地带非常适合马儿训练,这也使得曹魏能够轻而易举的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而虎豹骑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成立的,
三国志记载: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足可见虎豹骑的精锐,早年曹操南征北战的时候这支部队屡立战功,后来随着地势的变化,虎豹骑能用的上机会越来越少,后来这支部队便被调回中央留守皇宫,成为君王威慑四方的一把利剑。
二.四方士卒汇集的蜀汉
论起士卒装备之精良,三国当中魏国自然当属第一,但是要论起士卒的勇武,蜀汉可居第一。在很多影视剧中刘备皆是一副软弱可欺的模样,其实这与历史当中的刘备完全不符。
刘备早年起兵斗黄巾,伐董卓,斗曹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老兵,刘备一生转战四方却都能全身而退其根源在于他有一支真正的精兵,白毦军。
我们都知道早年刘备帮助陶谦抵御曹操,而当时刘备就收编了丹阳军为自己的部队,虽然最后抵御曹操失败,但是刘备也借此获得了一支强军。这支军队勇猛善战几次直面曹操的精兵而不落下风,所以刘备投奔刘表的时候,刘表欣然同意其目的便是想借助刘备手中的这支强军来防备曹操,可以说这支部队是刘备安家立命的本钱。
白毦军不止善战而且极为忠诚,我们知道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几次三番丢失基业这支部队却一直对刘备不离不弃,可见白毦军对刘备的忠心。
白毦军在蜀汉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于曹魏这边的虎卫,都是君王身边的亲军部队,乃是全军之中待遇最高的所属部队,后来刘备入川之后白毦军的地位更是被刘备提高,全军上下佩戴白色鸟羽以彰显其在军中特殊地位。
同时蜀汉继承汉制,同样开设中央精锐五营,来作为禁军使用,但是因为蜀汉立国时间较短国力较弱,五营士兵经验不足、装备不够精良的情况还存在,所以在早期的时候很少见到蜀汉五营的身影,刘备领兵也偏爱于使用当年的老兵。
后来,刘备伐吴夷陵之战之时,被陆逊杀的大败仓皇落败,在这危难之际便是陈到率领白毦军断后阻截东吴追军,虽然阻截东吴追军成功但是白毦军也是损失惨重,善战老卒所剩无几,加上刘备去世这支部队也再不复往日之勇。
自夷陵之战之后,蜀汉精锐士卒损失惨重,更加之刘备逝世蜀汉可谓是群龙无首,好在这时候诸葛亮及时出来主持局面,同时担任起了练兵大任。诸葛亮一直想要克复中原,兴复汉室,但是要克服中原就得面对曹魏精锐的骑兵部队,为了克制虎豹骑诸葛亮训练出了一支名为无当飞军的部队。
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这便是无当飞军的由来,南中蛮族骁勇好战,乃是最好的步兵的人选,诸葛亮以青羌人为卒练出了一支专克骑兵的部队。
无当飞军皆身披铁甲,能够翻山越岭行动迅速,而且极其擅长使用弩作战,同时这支部队非常擅长兵械的布置极其擅长打防守战。
有些熟悉三国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和早年袁绍帐下的先登兵有些相像,事实确实如此,早年麹义以近千先等士卒,身披甲配以强弩一战便击溃了公孙瓒万余骑兵,可见此兵在面对骑兵的时候能有奇效,诸葛亮巧借此军之法来练无当飞军,也算是颇有成效,此军也成为蜀汉后期的主力部队。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这支部队便被委以重任,随马谡镇守街亭。按常理来看,无当飞军本就擅长山地防守战,本可万无一失结果因为马谡的一意孤行导致溃败,不过无当飞军在王平的带领下断后阻击魏军,轻松全身而退其战斗力可见一斑。四次北伐之时,名将张郃领重兵攻击王平率领的无当飞军,结果久战不克只能退兵。
后来诸葛亮死后这支部队也留给了姜维继承,可惜蜀汉与曹魏国力相差甚远,纵使姜维连年北伐依旧难以成功,而这支军队也在姜维北伐过程中掩护主力撤退,全军覆没。
三.私军强悍的东吴
说起东吴的士卒,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不值一提,毕竟当年孙权整整十万大军被张辽八百人击退,很多人因此觉得东吴士兵的战斗力很弱。其实并不是如此,相反东吴的兵种比之蜀汉更加完备。
东吴的军制与曹魏一样沿用汉制,以中央军为中心辐射至地方,不过在实际的历史当中,东吴的军制却也有些不同,君主授予一名将领领兵之后,这位将军的后人可以继承其兵马,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吴的军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那些骁勇善战的将军手下的士卒战力非凡,其他士卒则多为乌合之众,而且由于每位将军个性不同,每支军队的制度也大不相同。例如潘璋治军严明,其麾下的士卒英勇好战而且极为听令,但是在军队作风上潘璋允许军队经商,整支军队作风腐败。
其实在私军制度下,吴国的军队战斗力颇为强悍,例如朱然硬抵曹魏的曹真、张郃、徐晃三大名将的猛攻,屹然不动硬是守住了江陵,再加之吴国境内还有骁勇的山越人可用作兵源,例如陆逊便以流民为私军起家,打败山越之后,征招山越精兵,之后才打出了破刘备,败曹休的战绩。
不过遗憾的是,吴国虽有强军,但是这些人之中却都各有算盘,难以团结一心,难以发挥全部战力。
除却步兵之外,东吴的水军却是非常强大的,东吴水军的强大其实也与东吴的局面有很大的关联,当时天下三分,不管是伐魏还是伐蜀东吴都无太大的把握,但是国内的资源毕竟有限,为求强盛东吴只能不断发展水军,以求能够借此扩充国力,在这样的政策下东吴的造船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发现了台湾开拓了日本航线。
在于魏蜀的战斗中,东吴的水军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东吴地处南方有着长江作为天险,当时魏蜀虽都有水军,但是真正涉及到水战自然不如东吴水军,借着水军的强盛东吴好几次逆转局势。
同时得益于水军的繁荣,东吴即便是地处南方,但是却可以通过贸易得到马源,不过碍于南方没有开拓的训练场地,东吴也没练出什么厉害的骑兵,后来这些骑兵皆被调入中央护卫孙权。
不过东吴的水军虽强,但是却只能在大江称雄,当时东吴的战船普遍因为重量原因抗风能力较差,一旦出海遭遇大风浪便会沉没,所以东吴尽管水军强盛却也难以从水路对曹魏发动进攻,而在陆战之中东吴士卒也难以击败装备精良魏国步兵,这也就导致了吴国进取困难的局面。
纵观三国各方势力之中,在兵种之上可谓是各有千秋,蜀汉的步兵一直与曹魏的精兵难分高下,而东吴的水军更是远超魏蜀,但是综合来看还是曹魏这一方兵种最为均衡。一国士兵的强盛往往可以反应出国家的经济,曹魏占据中原地区实力最为强大,所以其精兵越打越多,蜀汉则却越打越少,从其兵种的强盛衰败便可窥见国力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