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地理位置
东于疃村位于葛家镇西北部,距文登城区29.2公里,东临议城村,西接西于疃村,北靠圣经山风景区,南与迟家庄、于家埠接壤。全村占地面积余亩。年末,有村民户,人。
村名由来
元朝天顺年间,俞姓从云南省迁来此处安村,以姓氏命名俞疃。至元朝末期,人口逐渐增多,住户分散,按其方位分为东俞疃、西俞疃两个村。至清朝初期,人们为了书写方便,将“俞”写成“于”字,故叫东于疃。
隶属沿革
元朝建村至清末,属迎仙都一里。年属第三区(原迎仙区)东华乡。年12月,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将文登县划为文东县和文西行署(县级),属文西县第一区。年12月,第一区改为葛家区。年,属葛家区于疃乡。年2月,于疃乡并入葛家乡,同年实行人民公社制,属葛家人民公社。年5月,撤社改镇,属葛家镇。年,文登撤县设市,属文登市葛家镇。年4月,乡镇合并,原铺集镇撤销并入葛家镇,东于疃村属新合并后葛家镇,并延续至今。年3月18日,威海市行政区划调整,文登撤市设区,属文登区葛家镇。
历史文化
座落在圣经山脚下的东于疃村风光秀丽,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砖石结构的百年老房。村居地势平坦,两条主要街道在村中部相交,将村子分为4部分。村落中间为传统建筑集中地,四周为20世纪70年代建设新房。现存的传统建筑大部分建于清代末期,带有典型胶东山地建筑特色。因地处圣经山脚下,石材资源丰富,东于疃村房屋多为砖石结构。
东于疃村一隅
圣经山风景区辖属昆嵛山,位于葛家镇西北。早在金元时期就以“清、幽、丽、险”闻名于世,风光秀丽,景色优美,古迹繁多,道教遗迹遍布青山绿水。山上“洞天”“福地”石刻等均存,遗址方圆近8平方公里,由四峰(圣经山、锦绣山、紫金峰、白云峰)、二岩、二庵(契遇庵、姜氏庵)、二涧、四洞、十一泉、二台组成。主峰海拔米,有龙王庙、山神庙等庙宇和风凉洞、混元殿、朝阳洞、众仙坟等古迹。另有“夕阳驼峰”、“寿星笑脸”、“老母教子”、“金蟾取经”、“金鸡报晓”、“圣泉神水”等自然景观。从紫金峰西侧沿石兽路北行约1.5公里,路东侧有“姜氏庵”,为王重阳向马丹阳秘密传道处。再前行数百米,便可仰望海拔米的“圣经山”。沿着新砌的石阶,登上45°的好汉坡,即到“风凉洞”,有新建的“观风亭”,供游人小憩。站在这里,脚下是百丈悬崖,向南远眺,田畴阡陌,尽收眼底,尽头海天一线,渔船点点。北行数百米,可见“朝阳洞”,倚山凿进的石洞仍存。洞西两块巨岩间仅容1人可过,上刻“洞天”,西面相对山崖上刻“福地”大字,字径米余。再北行,可见祖师庙,是王重阳的十三弟子为纪念祖师而建。额刻:“混元殿”,全为石筑,古朴无华,由主殿和两个陪殿组成。主殿为元神殿,两侧殿分别供奉道教“三清”、“三官”之尊神。主殿顶部分别刻有“天、地、日、月”4个大字。由此西北望,可见圣经山顶横卧着一块形若新月的巨石,俗称“月牙石”。一半滚落30米外的山坡上;一半壁立山巅,长15.6米,高6米。其阳面印刻着《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行,字径约10厘米,颜体楷书,古拙苍润。五十三章以上字迹可辨者达70%,以下可辨者不足30%,左下方落款小字已漫漶不可辨。“月牙石”顶部外侧凿有东西横沟排水,使阳面刻字不受雨水冲刷。这是境内最早的文物保护措施。据光绪本《文登县志》记载,此摩崖石刻“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此为国内仅见的大型道教摩崖刻石,年以《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为主要内容的“圣经山摩崖”,被定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圣经山摩崖石刻已载入《中国名胜辞典》《中国旅游大全》《中国道教大辞典》等书。混元殿西数百米,有石坟6座,其中第一座石坟上刻有“众仙坟”3个大字。刻有“出生入死”“不自知觉”等道教名言。由摩崖石刻西路下行,可见“圣泉”一泓,巨石间一股细流汩汩有声,终年不息,汇入母猪河,为圣经山增添诗情画意。年发现,由紫金峰北望,圣经山西段山岩有天然老子像,眉眼须发俱历历在目。
紫金峰位于圣经山南2公里处,主峰海拔米。因其山形象帝王戴的“紫金冠”而得名。紫金峰三面依峻岭,南临平原。马丹阳路过紫金峰惊喜道:“此洞天福地名胜处也。”遂在紫金峰后筑契遇庵,传道修炼,至今遗迹尚存。康熙九年,紫金峰发生山崩,一条长约50米、宽1米左右的“天沟”将山峰一分为二,成为天然奇观。年,在原址恢复马丹阳命名的“九阳池”和契遇庵。庵内有丹阳石像和生平展览。紫金峰阳有东华洞,为李道元开凿。年,将原洞加深,洞左经“天门”,可登玉皇阁,原貌依旧。白云峰至今有契遇庵、九阳池等遗址。文登县诸生吕润芬曾做诗《夜登紫金峰》落日千嶂夕,苍茫晦远村。深林呼野鹤,远火点秋原。风力当松壮,山形入夜尊。划然动长啸,仿佛是苏门。
东华宫紫金峰南麓有东华宫。金大定二十二年马丹阳发现峰前有石坛花圃、丹灶神炉,认为此地是教祖东华帝君之故宅旧址,于是召集道众,建东华宫。元大德六年,马丹阳的弟子李道元来到紫金峰,继续兴筑,使其规模扩大。李道元还在三清殿东侧建八角琉璃阁和五华碑亭,亭中立东华帝君碑,由著名书法家赵孟篆额,邓文原撰文,张仲寿书丹。元至大元年(公元年),东华宫已成为占地一万平方米、碑碣林立、气势雄伟的道教宫观。明中叶,宫殿毁于大火,栋宇皆颓。几经修复,20世纪40年代,再毁于兵火。今尚存的“紫府洞天之门”石阙和残碑、石狮等,皆金元时道教遗迹。邑人吕润蕃曾作《九日游东华宫》诗:名山几度慊扶筇,重九风光恰又逢。白鹤霜寒留一水,紫金秋老见孤峰。繁星竞丽垂垂柿,密羽层排猎猎松。醉倚夕阳呼泛菊,还从深处踏芙蓉。年,东华宫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春,市政府决定重修东华宫。新规划的东华宫,共设12个殿堂的单体建筑,占地平方米,比原址扩大4倍。同年,举行东华宫奠基仪式。年5月20日,主殿三清殿竣工,为神像开光,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和游人。年,威海老子全真文化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人民币,在原基础上,将圣经山和紫金峰景区重新规划扩建,规划面积16平方千米,分9个功能区:紫金峰道教文化游览区、圣经山道教文化游览区、老子道教文化景观区、双乳峰休闲娱乐度假区、黄龙水库休闲度假区、圣经山庄养生度假区、黄龙岘(含昆阳)樱桃果园体验区、西于民俗内情体验区、东于议城红杏金梨果园观光区。建设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基地、中国道教文化的朝圣地、中国养生度假福地、中国山东乡村旅游胜地。最终将圣经山区打造成中国5A级精品旅游区。其中东华宫为三进院式宫观。套院中心设东华帝君王玄甫草堂一处,草堂由草庵、草亭、柴门、石井及王玄甫雕像组成。草堂周边观殿以陈列展示全真教及全真七子、教义教规、大事记为主题,并重点介绍王重阳创教的经历及生平。
紫金峰天沟传说相传此沟为王母娘娘与女儿诀别登天时留下的。王母娘娘每年都要带女儿去“无染寺”身后的洗脚盆洗澡。这是玉皇大帝特许的,但每个女儿只许跟母亲到凡间一次。最小的女儿长到十八岁,过腻了天宫寂寞无聊的生活,总想跟妈妈再到人间一次。无奈天规森严,小女儿提过几次,王母也不敢擅自带女儿下凡。为此,小仙女竟茶饭不思,一病不起。王母十分着急,多方求医,百般调治,女儿的病也不见好转。小仙女见那些不会治病胡乱下药的御医,心里更烦,病越发重了。这天,她赶走一个御医,对王母道:“母亲不要担心发愁了,天宫里没有能治好我的病的医生和药物,我只有一死落凡,了结此生……”王母一听,悟出原委。不禁失声叫道:“我好笨呀!”心中却想:那年我不是亦得此病吗?不是吕洞宾带我到昆嵛山无染寺的洗脚盆一洗治好的吗?于是,王母瞒着玉帝带着女儿再下昆嵛山。但王母还是嘱咐女儿:“此事不可张扬,只有你我知道,一更启程,五更转回。人间鸡鸣前一定要赶回天庭。”天交一更,王母同女儿飘然下凡,直奔“仙山之祖”昆嵛山而来。在洗脚盆里洗了爽身澡,仙女顿觉百病尽除、身轻如燕。于是,母女就在山中游玩。他们绕过泰礴顶,来到圣经山。在“月牙石”前,小仙女读起了《道德经》。时间不早,王母急催,小仙女似没听见,越读兴致越高,竟高声朗诵起来。王母急了,回头叫道:“女儿,快来看呀,紫金峰上架起了通天道!”正好小仙女读完圣经,急步赶上王母,来到紫金峰半腰,果然见一道数不清有多少阶的天梯直通紫金峰。母女扶梯而上,顿觉心旷神怡,四周美景如画,林深谷幽,峰奇水秀,小仙女叹道:“真乃仙境在人间呀!”就在这时,王母朝天庭一瞧,说声:“不好,时刻已到。”拉了女儿就走,小仙女却流连忘返,情不自禁地说:“母亲,你先回去吧,我再多呆一会儿……”小仙女挣脱母亲,又要回峰顶观景,王母一急,拔下头上的玉簪划了一道沟涧,想隔住女儿的去路。谁知反而把自己和女儿隔在沟涧两旁,王母又急架起一座云桥,在空中招呼:“女儿,快过桥,返回天庭。”就在小仙女一步一回头地来到桥头时,鸡鸣天亮,小仙女再也挪不动脚步,看着母亲飘然升天,她悲喜交加地留在了凡间紫金峰中。
天然老子像传说此景观在圣经山西岭上,一巨大岩石像道教始祖老子的天然头像,也称“寿星脸”,当地传说“登上紫金峰,面对老寿星,万事皆皆通”。这一景观如果转变角度,在圣经山停车场观看,就变成圣经山另一自然景观“夕阳驼峰”的头部。据说此物是全真教祖师王玄甫得道成仙的法宝。相传王玄甫在紫金峰修道时,历尽艰辛,昼夜煎熬,然而只学了皮毛,道家的精髓却无法悟透,很是苦恼。虽然如此,他还是顽强地坚持下来,刻苦修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被山神报告给玉皇大帝。玉帝龙颜大悦,遂急派太上老君带老寿星图像一幅,来紫金峰面授机宜,玉旨曰:寿星图刻在圣经山西岭,每天练功时对着练,便可得道成仙。当太上老君刚刻好寿星的脸部时,天庭钟声响起,有紧急事情要老君处理,太上老君只好拜别王玄甫,返回天庭,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老寿星慈祥的脸部。
昆嵛山全真教音乐全真教音乐是昆嵛山区乃至胶东非物质文化的珍贵遗产。诞生于金元时期,至今已有余年历史,全真教音乐是诞生在昆嵛山的全真教派谱写的,由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及徒弟丘处机等“全真七子”及其再传弟子不断改写创作而成,主要供庙宇道人演奏,全真教保留音乐有《澄清韵》《开天府》《仙家乐》等等。20世纪30-40年代,村庙道士就曾把在道观中所学的一些器乐曲应用在新兴的秧歌队伴奏之中。同时,当道人们集中在一起学经练曲时,民间艺人的唱奏也被吸收为其道教音乐所用。它从类别上主要分为庆寿、庙会和年节、奏亡灵道曲三大类,有《三教赞》《赞八仙》《赞菩萨》等等;在庙会和年节上,常唱的有《六句笺》《八句笺》《三归》等;奏亡灵道曲有《大罗江怨》《小罗江怨》《白云》《长远歌》等等。年,昆嵛山全真教音乐被定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丛镜月故居丛镜月故居被列入威海市控制保护单位,参照威海市级文保单位管理。旧居建成时建筑面积余平方米,由两个分开的大院共同组成,现存四合院建筑2栋,房屋33间。院落分南北两院,北院正房西侧塌落房屋2间,南院损毁较多,现南院已分给个人使用,有村民居住,北院原为东于疃村村民委员会办公使用,现已搬走,成为村公物放置场所。院落为砖石结构建筑。建筑从窗户以下皆由规整的长石条按照一顺一丁砌成,以上部分皆为大青砖砌成,屋顶铺瓦。正房屋脊都是由正反瓦叠高成30公分左右,屋脊两端装饰瑞兽。建筑皆为硬山顶,厢房屋脊仅用瓦片罩住。正房为抬梁式建筑。建筑整体为砖石结构,具有典型的胶东特色。
李魁梧故居始建于上世纪初,规模不亚于丛镜月故居。民国时期在济南省政府任参事。据如今居住在这个老房中的66岁村民迟国锋介绍,“这处老房的主人具体名字已经说不清,好像叫李魁梧(音),官做得比丛镜月还大,但是在外地做官,而不是文登本地,所以村民对这位老乡的了解不多。”李魁梧故居是三进院式,曾经有厢房、正房、耳房等房间数十间。如今,规模也已缩减了一半。不过,老宅屋脊两端瑞兽仍清晰可见,厢房门楣上的门簪也依然保留。
丛镜月丛镜月(~.7)字镜月,名观滨。葛家东于疃人。其父丛辰,偕镜月之堂兄丛大福去海参崴从事建筑包工而致富,大福任黑龙江省道台。丛镜月自幼不愿读书,偏爱枪械,长于枪法。年后,任第三区联庄会长和县联庄总会会长。年7月,带队侦缉共产党员,搜捕于得水等。年,任民团军大队长时,率部配合国民党八十一师展书堂部“剿共”,镇压“一一·四”暴动。年1月15日,奉李毓英之命,与三区区长丛安仁带区丁20余人和乡农学校“富户兵”30余名,包围孔格庄,逮捕共产党员于同芝等13人,当场铡死郑文江、菊子2人。同年12月31日,在李毓英指挥下,率队在岭上村包围进行抗日宣传的三军第一大队,逮捕29人。年1月,李毓英携款弃职潜逃后,丛统合各区武装,编成6个大队,1个特务队,下设8个处,员额从人增至千余人,编为第七区保安第三旅第一纵队,成立纵队司令部、政治部,批准该部主任张绳吾翻印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并在扉页题字“抗战必胜”,发至班以上干部研读,进行抗日宣传;设军事教导队,3期培训军事骨干近百人。组织动员委员会,组训民众,辅导学校进行抗日教育。通过匡玉洲从烟台秘密运回机械,建兵工厂。在群众抗日运动的推动下,丛部参与国共联合抗日纵队,编为联一军。3月11日午夜,丛联系郑维屏部,趁日伪在威海卫立足未稳之机,率队袭击设在北大营的日军司令部,打死打伤日军70余人。撤退时,丛部第二大队断后,队长赵善斋以下,全部阵亡。此役虽未能夺回威海,但给日军沉重打击。夏,兼任文登县长职,任张宝山为县府秘书,丛芳山掌财政。年2月,日军大“扫荡”时,匡玉洲部转移牟平,余部溃散。丛领20余人,西去与匡玉洲大队会合,驻丁庭防区内。时丛芳山任文登县长兼保安大队长。同年夏,丛部被国民党鲁苏战区司令于学忠之高参王仲裕收编,丛被任为鲁苏战区游击第五纵队副司令。在该部司令丁庭支持下,重返文登,改编保安队,任命杨玉洲为所属四十三大队大队长。国民党胶东行辕主任赵保原为首组织“抗八联军”,丛部为联军之一。与郑维屏、秦毓堂、王兴仁、丁庭等,以昆嵛山区为依托,多次东进袭击八路军。年11月,丛部是洪彪率领的联军之一,在汤村店以东至侯家北山长一线,被东海八路军击溃。年1月上旬,丛部在黄龙岘被八路军东海独立团一营击溃,杨玉洲自杀。丛率残部经龙泉汤、神童,由匡玉洲等接应至黄村,投奔丁部。不久再次溃败,于年7月只身去青岛。经李先良推荐,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参议。年随匡部经舟山去台湾。年夏,病故于台北市。
王重阳王重阳(~)中国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原名中字,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迁终南县刘蒋村。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应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团。收弟子7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4人返归关中,卒于开封途中。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
邱处机邱处机(年-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邱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行程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龙门派祖师。年(正大四年),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瑞香氤氲整个北京城三日,世人称奇。元世祖时,追尊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为纪念“邱神仙”的无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为燕九节,岁岁庆祝至今,是京津地区的著名风俗之一。
来源:道德之源乐享葛家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