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客观评价周瑜到底是何等水平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到哪里治疗 https://m.39.net/disease/a_z1tbfb2.html

写在前面的话:本帖只代表个人观点,不强迫任何人接受,如对本帖观点有冲突又想一争对错的,欢迎用根据史料,文献的理性分析来辩论,但请不要用二次甚至三次分析(即别人分析的网文),网络小说,伪造史料来和我辩论,否则恕不奉陪。

周瑜此人,在现代属于争议很大的人物,因为颜控的存在,周瑜的招黑能力比郭嘉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抛开《三国演义》对周瑜能力,外貌,胸襟各方面的提升,史书里的周瑜,究竟是否能配得上演义的“一时亮瑜”呢?答案是否定的,罗先生因为要衬托诸葛亮,所以需要抬举一些人来做诸葛亮的对手,在这种基础上,演义里那个江东大都督,万人迷,轻松折服程普,各种计谋百出,料事如神,为了吴国的未来不惜背上骂名也要杀死诸葛亮这个未来会成为吴国大敌的人物,致死也在为东吴着想的伟大人物周大都督诞生了。但作为主角的对手,按照小说的原则肯定是搞不过主角的,因此也有一大堆伪瑜迷的乱解读,明明大大抬高了周瑜各方面的演义成了“黑周瑜”,罗老先生也被各种无端谩骂,不过就最近几年的大环境来说,对没看过书偏要装逼的人来说,“要装逼,先骂老罗”也是一种很无奈的趋势,本篇以史书为基准,试图还原一个“凡品”周瑜。

周瑜,庐江人,官吏之家,出生是很好的,而周瑜本人,出落得也是高高壮壮,可惜不知道是否能力有限,在此家世下的年少周瑜却没有早早的显名。但投机能力却是一流。初平元年,孙坚响应关东联军,出兵讨伐董卓,而此时,孙坚的家人迁徒到周瑜家乡,周瑜很快就和同年的孙策打成一片。甚至升堂拜母,立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誓言。

很多人其实喜欢用这段来彰显周瑜和孙策的关系亲密无间,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其实通过史书来看,孙策和周瑜的关系,确实亲密无间,孙策抢了两个民女,也要分一个给周瑜,但很难理解的是,在国事上,无论军事还是政治,孙策都不是很重用周瑜,在这两点上根本比不上其弟孙权对周瑜的重用,我不禁会去想,这是为什么?

及孙策讨伐江东,时在丹阳的周瑜闻之,心里也应该是蛮高兴的,建功立业的时间到了,于是带着部队就去投奔孙策,孙策也很高兴地说我们哥两一起干。随后周瑜跟着孙策从功了横江,当利,并且取得了胜利,这时候孙策手里也有了数万人的部队,按道理来讲,此时程普,黄盖等人都已经收到了孙策的嘉奖和分兵,以周瑜和孙策的关系,怎么也应该轮到自己了,周瑜自身可能也是如此想。但没料到的是,孙策直接给周瑜说了一句“我现在有这些人,平定江东应该没什么问题了,你还是回去镇守丹阳吧”

每每看到这里我是一直不明白,以孙策周瑜的关系,为何孙策会赶走周瑜?想想也只能理解为孙策瞧不上周瑜的能力了

却说周瑜回到丹阳不久,术爸爸就换了丹阳太守,没奈何,周瑜只能去了寿春,结果术爸爸想用周瑜为将,这应该也是一种肯定,但周瑜拒绝了,只求为居巢长

周瑜的这个解读,其实也是很值得说的。按道理上讲,此时的孙策还属于术爸爸下属,而周瑜本身应该是更倾向于孙策的,可惜孙策对周瑜不怎么重用,所以周瑜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先委身于术爸爸之下,在根据形势来选择自己的路。这也是周瑜首次展示了自己的政治眼光和能力,至于周瑜传的周瑜觉得术爸爸终不成大事,明显是马后炮的一句话了,既然觉得对方不成大事,学郭嘉等人走人就是了,何苦还要去求个官职?

周瑜在居巢期间还发生一件趣事,就是找鲁肃借米,从而结交了鲁肃,其实我觉得借米的时候,鲁肃也是很纠结的,毕竟在那个时代,借米很容易发生横祸,比如张咨不借米,结果被孙坚骗来杀了,陆康不借米,就被孙策围殴了两年,两位前辈的坟头草都几尺高了,鲁肃敢不借?

建安三年,术爸爸已经几乎进入末路。孙策也开始和术爸爸划清界限,周瑜此时也终于做出决断,放弃术爸爸,再投孙策,这一次,孙策亲自去迎接周瑜,并给予官职,并两千兵。而此待遇,程普黄盖等人已经享受了数年,周瑜的却姗姗来迟,为何?盖因此时孙策和术爸爸划清界限,并欲通过周瑜来投,给术爸爸地盘上的人一个信息“我比术爸爸屌,都抛弃他来找我吧”。随后,周瑜跟着孙策从功,逐渐平定江东五郡

我们回过头来看周瑜这一段时间的经历,这是周瑜的第一次投机,对周瑜来说,其实是很不公平的,孙策此人,越去看史书,越觉得其人薄情寡义,起兵之际,周瑜第一个支持并带领部队前来支援,奈何孙策收了兵马不认人,即使周瑜此时的能力还有限,也不至于做出赶走别人的事情,遍观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皆是土匪作风,坑杀盟友习以为常,但孙策尤甚,也难怪这样的人掌权后,会被刺死,也难怪孙策一死,江东立马面崩溃,五个郡都要造反,孙策这样的人,为将勉强,为主简直就是坑爹。也无外乎后来孙策抢来二桥,也要分周瑜一个,私以为,补偿的心思恐怕更多。

五郡平定后,孙策分庐陵郡,五郡变六郡,周瑜留镇巴丘,再次被孙策排到权力中心之外。建安五年,孙策死,以内外事托付张昭,孙权上位。但此时的东吴并不太平,孙策一死,六个郡有五个作乱,掌权的张昭等人似乎也并不倾向于孙权,可想而知孙权面临的是怎样的一个烂摊子,而此时,周瑜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兵赴丧。此举在任何时代,皆是大不敬,并且有夺权的嫌疑,但周瑜选择的时期很好,此时的孙权,更需要有人支持自己,在大部分人都还在观望的时候,周瑜直接动了,用行动来表示对孙权的支持,因此,将兵赴丧之后,周瑜非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还和张昭共掌事,虽然权力还是没有张昭大,但终于进入了权力的中心,并且遇到了那个真正信任并且愿意重用他的人-孙权。

将兵赴丧是周瑜的第二次投机,也是相当成功的一次,不但使自己在孙权心中地位飙升,也间接地帮孙权稳定住了摇摇欲坠的江东政权,无怪乎孙权后来要叹息,非公瑾不帝,这是对周瑜的一种肯定,同样的也使得周瑜将兵赴丧的大不敬成了霍光,周公这样的人,而不是曹操,王莽之流。

建安十三年,周瑜一飞冲天的时候终于到了,曹操下江南,荆州投降,刘备遣诸葛欲于孙权结盟,共抗曹操。当时的孙权是很矛盾的,很多人主和,但年轻的孙权心里是不愿意,虽然有了鲁肃的支持,但毕竟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不够,这时候周瑜站出来了,说了一通话,虽然有拍马屁和吹牛逼的嫌疑,但本身在那个时代,这就是一种坚定主君战斗的理由,如同郭嘉的十胜十败。有了周瑜的支持,孙权坚定了打击曹操的信心。

随后,孙权以周瑜,程普,鲁肃为抗曹前线,给兵三万,周瑜程普为在左右督,前去支援刘备,随后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就不详细去说了,只说几点容易起争论的地方

首先,孙刘是联军,联合作战,没有谁指挥谁一说,双方协同作战,各自指挥。而孙权方的总指挥,明显是在后方的孙权挂名,而周瑜和程普,互不统帅,本身双方也是有敌对情绪的,在东吴这种制度环境下,这是很正常的。

整个赤壁分为曹操渡江战役-乌林之战-华容追击战,重点是乌林火攻。虽然我们纵观史书,此役都是黄盖出彩,分析,策划,组织,实施一把抓,周瑜只是作为决策者点了个头,明面上看并没有演义那个无所不能的大都督出彩,但作为一个合格的统帅,本身善于纳言就是一种优点,也许史书里的周瑜在赤壁并没有那么风光,但无论是坚定孙权信心,采纳和支持黄盖战术,都是一种肯定。

赤壁之后,就是摘战果的时候,孙刘分蛋糕,刘备下南四郡,东吴打南郡,随后,刘备找到周瑜,要了周瑜两千人,但留下张飞加一千人帮周瑜打南郡,又让关羽帮忙绝北道。南郡之战,一触即发

在近一年的南郡攻防战中,其实最出彩的,并不是周瑜,刷出来天人的曹仁,天天挨揍但成功绝北道的关羽,献计的吕蒙,甘宁,都要比周瑜出彩,纵观整场战役,貌似周瑜除了点了两次头(一次甘宁,一次吕蒙),中了一箭,激励了下军吏,啥都没干,就赢了,但如同我们上面所说,一个好的领导者,并不需要自身有多么的突出,善于接受并采纳部下的争取纳言,战术,才是王道。同样的周瑜用赤壁和南郡两场战役,跻身历代名将榜

随后就是大家熟知的借南郡了,其实从史书看得出来,周瑜是不愿意的,先是给孙权提出了软禁刘备,利用关张的想法未果,然后甚至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方针。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这就是著名的周瑜二分天下之计,其实无论是站在当时的大环境,还是现在的上帝视角。这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先不说东吴那攻坚能力打个江东五郡花了五年,南郡都要一年,平均一年一个郡。要打下益州,需要多久?而此战略最大的漏洞就是,无视了刘备的存在。

诸葛亮出山即为刘备定下了取蜀的战略,刘备怎么可能容忍东吴去取?刘备所处的位置,可能拗不过东吴,但断断周瑜的粮道和后路,还是轻轻松松的,周瑜前一阵还在说刘备天下枭雄,转眼就准备把他当一盘菜来对待,未免有点搞笑了,果不其然,刘备随便做做样子,孙权就熄了取蜀的想法。而周瑜,也在此时,病死于巴丘(此巴丘和前面被孙策派去镇守的巴丘不是一个地方)。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纵观史书里周瑜一生,即使没有了演义的那些吹捧和喧哗。也是有声有色的,无论是前期的不被孙策重用,还是后期的被孙权重用,无论是前期的各种从功,还是后期的协同作战赤壁,南郡。都能从各方面证实,周瑜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和名将,在汉末三国这个良将辈出,名将稀少的年代,排进前五,是没有任何压力的,但要去争什么第一,争什么军事家,政治家就是笑话了,前期的两次投机能跟政治挂钩,但周瑜并没有在更多的政治反面表现自己,而所谓军事家,不是说打过胜仗就能做的,治军,理论等各种方面周瑜都没有记载,战略也是笑话,强行给其背上军事家名号,不是招黑么?更何况,历代兵家和历朝历代,都没有周瑜军事家一说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