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笔者发布过一篇关于历数战国七雄中各国杰出君王的文章,有一位读者提出能否出一篇关于战国七雄各国名将的文章。说实话,战国时期的七雄中,各国都有哪些君王能被称之为杰出君王,这其实很好数,也基本不会漏掉任何一个杰出君王,毕竟史书典籍对这些君王的事迹记载的都是比较清楚的,杰出君王的名气也都比较大,没几个杰出君王在历史上是默默无闻的。
不过,要是说到各国的名将吧,这让笔者好一阵头疼,名将不比君王呀,很多名将的记载并不是很清晰,而且大家每个人对于名将的标准都不一样,看法也都不一样,当然,这要除却那几个公认的名将,但是如果只写那些公认的名将,大家也看多了,就没啥意思了。
构思了几天后,终于决定下笔写篇关于战国名将的文章,不过,因为秦国的名将属实太多了,就把这篇关于战国名将的文章一分为二,这篇是专门描述秦国名将的,随后会再发布一篇关于六国名将的文章。
在说这些名将之前,想要先和大家说明几件事:
首先呢,名将的放置不分先后,不必计较排名,如有需要,大家可以在评论区亮出自己认为的排名,然后大家一起讨论;
其次呢,就是因为名将数量有些多,所以不会很具体地去讲述他们的事迹,只是大致的说一说;
再然后呢,就是关于历仕数国的名将放在哪一国,笔者是按照他们最耀眼的战绩在哪一国取得的,就把他放在那一国的名将序列之中(之前想过按照这些名将的母国来归类,但是这样的话,蒙骜、吴起这一类名将就会很尴尬),如有放错了的情况出现,敬请指正;
最后呢,就是把这些人列为名将纯粹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不喜勿喷,文明交流!
01白起
说起秦国名将,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第一个出现的名字应当就是那位凶名赫赫的“杀神”白起吧?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公元前年,率军攻打韩国新城,因此登上历史舞台。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于伊阙之战中,全歼韩魏联军;于鄢郢之战中,先后攻克楚国重镇鄢城、国都郢城,使得楚国丢失了腹心之地,国力大损;于华阳之战中,千里奔袭,以一场漂亮的闪电战,歼灭了魏赵联军;于长平之战中,坑杀四十余万赵军主力。
据不完全统计,战国时期各国损失兵力大致在两百万上下,仅白起一人便歼灭了近一百万。
02魏冉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权臣、名将。早年间曾在秦军中效力,公元前年,秦武王在洛邑扛鼎,绝膑而亡,秦国陷入了内乱之中。当时,惠文后与芈八子(即大家耳熟能详的秦宣太后)对迎立新君针锋相对,此时魏冉的加入,这才使得姐姐芈八子在迎立新君一事上占了上风,奈何赵武灵王强行插了一脚,把质燕公子嬴稷送回秦国,立为了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期,秦宣太后芈八子掌权,魏冉被委以重任。不久,秦国爆发了季君之乱,魏冉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了内乱,诛杀了季君公子壮及其党羽。
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魏冉一面辅佐秦昭襄王,权倾朝野,一面又率军南征北战,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03嬴疾
说起嬴疾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清楚这是谁,但是说起他的别称,大家可能就会恍然大悟,知道嬴疾是何许人也了。
嬴疾,又称“樗里疾”、“严君疾”,是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秦武王、秦昭襄王叔父,秦国名将。
嬴疾自幼聪慧,被秦惠文王誉为“秦国智囊”。曾担任秦国大庶长、上将军、丞相,是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名将,曾率领在修鱼之战中大败三晋联军,又在秦楚两国之间的丹阳、蓝田之战中大获全胜,立下了不世功勋。在秦武王、秦昭襄王时期,又担任丞相之职,辅佐两代秦王处理朝政,成为了秦国举足轻重的重臣。
04甘茂
甘茂,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经张仪、嬴疾的推荐,甘茂得以被秦惠文王委以重任。公元前年,在丹阳之战中,协助左庶长魏章牵制屈丐率领的楚军主力,为嬴疾率军合围楚军赢得了时间。
秦武王即位之后,驱逐张仪,改设左右丞相,甘茂出任左丞相,兼领秦国上将军,负责协助秦武王处理军务。公元前年,秦武王以“车通三川,欲窥周室”为由,命甘茂率军攻打韩国重镇宜阳,在坚持了数月之后,韩国国力不继,使得宜阳被甘茂攻陷。随后,甘茂率军护卫秦武王,前往周王畿。
秦昭襄王即位后,因担心自己会像张仪一般被驱逐,而后选择离开秦国,投奔齐国。
05公孙衍
这位爷就是前文提到的那种历仕数国的名将。公孙衍,魏国阴晋人士,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军事家,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曾任秦国大良造(相当于后来的相国)、魏国相国、韩国相国。
公元前年,出任秦国大良造,率军攻打魏国占据的河西之地,一举歼灭了魏国河西驻军,擒杀了魏国上将军龙贾,使得秦国失去百年的河西之地失而复得。
可惜,后来的公孙衍离开秦国,游走在列国之间,数次组织合纵攻打秦国,皆以失败告终。
06司马错
司马错,太史公司马迁的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曾在朝堂之上力排众议,主张“得蜀即得楚”,制定了攻略巴蜀之地的计划,随后又亲自领兵攻灭了巴蜀两国,将巴蜀之地纳入秦国版图,成为了秦国攻略天下的大后方。其后又数次入蜀,平定蜀乱,并且以此为基地,攻占了楚国重镇上庸,立下赫赫战功。
07王龁
王龁,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政四朝。
公元前年,由王龁统兵首先对赵国发动进攻,攻占上党,直逼赵国长平,整个长平之战的前半段,皆是王龁担任秦军主将之时指挥的,白起也是后来才从王龁手中接过了指挥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白起在长平之战的功劳应该有王龁的一半。
公元前年,因赵孝成王毁约,白起拒绝出战,秦昭襄王发兵攻赵。起初是王陵率军出战,因战事不利,王龁再度接掌指挥权,担任秦军主将,主持攻打邯郸,却因秦军师老兵疲,加上各国增援,秦军招致大败。不过,王龁在此逆境之中,仍能牢牢地掌握军队,守住了函谷关,为后来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08王翦、王贲父子
说起秦国的大将,这一对父子还有下面要说的祖孙三代,都是秦国在统一战争中立下过不世功勋的名将。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曾常年侍奉秦王政,协助秦王政平定嫪毐之乱,此后率军灭掉了赵国,攻下了燕国国都蓟城,随后便急流勇退。公元前年,因攻楚之战不顺,秦王政这才又把王翦请出山,在灭掉楚国之后,王翦再度归隐,从此不问朝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立有灭国大功,却能得以善终的将领。
王贲,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翦之子。公元前年,在攻楚之战前夕,率军攻占楚国十余座城池,随后又率军攻打魏国,水淹大梁,使得魏王假开城投降。在父亲王翦归隐之后,成为了秦国的军事支柱,率军攻灭赵代国、偏安辽东的燕国,又迅速南下,使得齐王建开城投降。
山东六国,王翦、王贲父子灭其五,这是何等的功勋?
09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代
蒙骜,齐国人士,因不满齐国偏安之举,前往秦国,成为了秦国后白起时代的重要将领。在后来的数十年时间里,蒙骜攻取了韩国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秦国因此得以设立三川郡与东郡。
蒙武,秦国名将蒙骜之子,蒙恬、蒙毅兄弟之父。在秦灭楚之战中,先是作为李信的副将,率军出征,而后因李信轻敌冒进,被项燕击败,蒙武率军救援,这才止住了秦军的溃败。不久,秦王政派遣王翦为将,仍旧以蒙武为副将,协助王翦成功灭楚。
蒙恬,秦国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曾做为王贲的副将,参与灭齐之战,在秦王朝建立之后,成为了秦国的军事支柱,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是我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监造万里长城与九州直道,立下大功。在秦始皇死后,被胡亥赐死。
关于秦国的名将,大家知道的还有哪些?欢迎在下方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