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话是秦末起义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最终楚将后裔项羽联合诸侯灭秦。回溯百年来看,楚国大国地位曾一直持续到战国中后期的,在楚怀王灭越时达到势力顶峰,一度作为合纵长联合诸侯攻秦。但是,因为政治体制僵化,外交失策,军事失利,楚国逐步走向下坡路,但实力仍然位居七雄前三(秦楚在内,另一个先齐后赵),后期灭掉鲁国、击败20万秦军,至公元前年才被彻底消灭。
楚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原本能够更长立足,但在秦国蚕食、鲸吞之下,为何没能反转乾坤,而是逐渐走上亡国道路呢?
一、楚国政治体制僵化
1、贵族势力强大,制约君权
战国以后,各诸侯国通过政变或政治改革,极大削弱了原先强盛的卿族势力,君主权力得到很大程度集中,从城邑分封制进入郡县直属制。如韩、魏、赵三家分晋,田氏取代姜氏统治齐国,原先士族林立的局面大幅改观,而秦国历来公族势力不强。
楚国国君虽然推行过改革,试图限制贵族特权、提拔政治新秀,这样既提升楚王的权力,又削弱大族的特权、封地,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昭、屈、景三大姓逐渐把持楚国朝政,连熊氏宗族子弟都难以重用,他们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关系盘根错节,不但拥有广袤的封地,还在朝堂上与楚王相抗衡,令尹、莫敖、大司马三大官职被他们垄断,国家军政、外交及王族事务都被掌控。他们优先以自己家族利益为重,而不是楚国整体利益,迫使楚王在做决策时,也不得不考虑这三大家族的想法和利益,最终结果却往往对楚国不利。
楚国全盛地图
2、内部争斗,难以统一对外
楚国因为政治体制的原因,历代宗族内乱不断,国力上升期尚可以抵消其影响,但下坡路时便非常致命,不仅使楚国消耗大量政治资源和人才,花费大量修养生息时间,还导致楚国难以集中国力,统一应对外部威胁。
庄蹻之乱公元前年左右,楚国在垂沙之战被齐国等联军大败,楚怀王派宗室庄蹻在郢都抓捕战败将领的家属,挖掘其祖先坟墓,引发都城百姓暴乱,反抗楚国暴政,后被残酷镇压,也是被迫迁都的原因之一。
李园之乱楚考烈王时,春申君黄歇为相国,因为楚王无嗣,便将自己怀孕的爱妾,也就是李园的妹妹送给楚王,孩子生下来后被立为太子。李园担心春申君泄露这个秘密,于是在公元前年考烈王死后,在宫廷中派刺客杀死春申君,并灭黄歇全族。导致春申君以来贯彻的对外合纵攻秦的政策中止,转而亲秦。
楚哀王被杀公元前年,楚幽王死后,同母弟楚哀王即位,因为身份被泄露,另一位公子负刍的门客将其杀死,拥立负刍即位,将李园族灭。当时秦国已全面出击攻打六国,楚国国都被迫从长江中游迁至下游的寿春,可谓是避无可避,这时候内乱让人心分散。
3、君主不明,人才难用
从楚怀王开始,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及负刍五代楚王均是平庸君主,外有强敌环嗣,内有重臣掣肘,既缺乏雄才大略,又没有宏伟之志,难以实现复兴大业。楚国作为大国之一,还是有人才用武之地的,不管是三大家族的本土人才,还是其他诸侯国来的,但楚王要么失之交臂,要么任而不用,没能为楚国大业做出贡献。
黄歇黄歇被封春申君,任楚国令尹,在位期间一度让楚国恢复地位,一是率兵支援赵国,在邯郸之役中与联军击败秦国;二是举兵灭掉鲁国,楚国势力为之一振;三是合纵诸侯攻秦至函谷关下,但被秦军击败,此后逐渐失去楚王信任。
春申君
屈原楚怀王前期重用,后期信任佞臣及公子的谗言而远离,楚顷襄王即位后更是放任他,最终在郢都被秦国攻破后跳汨罗江自尽。
张仪学成之后最先投奔楚国,令尹因其出身稍贱,不愿意重用他,以宴席间丢失玉璧为名鞭打他,最终迫使张仪前往秦国效力,为楚国大业衰亡埋下祸患。
荀子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任祭酒,学问大、弟子多,到楚国后仅被任为兰陵县令,因为谗言离开楚国,前往赵国后被拜上卿,春申君又邀请他回到楚国继续任兰陵令,但春申君死后被罢官。
由此可见,楚国任人唯亲、唯贵,而非唯贤、唯德,加上三族超越楚王,把控楚国用人,一般士子很难有出头之日,自然无法发挥贤才作用。
二、楚国外交政策连续失误
1、在国力强盛时轻易放弃齐楚联盟
楚怀王执政中期,战国进入秦、齐、楚三强并立阶段,其中以秦齐为主要矛盾,楚国横跨东西,与秦国、齐国都接壤,因此楚国的立场对齐国、秦国都非常关键。
最开始时,楚国一度作为六国合纵长联合攻打秦国,因此与齐国正式建立联盟关系,共同应对秦国的攻击。秦国此后数年处于被动的局面,之后用张仪计策,以商於六百里土地,换取楚怀王中止齐楚联盟,楚怀王见利忘义,很快与齐国断交,结果张仪改变口吻说是六里土地,楚国人、地两失。
张仪
之后,齐国因为灭燕得罪燕国,灭宋惹怒诸侯,又准备攻打两周,在燕国的组织下诸侯一起灭掉齐国,楚国将领淖齿杀死齐闵王。齐国之后虽然复国,但国力大损,已失去与楚国结盟资格,又改为亲秦政策,再未参与诸侯合纵攻秦,楚国只能与实力有限的三晋结盟。
2、国力衰弱时参与合纵,未挡秦国攻势
公元前年,秦国继长平之战后乘胜追击,围住赵国首都邯郸,楚国春申君率兵北上,与魏国信陵君及赵国军队联合抵抗,使秦国损失部队达20万,被迫调整全面出击的政策,改为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随后近20年内各方迎来了相对平和的发展时期。
公元前年,秦国逐渐恢复了实力,赢政刚刚即位,便继续加紧对韩魏进攻,信陵君魏无忌返回魏国后,向诸侯国求援,楚国与其余五国再次合纵攻秦,击败秦国将领蒙骜,迫使秦国紧闭函谷关。这次合纵虽然声势巨大,但秦国实力未损,东出势头并未转变。
合纵连横示意图
公元前年,赵国组织将领庞煖倡导再次合纵攻秦,联军绕过函谷关进入关中,秦军打算优先攻打长途而来的楚军,楚军自行撤离,联军被迫后撤。之后诸侯再未能联合攻秦,秦国势力再难压制,等待诸侯的只有灭亡的命运。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史记·楚世家》
当时,秦国已远超诸侯,单一六国中的一个都难抵抗,唯有合纵一途方能延缓秦国东出步伐,但诸侯各有心思,难以真正联合,很容易被秦国各个击破,反而被秦国作为反攻的借口。在合纵效果越来越弱,甚至得不偿失后,诸侯就再未组织合纵攻秦的军事行动,只能各自抵抗,各凭天命。
三、和或战,难阻秦国灭楚
1、楚国和秦策略未起效果
楚国在后期处理对秦关系时,一直处于比较纠结的状态,和秦怕诸侯反打,攻秦又怕被猛揍,所以试图在其中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但很不好掌握,稍有不慎就会大亏。秦国掌握两国关系的主动权,经常反击楚国,楚国仍处于非常被动局面。从最后五代楚王角度来看,和秦策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楚怀王时期楚怀王因为张仪被骗,怒气冲冲地出兵攻打秦国,但在丹阳、蓝田损兵10数万,汉中被占。楚国国势大衰,此后与秦国数和数战,秦国归还上庸,但又攻占重丘等10几个城池。随后,秦国以结盟为诱饵,邀请楚怀王到武关相会时扣押他,要求割让巫郡、黔中郡,楚怀王不答应,最终死在秦国,楚顷襄王即位。
楚怀王
楚顷襄王时期本来楚顷襄王于秦国有杀父之仇,但在秦国威胁下再次议和、联姻,在位期间与秦昭王在宛、鄢、穰等地多次相会,尽力争取秦国更和善的态度。但秦国仍然无动于衷,乘间隙仍然攻占楚国西陵、巫、黔中及郢都,割上庸、汉北,楚国以出兵参与诸侯攻打燕国、派太子入质,争取了暂时的缓和。
楚考烈王时期在位期间,对秦关系以长平之战为转折点,即位后黄歇被封春申君,继续亲秦附秦,甚至割让州陵作为态度,而秦国投桃报李,主攻方向继续放在三晋;长平之战后,楚国出兵八万帮助赵国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标志着秦楚正式走向决裂,再无谈和可能。
秦国早已确定了一统天下的目标,军事、外交双管齐下,都是为大目标服务的,楚国抱残守缺,期待秦国能够手下留情,只是幻想,秦国始终掌握着对楚关系的主动权,暂时有用就同意和平,无用就发起攻击。
2、楚国局部军事胜利难挽颓势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作为老牌大国,还是具有一定的实力积淀的,在秦国放松警惕时,在局部区域、局部战役还是能够对秦国占据一定优势,从而取得某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但仍然难以阻挡统一的车轮,对最终结果没有太大影响。
鄢陵之战公元前年开始,秦国三年内陆续攻下楚国西陵(今湖北宜昌)、巫郡(今重庆奉节)、黔中郡(今湖南怀化),夺取楚国都城,并焚毁楚国历代先王坟茔,楚军溃不成军,难再抵挡,于是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随后,楚顷襄王征集东部十多万士兵,于公元前年反攻秦军所占地盘,收复了长江沿岸十五座城邑并重新设置郡县,避免秦军顺流而下。但楚国之后面对攻击,仍然不断迁都,公元前年,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公元前年,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
楚国迁都
郢都之战公元前年,秦国发起灭楚之战,由李信、蒙恬率军20万出击,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下平舆、寝、陈城等地,而当时楚国公子但在秦国为相的昌平君被派往郢都安抚楚地百姓,但不久反叛秦国,李信被迫回攻,楚将项燕率军尾随击败秦军,杀死都尉7个,收复失地。但次年秦王派王翦率60万大军攻打楚国,攻破楚都并俘虏楚王负刍,项燕扶立昌平君为王,但于次年也被击败,楚国灭亡。
秦军
由此可见,在秦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楚国局部反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军事胜利,但对大局难以发挥作用,只能等待灭国的命运。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大势。秦国从战国开始到一统天下,从10多个大诸侯中脱颖而出,共经历多年,肯定有着综合的优势,而楚国最终被淘汰,肯定在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有较大的劣势和失误,所以难以发挥自己地大物博人众的优势。若不以成败论英雄,楚国也不失为一个有独特魅力和底蕴的国家,为后世我国南方的持续开发积累了很好的基础。